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以來,浙江省諸暨市東和鄉姚紹畈村的章林橋認真記錄、觀察著小山村的大事小情,72年間書寫60余萬字的鄉村志。如今年至九十,他依舊努力記載。
章林橋出生在木匠之家,13歲那年被送去學堂,是村里難得的“高材生”。此后幾十年里做過會計、教師、收糧員等。從零碎的收支賬目,到村里的大事小情,再到有意記錄變化,72年來形成60余萬字的手書資料。
這些資料中,一本毛氈封皮的大號記事本被翻得最舊。它是章林橋近20年歸檔的心血——巖畈村志,現已累計10多萬字,共劃分人文歷史、交通醫療、商貿工農等24個章節。老人以黑字為基底,以紅筆和藍筆在其中做注疏及補充,并插入有關報刊剪貼和圖片,盡力記述巖畈村的發展脈絡。
1956年,全村第一家小店,長壽小店;1979年,全村第一個女駕駛員,章月芹;1982年,全村第一只手搖電話,章高生;1987年,全村第一臺彩電,章仲苗;1988年,全村第一臺冰箱,章堯法。記事本寫有巖畈村的“百個第一”,以及實行聯產計酬、安裝有線電視、道路硬化、開通公交車、并入姚邵畈村等標志性的“大事記”。
70多年的時間跨度,具體入微的細節,這些手書文字串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巖畈村發展的點點滴滴。這些歷史被用文字的方式永久保存,留住了鄉村的根與魂。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