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蘇關系緩和的過程中,1984年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阿爾希波夫應邀訪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間,阿爾希波夫不僅參觀了剛剛起步的深圳特區,還在北京會見了陳云等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
1982年以來中蘇關系的松綁
? 1982年3月24日,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授勛大會上發表講話,發出了蘇聯愿意緩和蘇中關系的關鍵信號。在講話中,勃列日涅夫雖然繼續抨擊中國的對外政策“違背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利益”,但他承認中國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確認中國對臺灣地區的主權,同意在任何時候就邊界問題舉行談判,希望雙方就改善蘇中關系的措施達成協議,并明確表示“這既涉及經濟、科學和文化關系,也涉及政治關系,但是這要看雙方將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在其中的任何一個領域采取某些具體的措施”。
“塔什干講話”發表后,鄧小平敏銳地察覺到松綁中蘇關系的時機已到,指示外交部立即對勃列日涅夫的講話作出反應。3月2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錢其琛在中外記者新聞發布會上稱:“我們注意到3月24日蘇聯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發表的關于中蘇關系的講話,我們堅決拒絕講話中對中國的攻擊。在中蘇兩國關系和國際事務中,我們重視的是蘇聯的實際行動。”4月16日,鄧小平在會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齊奧塞斯庫時請其轉告勃列日涅夫,叫他先做一兩件事看看,從柬埔寨、阿富汗事情上做起也可以,從中蘇邊界或蒙古撤出軍隊也可以。這是后來中方提出的“三大障礙”問題的最初表述,也意味著雖然中方愿意就國家關系進行談判,但仍然會堅持以解決安全問題為前提的方針。
? 1982年夏,在中美就“售臺武器”問題行將達成一致的背景下,鄧小平召開了一次會議,專門討論如何改善中蘇關系。錢其琛回憶,除外交部的相關人員外,陳云、李先念等領導同志也參與其中,群策群力。會上,鄧小平提出要爭取中蘇關系有一個大的改善,并將同齊奧塞斯庫談的三點歸納為蘇聯應主動解除的“三大障礙”,即從中蘇邊境和蒙古撤軍、從阿富汗撤軍、勸說越南從柬埔寨撤軍。在鄧小平、陳云等人的推動下,會議決定派人前往莫斯科傳達中方的意圖。這是中方首次完整地對蘇方提出“三大障礙”問題。
?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明確提出“獨立自主、不結盟”這一新的外交戰略。中方經與蘇聯交涉,決定從1982年10月5日起重開中斷兩年多的談判。在新一輪談判中,中方仍堅持蘇聯必須首先解決“三大障礙”問題,而蘇聯代表在談判中的立場并未超出“塔什干講話”的范疇,這就導致了談判久拖不決。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逝世,中方派遣以黃華為首的代表團赴莫斯科參加葬禮。11月16日,黃華同蘇聯外長葛羅米柯舉行了會談。會談雖然沒有在“三大障礙”問題上取得進展,但雙方同意從發展貿易、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等領域逐步做起,從而在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道路上繼續相向而行。1982年10月,中蘇雙方還就重開邊界貿易問題在哈巴羅夫斯克(伯力)舉行了會談。
經歷“塔什干講話”和“葬禮外交”后,中蘇關系的氣氛已經出現明顯的改善。1983年,蘇聯一改將歐洲削減的導彈轉移到東方的態度,明確表示不會將導彈轉移到其他地區。鄧小平在同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的會談中也說,中蘇關系問題,畢竟還有三個障礙,談判還是要繼續下去。
歷經波折后的來訪
?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蘇聯領導人決定派遣一名“老朋友”前往中國訪問。在1983年5月31日的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時任蘇聯領導人安德羅波夫首次提議派曾擔任援華專家組組長、時任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的阿爾希波夫赴華訪問。他說:“在和我們談判中,中國人不會向前走了,停在他們現在停的地方。但所有的資料說明,他們能夠和蘇聯進行更廣泛的經濟合作……應該派阿爾希波夫同志去中國進行相關談判,去試探一下。如果我們能和中國按文化、體育和其他組織的路線擴大經濟合作,那么,我認為這已是前進了一步。”
? 對于阿爾希波夫訪華的提議,當時在外交部蘇歐司蘇聯處工作的周曉沛回憶,開始時,我方對此沒有回應。為了促成這一重要訪問,蘇方就通過“電影渠道”(指在中蘇兩國高層來往相當稀少的時期,中國外交部蘇歐司和蘇聯駐華使館之間各有兩名聯絡員,常以借放蘇聯故事影片為名,進行定期接觸,釋放某些信息)向我們放風,蘇聯新領導人是真心要改善對華關系的,而且指派這一人選也是考慮了各種因素。阿爾希波夫在1950年代擔任過蘇聯援華專家組組長,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認識陳云、李先念等中國領導人,可以順便進行高層接觸。對此,中方表示同意。
1984年2月9日,安德羅波夫逝世,萬里副總理率團前往莫斯科參加葬禮。萬里在蘇期間同阿爾希波夫進行了會談。這是20年來中蘇兩國舉行的第一次副總理級會談。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的閻明復回憶,阿爾希波夫在此之前就曾問他是否可以以蘇聯駐華使館客人的名義訪華。在萬里赴莫斯科期間,阿爾希波夫多次前來拜訪,再度表達了訪問中國的強烈意愿。萬里作出回應,正式邀請阿爾希波夫訪華。中國外交部則答復稱,阿爾希波夫應作為中國政府的客人訪華,而非作為蘇聯駐華使館的客人來訪。實際上,在萬里前往莫斯科參加安德羅波夫葬禮的前提下,阿爾希波夫的中國之行可以被認為是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的回訪。
? 中國方面在正面回應阿爾希波夫訪華意愿后,就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起來,尤其為陳云等領導人同阿爾希波夫的會面作準備。然而就在各項工作已經準備就緒的時候,阿爾希波夫的中國之行突然出現了變故。1984年5月9日,即在原定來訪日期的前一天,蘇聯突然宣布由于準備工作尚未就緒,推遲阿爾希波夫的訪華日程。由于涉及這一問題的蘇聯檔案尚未公布,蘇聯方面決定推遲此行的確切動機尚無從知曉。根據中方人員的判斷,中越關系的突然緊張和中美關系的進展,很可能是刺激蘇聯作出這一舉動的原因。
? 另據周曉沛回憶,蘇方推遲阿爾希波夫訪華后曾向中方透露,契爾年科接任蘇共總書記后,對華政策沒有改變,只是因中越邊境武裝沖突升級而暫時推遲。對于蘇聯方面突然推遲此行的決定,中方雖然頗為不滿,但并沒有借此作什么文章。6月21日,李先念在主持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時表示,改善中蘇關系是長期的戰略任務,不能因為阿爾希波夫不如期來,而放松簽署文件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還要繼續做,但是要向蘇方講清楚,阿爾希波夫不能如期訪華,責任不在中方,不給蘇聯造成我們有求于他的錯覺。
阿爾希波夫在北京同陳云會面
在確定邀請繼續有效的情況下,陳云繼續為會見阿爾希波夫作認真準備。12月14日,他聽取從蘇聯訪問回來的閻明復關于蘇聯近況的介紹。12月20日和23日,陳云又先后同外交部副部長錢其琛、陳楚和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就阿爾希波夫訪華一事進行商談。從準備談話稿件到向負責對蘇外交的同志了解情況,陳云一直親力親為,為同阿爾希波夫的會面作好了準備。
1984年12月21-29日,阿爾希波夫出訪中國。阿爾希波夫此行首先同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等人進行了會談,并就經濟技術合作協定、科技合作協定和關于成立兩國經濟、貿易、科技合作委員會協定的簽署達成了一致意向。
? 12月24日上午,陳云在中南海會見了阿爾希波夫。在就雙方的友誼進行短暫寒暄后,陳云首先同阿爾希波夫談起了“三大障礙”的問題。他說:“中蘇兩國完全應該也可以友好相處,中蘇關系正常化有利于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現在為什么不能正常化?我們認為主要存在三個障礙:越南侵占柬埔寨,你們在中蘇邊境、蒙古駐軍,以及出兵阿富汗。這三件事都發生在中國周圍,確實構成了對中國安全的威脅。越南連續打了三四十年仗,如果不是由于蘇聯的支持,他們怎么能反華,怎么會有力量打柬埔寨?在越南抗法、抗美戰爭期間,我們提供了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在內的大量援助,僅抗美援越的武器彈藥和各種物資就達一百多億美元,我們沒有對不起他們的地方。可是,他們剛剛取得全國勝利,就反對中國,驅趕華僑,向我們開槍開炮。我們反擊了他們一下。當然,我們的反擊僅僅限于自衛,我們沒有在越南留駐一兵一卒。中蘇兩國要做到關系正常化,必須排除上面所說的三個障礙。如果三個障礙不能一下子都排除,也可以先排除一兩個。這是原則問題,我們不能不堅持。我相信,你們也想實現關系正常化,但如果不在排除三個障礙上有所前進,事情就不大好辦。”
? 陳云的這段講話,既堅持了實現中蘇關系正常化必須解決的涉及中國國家安全和根本利益的“三大障礙”問題,又針對蘇方在先前多輪談判中辯稱實現兩國關系正常化不應涉及第三方,從而拒絕將中蘇關系正常化同解決柬埔寨問題綁定的做法提出了反駁。然而,由于蘇聯領導人在1983年5月31日提議阿爾希波夫訪華的政治局會議上就以“邊境上無處可動”和“需要保留在柬埔寨和越南的陣地”為由確定了“不應該提三大障礙”“我們和他們將不會在柬埔寨問題上達成協議”的方針,阿爾希波夫此行無意就這一問題取得突破,因此,雙方未能就“三大障礙”問題取得新的進展。
? 相較于“三大障礙”問題,中蘇雙方都更期盼經濟合作在會談期間能更進一步發展。在會談中,陳云首先表示贊成年初蘇方提出的希望加快發展兩國貿易并達成長期貿易協定的意見。他說,你們重點建設項目要東移,要開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需要我們的日用消費品和農副產品;而我們為了對一批老的重點項目進行改造,并上一批新的重點項目,為今后發展打好基礎,也需要你們的機械設備、電子儀器和木材、水泥、玻璃等大宗原材料。你們的東部和我們之間運輸距離短,甚至短于你們國內東西部之間的距離,可以節省一筆運費。所以,我們之間進一步擴大貿易和經濟合作的規模,的確是潛力很大,的確是彼此互利的。陳云還指出,中蘇兩國貿易和經濟合作規模的擴大,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并不是人人都感到高興的。有人手里拿著先進的東西,自己不肯賣給我們,又不讓別人賣給我們。因此,在轉讓尖端技術這類問題上,希望蘇聯方面要看得遠一些。對此,阿爾希波夫表示,這次我應邀到中國訪問的主要任務是要進一步發展兩國在經濟、貿易和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合作關系。蘇聯領導人也重視同中國的關系,并希望能找到途徑建立起兩國的睦鄰友好關系。
? 除解除“三大障礙”、擴大經貿等領域合作的問題外,陳云還在會談中就干部隊伍問題同阿爾希波夫進行了討論。陳云說:“我們現在實行三個梯隊的辦法。葉劍英同志、鄧小平同志、李先念同志和我,以及其他七十歲以上的老同志是第一梯隊,擺脫日常工作,一邊休息,一邊考慮些大事。六十歲上下的同志是第二梯隊,他們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另外,從五十歲左右、四十歲左右的人中選拔優秀的人才組成第三梯隊,放在各級領導崗位上鍛煉,準備將來接班。”最后,陳云還介紹了中國改革開放后政治和經濟的好形勢,并說再過五年左右,你們來中國訪問,將會看到比現在更好的形勢。在1985年前后,無論是干部隊伍的老齡化問題,還是經濟體制改革該向何處走的問題,都是中蘇兩國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 中蘇雙方在阿爾希波夫行將離京前,接連簽署了《中蘇兩國政府經濟技術合作協定》《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和《成立中蘇經濟、貿易、科技合作委員會協定》。1985年7月,中蘇兩國政府在莫斯科簽訂了《關于1986年至1990年交換貨物和付款協定》《關于在中國建設和改造工業項目的經濟技術合作協定》。這意味著中蘇兩國之間的合作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 雖然波蘭解密檔案顯示,蘇共代表曾在1985年2月舉行的社會主義國家兄弟黨工作會議上對阿爾希波夫的中國之行給出了強烈的否定性評價,但這并不能代表蘇共領導集體的一致意見。事實上,這次訪問之后的1985年和1986年是中蘇關系正常化歷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兩年。中蘇邊界問題得到了妥善控制,“三大障礙”中的阿富汗問題、邊境駐軍問題迎刃而解,到1986年只剩下一個柬埔寨問題。由于蘇、中的施壓和越南自身的不堪重負,越南距離其建立“印支聯邦”的夢想漸行漸遠。最終,越南同意從柬埔寨撤軍,柬埔寨問題得到解決,中蘇在1989年實現了關系正常化。
(摘自《黨史博覽》李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