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明
(建發合誠工程咨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展,空間資源越來越緊張,地鐵建設就是解決該問題的重要表現。受環境制約,在城市軌道交通之地鐵的實際施工中,明挖法施工不僅適用于各種地質條件,還具有提高建設速度,易保證施工整體質量和安全,以及降低工程造價等優點[1]。在淤泥軟土中進行車站施工時,如果稍有操作不當就很容易導致施工安全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引發安全事故。本文通過實際案例,對明挖法在軟土中地鐵車站施工時發生的地連墻漏水、取消換撐試驗失敗和綜合預警超限、地連墻侵限故障進行分析。
某市A車站為地下二層雙柱三跨島式車站,長292m,寬21.7m,深約16.93~19.21m。采用明挖法施工,圍護結構為800mm厚地下連續墻,基坑均設置四道支撐加一道換撐,第一道采用鋼筋混凝土支撐,第二至第四道支撐采用鋼支撐。
工程地質主要為:淤泥夾砂、淤泥質土、(含泥)中粗砂層、雜填土層。
本車站范圍內無河流,地下水主要為孔隙潛水,第一層潛水穩定水位埋深為6.5~10.7m,第二層潛水(具承壓性)穩定水位埋深為18.7~21.2m。
車站周邊給水管線、電力管線、雨水管線、污水管線、通信管線、ND110燃氣管線埋深在0.68~3.34m,臨時改遷至北面便路內,距車站圍護結構邊為2~7.1m。
本站西面30m處為河,河寬度約20m,水深約2~3m。
地下水按埋藏條件包含上層滯水和承壓水兩種類型。承壓水層對工程建設的影響較大,
特別是對樁基施工和基坑開挖有較大影響,淤泥粉細砂交互層、淤泥夾砂、(含泥)粉砂、淤泥夾砂中的孔隙承壓水與河水有直接聯系[2]。
軟土具有含水量大、壓縮性大、強度低、靈敏度高、易觸變等特點,在上部荷載或者震動作用下易產生固結變形,引起地面、管線沉降,導致路面、房屋開裂等地質災害,其危險性和危害性中等[3]。
軟土特性對基坑開挖時空效應要求高;基底主要為淤泥及淤泥質土,對基坑承載力影響較大。在軟土地層深基坑施工中,如何保證圍護結構施工質量、控制深基坑穩定性及未來車站運營安全是本工程的難點之一。
施工對周邊地面交通和居民的正常生活有較大影響,易造成噪聲、廢棄泥漿及粉塵的污染[4]。
3.1.1 案例描述
基坑端頭最后一層土方開挖作業時,土方開挖接近基底標高,基坑內剛開始有細微明水滲出,后水量突然增大,經過搶險將漏水控制。根據漏水情況繼續在坑外采用后退式注單液漿、雙液漿加固,用注漿填充地層可能存在的空洞,處理漏水過程中地連墻墻體深層水平位移大量增加,在此期間增加端頭井鋼支撐兩道,直至底板澆筑完成險情結束。
3.1.2 原因分析
本次漏水位置位于車站Z字型地連墻位置處,施工時該幅地連墻采用兩幅鋼筋籠,即采用兩個L型鋼筋籠柔性接頭施工,該位置為基坑圍護結構的相對薄弱環節。在槽壁及陰角處加固施工時存在加固不到位,在地連墻澆筑時發生局部坍塌,造成接縫混凝土夾泥夾砂現象,導致基坑開挖后基底出現漏水情況[5]。
地連墻墻體深層水平位移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1)大量的水土流失;
(2)前期堵漏時引流管數量不足、規格小,在堵漏過程未保護好,導致引流管全部被埋,無法明確辨別后續滲漏水來源,只能采取間斷性注漿;
(3)間斷性地注漿200t,導致墻體側壓力過大,變形增大;西面河水與淤泥粉細砂交互層、淤泥夾砂、(含泥)粉砂、淤泥夾砂中的孔隙承壓水有直接聯系。
3.2.1 案例描述
本站設計施工圖中設計了一道鋼支撐換撐施工,換撐工序如圖1所示。因工期需要,制定了取消換撐,側墻、中板整體施工的方案。在進行取消換撐的試驗中,共拆除第三道6根鋼支撐,該試驗耗時6d最終以失敗告終。取消換撐試驗過程及監測數據見表1。

圖1 換撐工序圖

表1 取消換撐試驗過程及監測數據
3.2.2 原因分析
主體結構施工進度慢,在進行取消換撐試驗前,側墻、中板均未施工,導致墻體中部整體支撐力不足,是該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6]。
當6根鋼支撐全部拆除時,第二道鋼支撐GZL2-04監測點軸力5d內共增加了4648.68kN,最大達到了6366kN(設計控制值最大值2083.2kN),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取消換撐失敗,因此停止該試驗,按原設計方案執行。
3.3.1 案例描述
(1)車站各點位最大值超限見表2,各管線最大豎向位移見表3。

表2 車站各點位最大值

表3 各管線最大豎向位移
(2)車站多處地連墻接縫處滲水,多處地連墻侵入主體結構邊線,最大侵線值為32cm。
3.3.2 原因分析
(1)基坑處于淤泥夾砂及淤泥質地層中,對地層變化較為敏感,容易發生變形;
(2)管線二次開挖回填不密實,車輛長時間通行與停靠,進一步造成地面不同程度的沉降;管線監測點預埋為間接點,非直接點,影響監測數據準確性;
(3)混凝土支撐施工過程中對軸力計保護不足,導致后期軸力計失效;
(4)在淤泥夾砂及淤泥質地層中,車站圍護結構施工整體外放不足,進一步加大了地連墻侵線;
(5)土方開挖作業完成后由于鋼支撐架設不及時,無支撐的暴露時間過長,使基坑變形不斷增大;
(6)思想上不夠重視,在開挖過程中未及時將監測數據指導下一步施工,施工組織不力,主體結構施工進度依舊嚴重滯后,導致地連墻變形量不斷增大。
該工程實踐證明,在周邊建筑物較近、管線較多、軟土地基、地下水位較高的復雜條件下明挖車站深基坑施工應采取下列措施,從而確保深基坑安全。
(1)槽壁加固、地連墻接縫處理、地連墻混凝土澆筑等每一個施工環節均需小心、謹慎,只要有一個環節出問題均可能導致地連墻漏水;地連墻工字鋼接頭,刷壁要重點盯控,保證刷毛上無泥沙等其他雜物,保證刷壁質量,減少接縫滲漏;土方開挖時應對地連墻接縫等薄弱環節進行觀察,如發現有濕漬或滲水,提前進行注漿預加固處理;地連墻漏水首先要迅速反壓,然后要及時采用高效的鉆機設備(比如阿特拉斯鉆機)打孔是爭取時間的最有效辦法。堵漏不排除會出現2次漏水情況,所以,反壓砂袋要有足夠的安全系數,以備2次壓漿堵漏。
(2)地連墻施工前進行槽壁加固是必要的,避免了地連墻成槽發生塌孔,保護了地連墻施工質量及周邊建構筑物的安全,陰陽角位置的加固是控制的重點部位,應加強管控,保證陰陽角加固質量[7];對于開挖19m深度的2層地下車站,導墻施工放樣時,按開挖深度的1%進行外放,以防止地連墻侵限。
(3)軟土地層開挖19m深度的2層地下車站,采取一道頂層混凝土支撐,下設3道鋼支撐從設計方面應進行深入研究、探討,但按此設計方案施工主體結構時,必須進行換撐施工;開挖時應充分考慮時間、空間效應,隨開挖隨支撐,限時安裝鋼管支撐,做好基坑排水,減少坑底暴露時間。各工序要銜接緊密,基坑開挖到位后及時封底。人員、材料準備充足,加快底板、側墻、中板施工進度;監測數據應及時采集、及時分析、及時發布給專項管理小組正確指導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