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婷
(福建尚壹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1)
傳統的校園景觀設計中,景觀為靜態、單方面的輸出,景觀缺少互動性,人文氣息不夠濃厚,并且存在景觀空間浪費的現象,未能完全展示出校園景觀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1]。基于互動性理念的校園景觀設計,注重學生與校園景觀互動的建立,如將名言名句、詩詞、地理知識、自然知識、歷史知識,以及學校的校訓、校風、學風等融入至校園景觀中,以此增添校園景觀的人文氣息,實現校園景觀設計促進學校環境育人的目的[2]。本文以建陽一中景觀工程項目方案設計為例,對基于互動性理念的校園景觀設計進行分析。
福建省建陽第一中學(以下簡稱“建陽一中”)坐落在建陽區水南黃花山麓麻陽溪畔,歷史文化底蘊豐厚。2019年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導意見中,明確了學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突出德育的時代性,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已將立德樹人融入至高中教書育人的各個環節。在此背景下,建陽一中積極克服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以打造“生態校園、人文學府、活力一中”為目標,積極推進基于互動性理念的校園景觀建設。
由于建陽一中建校較早,校園景觀建設較為老舊,景觀缺少文化與人文氣息,如主干道路兩側為樹木,直通學校中心主題雕塑,且校訓文字被植物遮擋。該校在校園景觀建設中,延續了地域文化特征,有的景觀直接使用,而有的景觀則結合學校的實際進行了設計的調整,致使校園景觀缺少特色,與校園文化不適配,文化融入較為生硬,未能體現出新時代的校園文化特征,限制了校園環境文化育人效用的發揮。
校園空間承載著校園景觀,體現著校園文化特色,主要的作用是為教職工與學生提供學習和休閑場所,校園空間設計需兼容生活、休閑、文化等多種元素。但是從該校的空間利用情況來看,綠地空間缺乏停留游玩的休閑空間及步行系統,林蔭綠化空間利用率低,校園空間利用整體表現為空間零散不連續,甚至是存在閑置空間,與校園景觀設計中空間利用效率最大化原則不符。
該校景觀較為傳統,景觀設計缺少主題,參與性、互動性不足,師生處于景觀之中,難以形成心理描繪,空間對環境中人的誘惑力、感染力不夠,景觀魅力較為薄弱。如該校的正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福建省建陽第一中學”,如圖1所示,圍墻內側無綠化,入口花池綠化少且不夠熱烈,整體景觀過于生硬,需采用喬木裝飾圍墻內側,并在花池中栽種一些顏色鮮艷、欣欣向榮的特色地被,使校園的師生及校門口來往的行人等,可以感受到學校熱烈的氛圍,形成景觀與人之間的良好互動。

圖1 建陽一中未規劃之前的正門
(1)校園景觀設計需從學校教育實際出發,遵循功能原則,實現教育功能,運用文化感染及育人作用,對學生進行正方向的引導;
(2)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滿足師生日常生活、學習、娛樂休閑的基本需求,著重體現以師生為本的景觀設計特色;
(3)注重校園特色文化的構建,以生態校園、人文學府為導向,將傳統優秀文化融入至校園文化,借助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培育學生,使其肩負起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任;
(4)還需遵循可持續發展、生態建設、最高效率、多樣化、整體性、安全性等原則,使校園景觀設計傳承與創新相融,順應新時代教育的要求,打造出校園動態景觀,建立學生與景觀之間的良好互動,激發學生的潛能,以文化氣息濃厚的校園景觀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基于互動性理念下的景觀設計,首先要精心設計情境主題,重新進行校園區域的劃分,并賦予相應的主題,圍繞主題進行景觀的設計及命名,增加景觀的文化內涵;其次打造多樣化的互動類型,在景觀設計中精心設置一些娛樂設施,注重彈性空間的設計,盡可能提高校園空間的使用率,同時增加景觀與師生的互動效率;最后強調設計的互動體驗,充分踐行以人為本原則,互動設計中融入調動感官元素,實現聽覺、觸覺、味覺、視覺等多感官同步互動體驗,促進校園景觀互動的持續深化[3]。
3.3.1 人際交往景觀的設計
學校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只不過社會人員主要是學生與教師,而人際交往活動主要發生在廣場[4]。廣場位置設計要符合師生行動流線,并與人流量相適宜,以及場地要合理劃分,構建多空間序列,設計足夠的停留空間,吸引學生駐足,滿足學生學習交流、坐臥停躺、休閑娛樂等需要,為學生之間的互動提供舒適的校園空間。如位于建陽一中主干道一側的場地,在景觀設計中該場地采用了朱子講壇結合仁德主題,新增人行步道,道路上鑲嵌校園大事記不銹鋼條,路旁設置校風學風景觀燈,講壇矮墻坐凳,雕刻朱子語錄與仁義禮智信,使學生在行走和停留過程中,與講壇中的文化進行互動。還設計了仁德亭、朱子講學主題浮雕墻等,打造出一個小型的人際交往廣場,為學生交往、休閑、讀書、游園提供場地。朱子講壇設計效果如圖2所示。

圖2 朱子講壇設計效果圖
3.3.2 教育互動景觀設計
在校園教育空間劃分中,沿著休閑步道系統設計停留平臺,激活空間機能,打造彈性空間,比如在安靜區域設計休閑平臺、條石坐凳、多功能陽光草坪、文化廣角,以及利用林蔭空間打造休閑廣場,布設成品石桌、座椅等,預留彈性空間,為學生團體活動提供場地支撐,形成戶外第二課堂,滿足學生活動對于多元化、舒適空間的需要。此外,在空間的設施中融入教育元素,如建陽一中在景觀設計中,利用原有的地理小品設計了一個小廣場,清理凌亂的地被空間,在廣場中間設置一個地球儀,形成一個地理主題空間,以及上文提到的朱子講壇中融入了朱子語錄、仁義禮智信等,將知識融入于校園環境,使學生可以觸摸到、感受到,真切地體驗到富含知識的景觀,形成景觀文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以切合學校教育“知行合一”的要求。
3.3.3 休閑娛樂互動景觀設計
青少年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雖然課業繁忙,但仍然對于校園內的休閑娛樂空間有著較多的需求。為了滿足學生休閑娛樂活動的需要,在校園空間設計中,應點、線、面統一布局,保證休閑娛樂路線的整體性與安全性,將校園各處景觀有機組合,打造復合功能分區,為學生休閑娛樂提供互動性空間。一是營造視覺沖擊力,休閑場地采用鮮艷活潑顏色,鋪裝使用互動設計及藝術鋪地,且設計元素需與場地主題相切合;二是鋪裝注重安全性,學生活動過程中難免磕碰、摔倒,運動場地選用軟性材料,滿足排球、籃球、足球、跑步、體操等運動的需要,防止學生運動發生意外;三是基于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喜好,在場地中設計造型夸張、交互性強,或者是帶有趣味性的設施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運動場地的使用率。
3.3.4 自然生態互動景觀設計
基于學生生態科普的需要,利用校園景觀設計幫助學生學習自然生態知識,使學生親身體驗自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根據教材的內容,專門設計一個植物園區,用于種植課本中的植物,展示植物的種子、植株形態、花朵等,組織學生觀察植物生長的全過程,如在本次設計實例中,君子園植物設計運用了梅蘭竹菊;百草園使用傳統中草藥造景;以田字格構圖,作為學生與自然生態互動的實驗田。此外,植物景觀在設計中的運用,使學生脫離教室和書本的束縛,親身參與種植過程,消減學生與自然之間的隔閡與陌生感,收獲勞動的喜悅。由于校園面積有限,在該景觀設計中使用形狀規則的種植容器,布設成方格式、帶狀、幾何式等圖案,打造出多個實驗田,作為學生學習耕種的基地,接觸自然的平臺。
3.3.5 互動景觀元素設計
(1)水景設計。
水景是校園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靜態水景與動態水景,其中動態水景設計可采用互動式噴泉,融合聲光元素,打造出音樂噴泉,水柱跟隨聲光變化,以不同的形狀和水柱組合進行呈現,增加水景的互動性。例如,建陽一中在校訓雕塑廣場的設計中,設計了噴泉鏡面水景觀,營造出熱烈、充滿青春朝氣的校園水景,學生可以近距離地觀看,也可用手觸摸噴泉水流,使學生與水親近,獲取心靈上的滿足感。
(2)地形設計。
根據校園地形的高低起伏,設計層次性的景觀,改善局部氣候的同時,豐富景觀的效果,增加景觀視線的流動性。一是平坦的地形給人以開闊、穩定之感,但景觀設計的可操作空間有限,校園景觀宜采用豎向設計,如凸地形具有向外性特點,頂部視野開闊,易吸引人的注意力,而凹地形則是內向性,底部給人私密之感,將兩種地形結合設計,形成多層級的景觀序列。如人工堆坡,構建凹凸起伏錯落的變化,并沿著坡度變化進行景觀視線的設計,營造出景觀的自然意趣;二是地形的組合設計,草坪與臺階組合設計,增加平坦草坪的凸起地形,作為學生休閑和聚會場所,增添草坪的生機;三是地形融入設施,在體育場邊緣的土坡上,設計巖石臺階,并在臺階上鋪設木條形成木坐凳,可躺、坐、靠,增加空間的舒適性,方便學生觀覽及運動后休息。也可在景觀小品中利用地形的特點,配置樹木和花卉,設置石凳、石桌,作為學生的聚集空間等。
綜上所述,校園環境作為涵養人、教育人、感染人的重要場所,需通過校園景觀的設計,營造富含人文氣息的校園景觀環境,以充分發揮文化環境育人的作用。為了實現校園景觀的這一作用,基于互動性理念進行校園人際交往、教育互動、休閑娛樂、自然生態等景觀的設計,賦予校園景觀豐富的人文內涵、良好的互動功能,以此實現校園景觀互動設計教育和文化培育學生的效用。建陽一中基于互動性理念的校園景觀建設是一個成功的范例,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