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名
隨著建筑工程的日益發展,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城市,為了實現其地域性的特色,出現各種不同的建筑物,因此,在不同建筑物建設施工中,需要對建筑物下面的地基進行相應的處理,從而才能實現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因此,為了有效地促進建筑工程的發展,保證地基施工質量,本文在此將通過闡述建筑工程地基基礎及樁基礎施工技術控制中的問題,并且根據問題提出解決措施,以供大家分享。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對于建筑物地基基礎而言,主要是指淺基礎,而對于淺基礎,則是指建筑工程地基埋深較淺,一般只適用于多層建筑或者低層建筑,主要是其承受上部荷載較小時采用。主要包括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型基礎、箱形基礎等。每種地基基礎施工中,都有其施工的特色,同時也存在相應問題。下面舉例闡述上面地基基礎施工中的問題與措施。
(1)條形基礎施工中的問題與措施。條形基礎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基礎形式,其樣式主要指基礎的長度而言,因為遠遠大于寬度的一種基礎樣式。通常按照結構形式,分為墻下條形基礎和柱下條形基礎兩種。根據條形基礎的施工特點,主要是采用在一條軸線或者兩條軸線相交;有時也會根據實際設計的要求,也會和獨立基礎相連,此時在鋼筋配筋中則是不同的。設計中所采用的配筋形式,主要有外橫向配備的鋼筋作為主受力筋,縱向則一般稱之為次受力鋼筋或者分布筋。在施工中則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因為模板施工中的質量控制不到位,而出現的外形缺陷問題,從而成為條形基礎施工中的一個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模板在施工過程中未充分濕潤,由此造成了棱角在混凝土建筑中水分被模板吸收,從而造成了條形基礎構件因為水分不夠,而使得強度出現了降低,繼而出現拆模時,容易造成棱角損壞等現象。該問題的預防措施,則是要求施工單位技術管理人員,加強施工中的技術管控,要求施工作業人員在混凝土澆筑前,應該對木模板進行充分的濕潤,并且要在混凝土澆筑完成后,要做好養護工作,從而可以有效地避免條形基礎施工中的外形缺陷問題的產生,由此可以有效地保證條形基礎施工的質量。
(2)獨立基礎施工中的問題與措施。獨立基礎,也稱單獨基礎,也是建筑工程基礎工程中的一種基礎形式。一般在建筑物上部結構為框架結構或者單層排架結構時,作為承受建筑物上部荷載情況中采用。從基礎的形狀而言,獨立的基礎一般采用方形、圓柱形,或者多邊形等形式,這類在工程中出現的基礎形式,就是獨立基礎。在設計中,需要根據地質的不同情況和上部結構的不同情況,將獨立基礎的形式,分為普通獨立基礎和杯口獨立基礎兩種形式。杯型獨立基礎,主要是當結構柱采用預制構件時,則需要根據實際要求,將基礎做成杯口形狀,而后再將柱子插入并且嵌固在杯型內,由此成為日常所說的杯型基礎。而普通型的獨立基礎,則通常為階形基礎和坡形基礎;每一種基礎的形式都有其施工的特點,主要是由設計人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所謂坡形獨立基礎則是由基礎頂面到底部斜面,而底部則是基礎的下部,會有200~300mm的豎直段。而階形基礎,則是剖面采用平豎的折線,從斷面的角度而言,就像踏步形狀;階梯形狀的獨立基礎整體性能好,其承載能力更強,是工程中具有實用價值的一種基礎形式。獨立基礎在施工中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例如:施工技術人員放線時,未按要求進行縱橫拉通線,從而造成獨立柱出現位移的現象;基礎底網鋼筋,綁扎的綁扣太少,符合相關規范要求;基礎底板在澆筑前有泥水存在,造成基礎杯底對混凝土造成污染,同時影響到了混凝土的抗沖擊切強度,繼而影響了混凝土的施工質量。鑒于以上的問題,出現必須要加強技術管控,例如:為了預防獨立基礎出現位移必須要加強放線施工中的技術控制,尤其縱橫線必須要拉通線,由此預防獨立柱出現位移,從而才能從施工中保證獨立基礎的施工質量。
(3)筏型基礎施工中的問題與措施。對于筏型基礎,在施工中同樣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也是需要大家注意的,從而才能保證工程質量。例如:在建筑筏板施工中常見的混凝土中的收縮裂縫或者裂紋的問題。該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就是混凝土初凝時間較長,造成混凝土筏板自身收縮較大,加之鋼筋保護層厚度局部往往小于5cm,從而會產生矩陣型的收縮裂紋;而對于裂縫的原因則是由于在混凝澆筑完成后,采用的塑料薄膜覆蓋后,混凝土和塑料薄膜之間有沁水產生的隔離,由此造成了覆蓋的塑料薄膜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即因此產生了收縮裂紋。對于此種問題的出現,在施工中必須要加強混凝土施工的預防措施。例如:在混凝土初凝后,必須根據情況適時進行二次收面,一般可根據混凝土表面站人,但是還不能產生腳印的情況下,進行二次收面施工,并且要進行大范圍的采用抹面機,而在終凝后,則需要及時地進行土工布的覆蓋,并且根據溫度的情況適時進行灑水,灑水則需要根據土工布當腳落到上面能夠擠出水為宜;公司根據養護的方案,按照常規進行每天不少于2-4小時灑水一次,如果溫度過高或者過低,視情況而定。由此可以實現對筏板基礎的施工技術控制,從而可以保證筏板基礎的施工質量。
(4)箱型基礎施工中的問題與措施。在建筑工程設計中,當地基情況非常軟或者沉降不均勻嚴重時,尤其如果設計人員發現建筑物的上部結構對基礎不均勻沉降敏感時,在此中情況下,箱型基礎則是最好的選擇。箱型基礎,主要是由底板、頂板、外圍擋土墻以及一定的內隔墻組成的單層或者多層混凝土結構。箱型基礎的剛度較大,整體性相對于其他基礎形式較好,同時傳力也非常均勻,可以適應建筑結構不均勻沉降較大的地基使用,并且可以有效地調整地基基底的反力。而實際的應用中,由于地基面積較大,并且埋深深度大,因此,需要挖去大量的土方,由此可以卸除了原有的地基產生的地基自重應力,從而對地基承載力大大的提升,有效地降低了建筑物的沉降。另外由于基礎埋深較大,箱型基礎的外壁因此與土極大地增強了摩擦力,且增大了基礎周圍土體對結構的阻尼,從而有利于抗震的作用。但是由于箱形基礎的內隔墻較多,因此,在模板施工中支模等施工時間較廢,并且因此工期較長,主要原因就是在使用上也受到隔墻太多的限制,因此,無形之中增加了施工成本。而對于箱型基礎的施工,同樣其中也是存在一些施工問題。例如:混凝土的表面裂縫;該問題的出現原因就是,產生升溫階段。主要是由于水泥水化熱的作用,造成了結構中心的熱量不容易散發,從而形成了中心溫度不斷的上升,以至于造成了水泥水化熱產生的溫度散發很快,及產生了內外溫差,在混凝土的內部產生了內應力的作用。該應力,主要就是因為中心溫度高,混凝土受體積龐大造成積體膨脹;另外表層混凝土溫度散發快,并且自由面迅速膨脹,體積基本穩定,因而抑制了中心部位膨脹的變形。根據作用于反作用的原理,使得這種內應力表現為中心受壓,表層受拉。因此,當表層的拉應力超過了當時的混凝土的強度,即極限強度,從而產生了表層的裂縫。鑒于此,在混凝的澆筑施工過程中,必須要依據工程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如,對混凝土結構采用溫度應力計算,用以確定是否可以分塊澆筑,從而減少混凝土的收縮徐變的內應力,從而可以有效地預防混凝土溫度裂縫的出現。由此,在箱型基礎的施工中,也是需要根據實際額問題,采取必要的解決措施,從而保證箱型基礎的施工質量。
對于建筑工程的樁基礎,是當前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個主要的地基處理方式,一般在高層建筑工程的地基處理中出現,主要是因為高層建筑對地基的要求較高,故此高層建筑工程中的樁基礎處理方式成為常態。對于樁基礎的形式主要有很多種,劃分的方式也不同。下面將就施工中常見的幾種樁基礎問題進行闡述,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鋼筋混凝土灌注樁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是最為常用的一種地基處理方式,在當前的高層建筑工程中,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種地基處理方式。主要原因就是施工噪音低、振動小、擠土影響小、單樁承載力較大,在鋼材使用中,用量較少,設計變化自如等優點。主要包括泥漿護壁灌注樁、沉管灌注樁等。
(1)泥漿護壁灌注樁施工中的問題及解決措施。泥漿護壁灌注樁是建筑工程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樁基礎處理方式,其具有適應性廣,適合各種地層中施工,樁長、樁徑選擇范圍大,單樁承載力高等優點,但是其在施工中也是存在一定問題。例如:孔壁塌陷,就是泥漿護壁中出現的問題。作為業內人士都清楚,在泥漿護壁施工過程中,極易發現排出的泥漿中不斷排出氣泡,或者有時出現泥漿突然消失,此種情況一般是存在孔壁塌陷的現象。其主要原因,如由于施工過程中泥漿稠度小,造成的護壁效果差,出現漏水;或護筒埋置較淺,或周圍封堵不密實而出現漏水;或護筒底部的粘土層厚度不足,護筒底部漏水等原因,造成泥漿水頭高度不夠,對孔壁壓力減少。對于此類問題,應該采用必要的防護措施,即采取在泥漿護壁施工期間,周圍施工范圍內不能設置施工通道,同時禁止其他大型設備施工。在施工過程中,應該在按照要求埋置護筒,同時應該在底部夯實500mm厚的黏土,并且夯實到位;夯實過程中要注意均勻夯填,保證護筒穩固同時,也要防止地面水滲入。由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出廠護壁坍塌的現象。(2)沉管灌注樁施工中的問題及解決措施。沉管灌注樁也是建筑工程施工中廣泛使用的一種地基處理方式,其具有施工速度快,現場施工干凈等優點。因此,對于個別地區受環境管理的影響下,或者地質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采用該方法進行地基處理,可有效保證現場的施工環境,同時也可以實現施工建筑工程地基處理的施工質量控制。但是,其在施工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從而也影響了建筑工程地基的處理,繼而也影響了建筑工程各方的根本利益。一般沉管灌注樁施工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有斷樁、縮頸、混凝土離析和沁水的問題,從而影響了沉管灌注樁的施工質量。例如,斷樁的問題。斷樁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在施工過程中,受地表土層較硬的影響,而下面則是軟弱土層,在樁成型過程中,因為還沒有達到混凝土要求的強度時,受軟硬兩種不同的土層之間中的震蕩,造成了振動中由于兩種土層造成自振頻率不一的原因,從而產生的剪切力,由此將還沒有未成形的樁剪斷;還有在施工過程中,混凝土還未流出套管外,周圍土迅速回縮,由于回縮土的阻隔,也是造成斷樁的一個原因。針對此問題,可采取盡量避免樁的密度過大,同時振動灌注樁的時間間隔不應大于4倍樁徑;當樁距小于3.5倍樁徑時,應采用控制時間間隔的方法,相連樁施工,則應該采取時間間隔,不應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為此在進行綜合考慮中,應該確定好相應的打樁順序和行車路線,同時按照設備及相應的規范要求確定打樁的先后順序。由此才能實現沉管灌注樁的施工質量,保證樁基礎處理的目的。

在建筑工程中,鋼筋混凝土預制樁是指在工廠加工成型,并且經過養護后,在達到設計要求的強度后,而后才運抵施工現場,從而通過機械打入土中,然后在樁的頂部澆筑承臺基礎;在工程中這種預制樁基本以承臺基礎多見。鋼筋混凝土預制樁其混凝土標號為C30,其中主要受力鋼筋不低于12mm,特殊情況下,需要由設計單位計算確定。混凝土預制樁中配置4~8根鋼筋;并且為了抵抗機械錘擊和穿越土層受到阻力,在樁頂與樁尖部分,是要增加箍筋的,也就是加密箍筋,以防止壓制過程中出現樁體損壞。鋼筋混凝土預制樁,在建筑工程基礎施工中,具有制作簡便、強度高、剛度大,同時根據各不同的基礎形式,可制成各種截面形狀的樁,從而達到對建筑物基礎的處理目的。但是鋼筋混凝土預制樁也有施工中問題,如材料控制問題、運輸問題、接樁問題、壓樁問題等。針對此,可采用以下方式措施進行解決。首先,材料必須要符合設計要求,同時應該滿足相應的規范和圖集要求。例如:預制混凝土樁,其規格質量必須要符合設計及相應的規范規定,并且要求具有產品合格證和檢測報告;第二、施工要求中,接樁在樁長不夠的情況下,應采用焊接接樁,其預埋件表面應清潔;上下節之間的間隙應用鐵片墊實焊牢;焊接時,應采取措施,減少焊縫變形。焊縫必須滿焊,因此施工中應連續焊滿。
總之,建筑工程地基基礎及樁基礎施工中,每種基礎形式其應有的位置不同、應有的建筑不同、應有的效果也是不同。通過本文的闡述,不難發現,任何一種地基基礎及樁基礎施工都有其施工中的問題,并且都有其問題的特點。由此需要施工管理人員在建筑工程地基基礎及樁基礎施工技術管控中,根據實際的施工情況,以及各種地基的形式,采取切實可行的施工解決辦法,從而才能實現建筑工程地基基礎及樁基礎施工的重要目的,保證建筑工程的整體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