張 穎
中共民樂縣委黨校,甘肅張掖 734500
民樂縣作為甘肅省的畜牧業大縣,在諸多畜牧領域獲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果后積極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滿足市場需求和民眾對經濟發展的訴求。本研究立足于民樂縣發展休閑旅游畜牧業的優勢,分別從畜牧業和旅游業的資源開發、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扶持、示范園區的開發建設、打造旅游業品牌等層面提出發展建議,促進民樂縣畜牧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民樂縣作為甘肅省知名的“肉羊產業大縣”“能繁母豬生產大縣”“仔豬調出大縣”,經過省農業農村廳和畜牧業管理部門的大力扶持下,立足于肉羊產業,開展畜禽三百萬的畜牧業發展規劃,即百萬頭雜優仔豬、百萬頭母豬和百萬頭優質生態雞的戰略構想。經過多年的扶持和推動,目前民樂縣的畜牧專業合作社超過250 家,畜牧業協會更是超過50 個,為民樂縣的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1]。
從民樂縣2020 年畜牧業發展情況報告中可以看出,其規模化養殖占畜牧業總量的60%以上,已逐步形成了“龍頭企業+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生產鏈條,有效提高了養殖技術水平,降低疫病發生率,切實有效地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規模化養殖在民樂縣的迅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民樂縣傳統散戶的養殖方式,使產品質量得到了質的提升,顯著提高了民樂縣畜牧業產品在全國范圍內的競爭力。
傳統畜牧業粗放的養殖方式不但對環境產生了負面影響,也對畜禽肉制品的品質造成一定影響,例如藥殘超標、抗生素過量使用、養殖過程環境差等問題都成為了當地畜牧業發展的阻礙。得益于民樂縣良好的畜牧業基礎,加之行業主管部門的政策導向,促使民樂縣在無公害產品認定、綠色食品認定、無抗養殖等領域成為甘肅省的先行示范縣。目前民樂縣的無公害產品基地趨于成熟,綠色食品生產穩定,無抗養殖技術推廣順利,為民樂縣發展休閑旅游畜牧業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保障[2]。
民樂縣作為甘肅省的旅游勝地,具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深受省內外游客的喜愛。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追求精神財富的意愿逐步強烈,而依托畜牧業的休閑觀光牧場所具備的自然、親子、動物、勞作、美食等因素能夠有效彌補傳統景區快節奏、走馬觀花式的旅游體驗,為游客提供親近大自然、放松身心、親子互動和田園風光,是民樂縣旅游經濟中新的增長點。
在產業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畜牧業的發展和旅游業的發展是共生的。畜牧業通過特色養殖和特色育種可以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層次的休閑觀光畜牧業,并在一定程度上與旅游業相契合;而民樂縣旅游業發展也在找到應有的突破口,改變傳統業態,將旅游與生態發展和生態循環相結合,形成具有高度地域特色休閑觀光發展業態。在二者交融發展的基礎上,還需要做到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特別突出將特色畜牧養殖的優勢提升到旅游業發展層面上;將旅游業的行業特點反哺到特色畜牧業發展的大環境中,形成不同產業之間的資源共享和資源交流[3]。
民樂縣特色畜牧養殖業發展在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借助田園生態循環和區域產業融合發展的概念,形成當地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當然,在進一步的發展中,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也要深入挖掘特色養殖戶的實際需求點,通過政策的傾斜和資金的支持,將優勢項目有效孵化,將劣勢項目轉為優勢項目。同時加大對重點項目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別突出畜牧養殖的發展優勢和發展動能,整體提高地區的發展特色。
以民樂縣三產融合發展為突破口,建設特色養殖項目產業示范園區,以園區整體帶動散戶發展,形成具有地區特點和產業特色的畜牧產業融合集群。同時也要注重輻射帶動作用的有效發揮,注重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將特色畜牧養殖放大到休閑養殖和觀光養殖這個重要的發展載體中[4]。
三產融合的重點和方向是產業之間形成真正交融和互動,而不是簡單地組合。在當前民樂縣的產業融合的發展態勢中,以絲路田園為主要概念的休閑觀光畜牧業已經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實現更大規模的產業集群和產業發展,需要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效用,以龍頭企業帶動上中下游不同經濟模式的發展。如當地較為著名的牦牛養殖基地,通過基地的龍頭帶動作用,將龍頭的能動輻射作用加大,形成用基地資源帶動周圍散戶集聚,用散戶特點充實基地特色,以此不斷擴大畜牧業的發展半徑和發展邊界,將休閑和觀光這個特點有效結合,形成產業融合的新范例。
和傳統的畜牧業發展模式相比,以休閑、觀光、旅游等產業模式覆蓋下的新型畜牧業更具有發展生機、發展活力和發展特色。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甘肅民樂縣以絲路田園為主要發展概念,將傳統的牦牛養殖、羔羊養殖、肉兔養殖、肉雞養殖輔之以生態循環發展的宏觀背景,將其從單一產業發展的框架和模式中解放出來,形成多產業協同布局發展的有效格局。經過長期的實驗和發展演進,以休閑觀光為主的畜牧業發展基地,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還可以通過產業包裝吸引一大批游客慕名而來,以此在生態上形成循環產業鏈,在經濟上實現發展的內部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