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君
柳河縣動物衛生監督所,吉林柳河 135300
蕁麻疹又稱為“風疹塊”“遍身黃”,是家畜受到內外不良因素的刺激,而發生的一種過敏性疾病,以患畜體表突然發生許多圓形或扁平的疹塊和迅速消散為特征,同時出現皮膚瘙癢。常見于馬和牛,在臨床上駱駝的發病報道很少。筆者曾遇見一例駱駝頑固性蕁麻疹病例,病情持續發作近兩個月且一年內復發多次,嚴重地影響了駱駝的健康和使用。經采用桂枝湯合玉屏風散加味配合苯海拉明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療,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主訴,駱駝9 歲,一年來渾身起疙瘩發生好幾次,好在時間都不長,一般都一周左右就好了。但這次不同,已經發病一個半月了,但疙瘩時多時少,也用了一些藥但一直沒有治好。現癥檢查:T:38.4 ℃,P:48 次/min,R:26 次 /min,患畜精神沉郁,四肢欠溫,頭低耳耷,被毛逆立,汗液淋漓,體瘦毛焦。在頸部、腹下、臀部、鼻鏡、眼周等處都有狀如豌豆或核桃大小的圓形或扁平形淡紅色疹塊,有的融合成較大的片狀,觸診敏感。有的疹塊頂部出現漿液性水皰,或破潰流黃水,或結痂。患畜經常蹭樹擦樁,腹下有散在脫毛,身上有擦破和脫毛現象。鼻腔紅腫、呼吸困難、口色鮮紅、流涎。根據臨床癥狀確診為頑固性蕁麻疹。
選用桂枝湯合玉屏風散加味。
2.1.1 方劑的組成及用法
黃芪、黨參各40 g,烏梅、防風各30 g,五味子、桂枝、白芍、白術、浮萍各25 g,蟬蛻、白鮮皮、甘草、生姜、大棗各20 g,水煎取汁,每日一劑,早晚兩次分服。10 d 為1個療程。
2.1.2 臨證加減
瘙癢劇烈可加白鮮皮、苦參以祛風止癢;食欲不振可加當歸、熟地、茯苓以健脾開胃;自汗不止可加浮小麥固表斂汗。
西藥選用苯海拉明注射液;穴位選取風門、伏兔、肺俞、肝俞、脾俞五穴,均為雙側穴位,共十個穴位。
2.2.1 注射穴位的定位及針刺深度
風門穴位于耳后下方1.5 cm,距背正中線6 cm處的凹陷中,向下方刺入2.5 cm;伏兔穴位于風門穴后6 cm 處的凹陷中,向下方刺入3 cm;肺俞穴位于倒數第五肋間,距背中線24 cm 處的凹陷中,向內下方刺入3 cm;肝俞穴位于倒數第四肋間,距背中線24 cm 處的凹陷中,向內下方刺入3 cm;脾俞穴位于倒數第三肋間,距背中線24 cm 處的凹陷中,向內下方刺入3 cm。
2.2.2 方法
將駱駝六柱欄妥善保定,每次取2 穴,常規消毒后,以10 mL 注射器抽取獸用鹽酸苯海拉明注射液一支(5 mL:100 mg),按每個穴位要求的深度刺入,緩慢提插至出現針感反應,抽吸針筒無回血后,注入藥液,每穴2.5 mL,每天1 次,10 d 為1個療程。
患病駱駝經上述方法治療一個療程后,癥狀大為好轉,疹塊面積縮小,僅在頸部及腹下還有少許,瘙癢減輕,自汗很少。繼續治療一個療程,痊愈。分別在3 個月、6 個月后回訪,未見復發。
祖國傳統獸醫學認為,本病發生的內因是患畜先天稟賦不足,營衛不和、衛外不固;外因為風邪,或風邪與寒熱夾雜外襲,客于肌表、皮毛,營陰失守,溢出脈外,以致皮膚上出現病變。治當益氣固表、祛風止癢、調和營衛。故選用調和營衛的桂枝湯合益氣固表的玉屏風散加味治療。方中黃芪、黨參甘溫,既能大補脾肺之氣,又能固表止汗;白術健脾益氣,助黃芪、黨參益氣固表。三藥合用則氣旺表實,御邪于外;防風可祛風解表,止癢除濕,與黃芪、黨參相伍,則固表而不留邪,祛風而不傷正。桂枝辛溫,解肌祛風,透達營衛,以散衛分之邪。白芍酸寒,滋陰和營,以固護營陰。桂枝與白芍相配,桂枝辛甘化陽以助衛氣,和白芍酸甘化陰以助營氣,于和營之中又有調衛之功。生姜辛散,助桂枝發散風寒以解??;大棗甘平補中,助白芍補中益陰以護營。甘草與桂枝相配,辛甘理陽,以助衛氣。甘草與白芍相配,酸甘化陰,以滋營陰,外加宣散風熱、透疹的浮萍、蟬蛻,清熱解毒,祛風燥濕的白鮮皮,以祛風止癢,烏梅和五味子斂肺生津。綜上,兩方相合加味,共奏益氣固表、祛風止癢、調和營衛之功,對駱駝頑固性蕁麻疹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穴位注射是利用針刺和藥物的協同作用治療疾病的方法。將抗組胺藥苯海拉明穴位注射治療駱駝頑固性蕁麻疹,既增強了藥物的抗組胺、止癢作用,又通過藥物吸收過程中對穴位的持續刺激而提高療效。所選的風門、伏兔、肺俞、肝俞、脾俞五個穴位都是治療駱駝蕁麻疹的常用穴位。風門、伏兔是臨床上治療風邪證的常用穴位,刺激這兩穴可宣肺解表、固衛護表,可治一切內外風之證;肺主皮毛,故取肺俞穴宣肺透表。且肺俞穴又是肺臟的精氣輸布于外的特定穴,故刺激此穴能補益肺氣,治療皮膚瘙癢等證。脾俞穴振奮脾陽,健脾和胃、利濕升清、益營調血之功;肝俞穴疏肝理氣、清肝利膽、暢通氣機等功能,對于肝氣郁滯、皮膚粗糙等有很好的療效。諸穴合用,瀉熱通督,調節經氣,共奏清熱涼血,養血潤燥,祛風止癢之效。
綜上所述,采用桂枝湯合玉屏風散加味配合苯海拉明注射液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療駱駝頑固性蕁麻疹,療效確切,可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