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工作者是第一寶貴資源。今年的5?30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我們推出專題《時代的榜樣》,聚焦15位各行各業的科技工作者。他們有站在學科巔峰的院士大咖,也有在生產崗位默默奮斗的科研人員;有叱咤商海的成功企業家,也有一身戎裝的平安守護者……
事實上,站在科技金字塔尖的科學家,注定只是科研大軍中的“關鍵少數”。科研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績單背后,是無數名科技工作者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初心、執著攻關的堅韌和熱忱。他們是這個時代的俠之大者,是這個時代的璀璨榜樣。
功以才成,業由將廣。科學研究作為人類的一種活動,它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人類社會。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金庸先生筆下,這是時刻讓人血脈僨張的主題,在他的描寫中俠義精神無一不是愿為國家民族奉獻自身、犧牲自我的大無畏精神,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也成為人民群眾心目中憂國憂民、攻堅克難的“俠客”,他們有大理想,有大格局。正是這樣一個群體,筑成了共和國的脊梁,在國家面臨突破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支撐起一個個國家重大戰略科研攻關項目。
科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地影響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俠之大者作帆,推動整個社會的前進,此時更需以國之大者為舵,錨定目標,一往無前。
《荀子?王霸》說:“國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為擇所而后錯之,錯險則危”。從荀子的視角來看,一個國家選擇正確的國策和由杰出的人才掌管這個國家,便是“國之大者”。此后數千年,朝代更迭,興衰成敗,國之大綱、國之大柄、國之大政,有“惟刑與政”,有“莫先擇士”,也有“財賦者”。
國之大者,關乎長遠;國之大計,務籌久遠。
科技創新,考驗的是“俠之大者”的見微知著,映射的是“國之大者”的歷史辯證。事實上綜觀全球科學發展史,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個國家扮演世界科學中心的角色,引領世界科技發展的新潮。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千百萬科技工作者的科研人生,早已與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融為一體。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不管是俠之大者,還是國之大者,都要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大視野!“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大擔當!“不負人民”的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