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食品添加劑的話題,激起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的憂慮。三聚氰胺、蘇丹紅、“瘦肉精”的違法添加,恍如昨日;今年,“??怂箍萍肌薄扮娧Ω卟换钡刃侣勵l出,無不引起社會的擔憂。
標準比較嚴格
什么是食品添加劑?按國標的定義,它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它的使用,是為了提高食品的營養價值、質量和穩定性,而“不應對人體產生任何健康危害;不應掩蓋食品腐敗變質;不應掩蓋食品本身或加工過程中的質量缺陷或以摻雜、摻假、偽造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劑;不應降低食品本身的營養價值;在達到預期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這樣一來,其實排除掉了很多人們以為是食品添加劑而不是的、人們以為可以使用而不可以使用的東西。比如,曾引起舉國嘩然的“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劑,而是工業添加劑;“蘇丹紅”“瘦肉精”也都不屬于食品添加劑的范圍。
面對不斷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食品添加劑行業也自覺無奈,因為安全事件的發生大都并非食品添加劑本身的問題,而是企業沒有按照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合規使用造成的。
如果單看標準,中國在世界范圍內是比較嚴格的。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教授王蓓告訴記者,“全世界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一萬種以上,中國只有兩千多種”,有大量國外已經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在國內由于考慮到食品安全性、我國飲食文化特性等方面還處于禁用的范圍內。
恐慌不必要
近年來食品行業有這樣一句話:“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贝搜圆徊睢9麅?、雪糕、種種零食,甚至豆腐,都依賴食品添加劑;沒有添加劑,這些食品的長時間保存、大范圍流通也不再可能。食品添加劑不僅存在于復雜制成品中,也存在于鹽、油、米面等初級食材中。
王蓓在大學里教授食品添加劑課程十幾年,也常年致力于食品添加劑的科普工作。她感嘆,十多年前,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的認知幾乎一片空白,人家會問她:“國家為什么允許添加三聚氰胺?”如今,“是扭轉過來一點了”,可還是會發生許多令她哭笑不得的新聞,如“雪糕不化”。
“那是因為有增稠劑瓜爾膠。它來自瓜爾樹的種子,是一種天然膠體,作用是使食品的黏度增加,形成膠凝體系,可讓雪糕的形狀保持得更好。只要添加劑符合國家標準,雪糕能化與否,能燒著與否,與雪糕品質和安全性無關?!蓖踺碚f。
至于醬油,對于里面添加的苯甲酸鈉等防腐劑,她也認為不必擔心,“苯甲酸鈉是常規的防腐劑”。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苯甲酸鈉毒理學結果表明,苯甲酸鈉的急性毒性較小,人體口服苯甲酸鈉的最大無作用計量(MNL)為500mg/ kg體重;也就是說,一個體重為60kg的成年人一次性攝入30kg的醬油才會引起中毒。
“但比起苯甲酸鈉等防腐劑的危害性,醬油里如果生長黃曲霉菌,其產生的黃曲霉毒素和危害就要大多了?!蓖踺碚f。不過,“因為傳統上采用高鹽稀態工藝進行釀造的醬油,鹽含量很高,所以滲透壓高,微生物不易生長,這也是醬油之所以可以不加防腐劑的原因。但是在提倡減鹽、健康的趨勢下,也有些醬油采用低鹽固態釀造工藝,這時候微生物容易生長,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加少量防腐劑”。
重建食品自信
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要,企業會推出“零添加”,但“零添加”沒有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有的廠家標注的零添加是指味精,有的零添加是指酵母提取物,有的是指苯甲酸鈉,還有的是指焦糖色素等,都不一樣,需要仔細辨別。
人們對食品添加劑的擔憂,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化學”的擔憂,對非天然的排斥。而作為科學家的王蓓相信:“天然的并不就等于安全的,天然的也不一定就好于人工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毒蘑菇也是天然的,但它確實存在食品安全問題?!?/p>
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在標準制訂之外,還涉及生產、使用、監管等環節。社會的擔心也在于其他環節。一位經營面食加工生意的企業主告訴記者,像他的工廠這種“正規軍”,從審批、建廠生產、運輸、銷售的所有環節,都在明面上,要面臨政府隨時的抽檢。沒有添加食品添加劑的面食,或合規添加的,保質期短,色澤不穩定、不鮮艷,但他選擇不添加或少添加。他真正擔心的,也面臨競爭壓力的是,小作坊生產的“三無產品”。它們處在監管的空白地帶,用起各種添加劑來非常大膽。
? 雖然國家食品添加劑標準經嚴格制訂,但遺憾的是,現實世界不只是面臨一個科學問題。食物從生長到進入人口,要經過很多環節,對于消費者而言,整個過程像個“黑箱”,無從參與,也無從知曉;而所能做的就是盡量選擇正規企業生產的食品。畢竟,真正危險的,并不存在于配料表上有的那些,而是沒有出現的那些。
(摘自《南風窗》董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