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三件珍貴文物破損的事瞞不住了,在兩岸引起公憤。兩岸民眾乃至海內外中華兒女不僅對受損文物感到痛惜,更對當前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管理層保護近70萬件文物的態度、能力以及動機產生懷疑。
三件國寶中最晚受損的一件也要追溯到今年5月份,但直到前幾天此事被臺灣輿論曝光,臺北故宮方面才扭扭捏捏出來做了個草草說明。很難不讓人懷疑,若輿論沒有曝光,這件事是不是就被臺北故宮神不知鬼不覺地瞞過去了?在沒有被輿論注意到的地方,臺北故宮館藏國寶是不是遭遇了更多“燈下黑”?
種種跡象表明,這樣的事之所以在近兩年接二連三地發生,絕非偶然,其背后的根源在于,民進黨當局在臺灣推動“去中國化”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島內的文物保護和管理。
眾所周知,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非同一般,它是屬于全體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見證與傳承,更因為經歷了抗戰時期的顛沛流離、內戰的分離苦痛,從而承載著更特殊、更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意義,成為兩岸切不斷的文化血脈和歷史紐帶。
然而,如今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管理層在淡化、回避這些方面花費的心思,要大于他們在文物保護和管理方面投入的精力,這才導致珍貴文物破損的事情接連發生。要知道,這批國寶當年在日軍炮火中輾轉大半個中國,行程上萬里,護送人員九死一生,國寶一件都沒有丟失,也幾乎沒有損壞,怎么今天就損壞了?這批國寶遷到臺灣70多年,經歷三次大的清點也沒有損壞,怎么今天就損壞了?盡管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有這樣那樣的說法,但外界有理由質疑的是,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倒行逆施,是導致國寶損壞的根本原因。
14億中國人以及更大范圍的全球華人,都有資格向臺北故宮及民進黨當局發出質問,要求他們做出解釋和保證。如果他們沒能力保護好,那就應該把這些文化瑰寶交給更有專業能力和態度的人來負責保管。這次三件珍貴文物破損,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將會有更嚴重的后果。從根本上解除國寶的危機,只有結束兩岸的分離狀態。祖國統一,國寶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文物才能更好發揮其傳承中華民族文明血脈的作用。
(摘自《環球時報》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