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蘇納克創造歷史,成為英國史上首位印度裔首相以及1812年以來最年輕首相。他的成功讓各界將目光再次聚焦印裔這一特殊群體。除英國外,印裔在美國、加拿大、新西蘭等國也不斷進入權力中心,這個群體已經在一些西方國家成為迅速崛起的政治力量。是什么原因讓這個群體能夠突破西方國家的“種族限制”,不斷放大自己的政治聲音呢?
除蘇納克以外,英國現任內政大臣布雷弗曼、前內政大臣帕特爾、氣候變化事務高級官員夏爾馬、北愛爾蘭事務大臣希頓·哈里斯等都是印裔。在擁有650個席位的英國下議院,印裔議員已有15人。
在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之初,其政府就任命了20名印裔高官,其中17人在白宮擔任要職。不同于副總統哈里斯一半非裔一半印裔的血統,美國前常駐聯合國代表妮基·黑利的父母都來自印度。據不完全統計,在美國政壇從政的印裔超過150人。
印裔崛起的劇本也在加拿大政壇上演。從2015年當選加拿大總理開始,特魯多每次組閣都會任命3到4名印裔高官,所任職位包括國防部長、基礎設施部長等。印裔當選加拿大國會議員的人數也在增多,比如2015年有17名錫克教徒當選,2019年有20名印裔成為國會議員。
“蘇納克的崛起不應被孤立看待。”印度金達爾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喬利亞認為,在過去幾十年,印裔在多個國家政壇取得不少成功,從葡萄牙、新加坡、蘇里南、圭亞那到毛里求斯和塞舌爾等國,現在有7位印裔擔任相關國家的領導人,還有不少人在各國的行政、立法、司法等機構擔任高級職務。
一個重要因素是“數字”——阿聯酋《海灣時報》對印裔在各國政壇不斷“濺起水花”的原因進行分析,稱約14億人口的印度,是最大的移民輸出國之一。目前有3200多萬印裔或印度僑民在海外生活,其中近1800萬人已經獲得其他國家的國籍。
如果說“人多”是印裔在不少國家得到重視的原因,那么經濟上的富足以及對教育的重視,則為這個群體參政提供基礎。高收入、高學歷是西方國家印裔的普遍特征。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印裔美國家庭年收入中值為11.9萬美元,是全美家庭年收入中位數(6.7萬美元)的近兩倍。
與其他亞裔不同,參政熱情高是印裔能在多國政壇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加州大學調查亞裔美國人的學者拉瑪克里什南認為,印裔以捐贈者、選民和候選人的身份參與政治的可能性遠高于其他移民群體。
(摘自《環球時報》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