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就玉米播種期病草蟲害發生特點進行分析,提出相關防治措施,控制與減少病蟲草害問題,實現玉米高質量、高產量生產。【方法】以重慶塘壩玉米播種期發生的病蟲草害為例,根據發病癥狀及發生特點,提出防治措施。【結果】通過對玉米病蟲草害的分析與防控,減少病蟲草害的發生,提升了農民的經濟收入。【結論】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農業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對玉米播種期的病蟲草害給與及時、有針對性的治理,有利于玉米苗期的生長發育,對玉米的豐收、豐產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玉米播種期;病蟲害;發生特點;防治措施
作者簡介:包雙紅,大學本科,中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種植。
引言
塘壩鎮隸屬于重慶市潼南區,因塘和壩眾多而得名。塘壩鎮地處川中盆地丘陵地帶,以淺丘寬壩地形為主,四面環山,中間地勢平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8.7℃,生長期年平均354d,無霜期年平均321d,日照時數年平均1220.8h,降水量年平均994mm。玉米是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1],近年來,塘壩鎮玉米種植逐漸呈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趨勢,提高了玉米整體產量,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但隨著玉米品種的引進及生態環境的變化,玉米播種期至苗期病蟲害發生的概率也有所增加[2],病蟲害種類多、危害重,如不及時防治,則很容易造成玉米田缺苗斷壟,給玉米的種植質量與整體產量造成不利影響。
1 玉米播種期主要病害防治
1.1 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又被稱為黑穗病、瘤黑粉病等,是由玉米黑粉菌引起的。玉米黑粉病病原菌多侵染玉米種芽,并隨著芽苗的生長自然發展,大部分感染該病的苗株在生長期間不表現出明顯癥狀,直至穗期才表現出典型特征。但許多自交系或雜交種的病株在播種期至苗期就表現出明顯特征,在玉米植株的第4-5葉片上可發現較明顯的黃白色條紋[3],莖稈外觀整體看來呈下粗上細狀,玉米葉片變硬且上挺,顏色為暗綠色,植株形狀如竹筍。感染該病害的玉米結出的穗較粗且短,外觀與球形類似,苞葉表現正常卻不見花絲,后期果穗苞葉會逐漸裂開,果穗變為黑色,且會散出大量黑粉。部分果穗受病害侵染后會表現出過度生長情況,頂部呈刺狀,不見花絲亦不結果實。雄穗受侵染后會逐漸長成一個黑粉包,抽雄后散出大量的黑粉,有的甚至長成畸形穗。
發生特點:玉米黑粉病的產生、病害嚴重程度與玉米品種的抗病性、環境條件,以及土壤中的病菌數量等具有密切關聯。玉米種子從破土而出至生長高度距離地面約1.5cm時,其覆蓋的土層厚度、土壤溫度、土壤濕度等都是影響玉米黑粉病發生的因素。玉米黑粉病多在土壤溫度為20-25℃、濕度為18%-20%時發生,播種時覆蓋土層較厚會在一定程度上延長玉米幼芽停留在土壤中的時間,增加浸染病菌機會,進而提高了玉米黑粉病發病率。
防治措施:對待玉米黑粉病,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保護方針和綠色種植理念,避免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播種前要選擇抗玉米黑粉病的優良品種,并使用0.07%的粉銹寧拌種,或使用50%矮健素液劑200倍溶液浸泡種子,12h后加適量甲基托布津、多菌靈再次拌種。玉米幼苗期以拔病株為主,玉米苗感染黑粉病時往往不易被發現,需仔細地診斷,才能正確辨別出病株。通常情況下,浸染黑粉病菌后會在玉米幼苗長出3-5葉時植株的莖基部發現病瘤,應及早結合定苗及中耕、除草等措施,徹底拔出病苗、可疑苗,最大程度減少病源。施肥時盡量施加腐熟透的有機肥,避免使用病株病穗處理成的沒有腐熟透的積肥。
1.2 根腐病
引起玉米根腐病的病原菌種類較多,發病特點也不盡相同。腐霉菌是引起玉米根腐病的主要病菌之一,由腐霉菌引起的玉米根須腐爛的疾病,主要表現為玉米中胚軸和整個根系逐漸變褐、變軟、腐爛,根系生長嚴重受阻,玉米植株會出現矮小、葉片發黃的癥狀,嚴重的可至幼苗死亡。由絲核菌引起的玉米根腐病,病斑主要發生在玉米須根和中胚軸上,病斑呈現褐色,沿中胚軸逐漸擴展,并造成胚軸縊縮、干枯現象,病害較嚴重時可致幼苗葉片枯黃直至植株死亡。由鐮刀菌引起的玉米根腐病,主要表現為根系端部的幼嫩部分呈深褐色,組織逐漸腐爛壞死,與籽粒相連的中胚軸下部顏色產生褐變,發生腐爛,植株葉片尖端變黃,病害嚴重時會造成植株死亡。
發生特點:玉米根腐病多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生,當氣溫達到30-35℃,降雨多,空氣相對濕度高于80%且持續高溫時,最容易引發該病害。但由于腐霉菌的適應性強,因此該病害在溫度較低濕度較高且延續一段時間的條件下也可發生。當玉米播種后遇降雨天氣,造成種植田地積水,則很容易引發根腐病。一般情況下,根腐病發病率較低,不會對玉米種植造成嚴重的生產問題,但在特殊環境條件下,也會導致玉米植株死苗率高達80%的情況[4]。
防治措施:播種前做好整地工作,加強養護管理;如遇強降雨天氣做好排澇處理,避免田中長期積水;合理施肥,控制苗期旺長。在根腐病發生嚴重的地區,在播種前應使用含殺菌劑的種衣劑對玉米種子進行包衣處理。對于腐霉菌類根腐病,應選擇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等殺卵菌藥劑以種子重量的0.4%拌種。對于絲核菌和鐮刀菌引起的根腐病,可以選用衛福拌種劑進行直接拌種,也可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以種子重量的0.4%進行拌種。
1.3 粗縮病
玉米苗發生粗縮病時,幼葉中脈兩側的細脈間會出現透明退綠虛線小點,后該透明線點逐漸增多,葉背主脈上出現長短不一的蠟淚狀突起。患病植株葉片呈濃綠色且葉片逐漸變寬變厚,植株節間縮短,整體矮化,高度僅為健康植株的一半。病情嚴重的植株不能抽出或無花粉、雌穗籽粒減少,或變為畸形不結籽粒。病株根系少且短,不及健康植株的一半。另有一些病株嫩葉卷曲呈牛尾巴狀或弓形,心葉發育不全,喇叭口期朝向一側生長或葉緣變紅直至全葉變紅。
發生特點:該病經灰飛虱進行傳播,在玉米出苗至7葉期,感病期多在5月初至6月中下旬。春玉米、麥套玉米田和雜草較多的田地發病率較高,夏季直播玉米田發病較輕,麥套玉米、播種早的夏玉米田發病較嚴重,播種晚的發病較輕[5]。水肥不足、有機肥施入偏少造成玉米免疫力整體較弱的田地也容易發生該病害。
防治措施:選擇高抗病性玉米品種,播種前要使用呋喃丹等種衣劑對玉米種進行包衣處理或拌種處理。盡量連片種植并保持播種期一致,播種期要避開灰飛虱遷飛盛期,在粗縮病發生嚴重的區域減少麥田套種玉米面積。及時清除玉米田中的雜草,以消滅傳病介體灰飛虱的繁殖與越冬場所。做好水肥管理,增施有機肥、磷鉀肥,促進玉米健壯生長,縮短苗期時間,增強植株抗病害能力。在玉米1葉1心期,使用1.5%植病靈800倍液噴霧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以預防發病、控制病情。發現病株要及時拔除深埋,并噴施赤霉素以促進玉米快速生長。
2 玉米播種期常見蟲害防治
2.1 螻蛄
螻蛄是塘壩鎮玉米種植中較為常見的蟲害之一。螻蛄對玉米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危害,二是間接危害。直接危害是螻蛄咬食玉米幼苗的根和嫩莖,間接危害是螻蛄會在土下活動開挖隧道,使苗根與土壤產生分離,造成玉米幼苗干枯死亡,致使玉米苗缺、苗斷壟,育苗減產或育苗失敗。
發生特點:螻蛄在氣溫下降時開始鉆向地下冬眠,第二年春季當氣溫升高到8℃以上時蘇醒,并掉轉方向朝地表移動。到達地表后先隆起土堆,此時是進行人工撲殺的最佳時機。5月上旬時,螻蛄出窩為害,5月中下旬開始大量取食,容易造成玉米缺苗斷壟現象。溫度為12.5-20℃、濕度在20%以上時螻蛄活動最為頻繁,也是螻蛄危害期,溫度過高或過低時,螻蛄便潛入土壤深處。田中施入大量未腐熟透的堆肥、廄肥,也容易導致螻蛄頻發。
防治措施:在春季螻蛄剛蘇醒尚未遷移時,可人工扒開虛土堆實施撲殺。因螻蛄具有趨光習性,可采用黑光燈、頻振誘蟲燈、太陽能誘蟲燈誘殺,效果較好。在播種前可使用50%辛硫磷乳油或70%銳勝可分散性種子處理劑進行拌種。玉米田發現螻蛄時,可土中根施3%氟菊酯顆粒劑、使用70%銳勁特懸浮劑2000倍液灌床、根灌50%辛硫磷乳劑1000倍液進行防治等。
2.2 蠐螬
蠐螬是金龜子或金龜甲的幼蟲,俗稱雞乸蟲等。植食性蠐螬喜食剛播種的玉米種子、根莖及幼苗,對玉米播種期及苗期生長均造成極大危害。
發生特點:蠐螬幼蟲和成蟲在土中越冬,成蟲即是金龜子,白天藏在土壤中,晚上8-9時出來活動取食。蠐螬具有假死性和負趨光性,對未腐熟的糞肥具有趨向性,始終待在地下活動。該蟲害的發生與玉米田地土壤溫度、濕度關系密切,當土壤溫度達到5℃時蠐螬爬向土表,13-18℃時活動最盛,當溫度達到23℃以上時則調轉方向往深土中鉆,至秋季土壤溫度降到適宜范圍時,再向土壤上層轉移。成蟲交配后10-15d開始產卵,每只雌蟲可產卵100粒左右。蠐螬年生代數因其種類、所在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防治措施:在玉米生長期間做好水肥管理,適當澆水,不施未腐熟的有機肥。精耕細作并及時鎮壓土層,清理田間雜草。蠐螬蟲害發生較為嚴重的區域,秋冬翻地時可將越冬的幼蟲翻到地表使其風干、凍死或被天敵捕食。播種前可使用50%辛硫磷乳油拌種處理,每667m2田地使用80%敵百蟲可溶性粉劑100g,用少量水進行稀釋后與15kg細土拌制成毒砂,均勻撒在播種溝內,上面覆蓋一層細土后播種。在蠐螬發生較嚴重的地塊,可使用80%敵百蟲可溶性粉劑和25%西維因可濕性粉劑各800倍液灌根處理,每株灌150-250mL,可殺滅玉米根部附近的幼蟲。
2.3 地老虎
地老虎又名土蠶、切根蟲等,是塘壩鎮玉米苗期的主要地下害蟲之一。地老虎幼蟲在玉米地上植株部分為害,在子葉、嫩葉上啃食,造成孔洞或缺刻。中老齡幼蟲白天會躲藏在淺土層中,晚上出來危害植物近土面的嫩莖,促使植株枯死,導致缺苗斷壟現象,甚至造成毀苗重播,對玉米的生長產生直接負面影響。此外,幼蟲取食植株嫩莖后排出的糞便會引起植株部位的腐爛,從而影響玉米苗株生長[6]。
發生特點:地老虎1齡幼蟲對光不敏感,因此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夜晚都會出來活動危害玉米苗株,4齡表現出明顯的負趨光性,只在夜晚出來活動取食。地老虎喜歡溫暖潮濕的生存環境,氣溫為 14℃、濕度為80%左右時最為活躍,氣溫高于27℃時發生率開始降低,氣溫為30℃且濕度為100%時,1 齡幼蟲常出現大批死亡現象。
防治措施:根據地老虎發生特點,在各農作物收獲之后要及時進行翻耕曬田,以殺滅土中幼蟲和蛹,清除田間雜草,減少成蟲產卵寄主以及幼蟲食料。使用50%辛硫磷乳油與細砂土拌勻制成毒砂,在玉米苗株根旁挖溝撒施,并隨即覆蓋,或使用80%敵敵畏、50%辛硫磷兌水灌根,都能起到較好的毒殺地老虎效果。
2.4 耕葵粉蚧
耕葵粉蚧是粉蚧科葵粉蚧屬,主要危害玉米植株下部,蟲群集中在玉米幼苗根節或葉鞘基部外側周圍進行汁液吸食,導致玉米根部腫大,出現許多小黑點,根尖發黑腐爛。受害玉米植株生長發育不良,整體細弱矮小,平均株高只有健康植株的1/2左右,莖葉變黃,下部葉片干枯,個別植株葉片出現黃綠相間的條紋,病情嚴重的根莖部變粗,不能結穗,甚至造成全株枯萎死亡。
發生規律:耕葵粉蚧一年發生3代,以第二代危害為主,發生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主要危害夏播玉米幼苗。玉米出苗后,耕葵粉蚧卵開始孵化為若蟲,而后藏身至玉米主茬根處與近地面葉鞘內進行危害。1齡若蟲體外尚未分泌蠟粉保護層,此時是藥劑防治的最佳時期,2齡后開始分泌蠟粉以包裹自身,在地下或進入植株下部葉鞘中進行為害。雌若蟲老熟后羽化為雌成蟲,雌成蟲會在玉米莖基部土中或葉鞘里進行產卵。
防治措施:合理輪作,調整種植結構,加強田間管理,玉米播種避免過早與過晚,及時清除田間雜草、中耕滅茬,并加強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和玉米專用肥,滿足玉米生長發育期所需營養成分,提高抗病能力。一旦發現該蟲害,可使用48%毒死蜱1000倍液噴殺,每株用藥100ml,重點噴玉米莖基部與下部葉鞘處,并使藥液充分滲透到玉米根莖部。也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氧化樂果乳油等內吸性殺蟲劑1000倍液灌根,或集中噴施在玉米幼苗基部。
2.5 玉米螟
玉米螟又叫玉米鉆心蟲,以幼蟲蛀入玉米苗基部為害,往往造成花葉、形成枯心苗,蟲害較嚴重的玉米苗分蘗較多,植株畸形生長,嚴重影響玉米的生長發育。
發生特點:氣溫為16℃、濕度為60%時玉米螟發生率較高,玉米螟一年發生1-7代,成蟲多在白天進行活動,夜晚在玉米植株中棲息,有趨光性,飛翔和擴散能力較強。成蟲多在夜間羽化,羽化后不需要補充營養,當天即可進行交配,雌蛾交配1d后開始在土壤中產卵,幼蟲孵化1h后即會四散開來,從玉米苗的基部開始往上蛀蝕,潛藏危害玉米苗株。蟲害輕微的玉米葉片上出現排孔與花葉,蟲害嚴重的會形成枯心苗,嚴重影響玉米苗的正常生長。塘壩鎮常年春玉米被害植株率為30%左右,整體減產10%左右,夏玉米被害植株率高達90%,整體減產最高可達30%。
防治措施:選擇秸稈焚燒方法對玉米螟越冬寄主進行處理,殺滅羽化前幼蟲,以減少蟲口基數,減輕后續治理蟲害難度。每667m2田地也可選擇濃度為50%的甲胺磷0.1kg與水配比后噴灑在玉米心葉上,或將1.5%辛硫磷顆粒劑1.5kg與40kg細土拌勻制成毒砂,撒在喇叭口位置,能起到很好的防治玉米螟效果。另外,玉米螟天敵較多,因此可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在玉米螟產卵始、初盛、盛期放進赤眼蜂以消滅玉米螟卵,也可在玉米心葉期將每克含分生孢子的白僵菌拌爐渣撒入心葉叢中,2g/每株,以防治玉米螟。
3 玉米播種期草害防治
玉米田中較為常見的草害主要有狗尾巴草、馬唐、馬齒莧、稗草等,由于夏季玉米生長期多處于高溫多雨季節,如果田間雜草叢生,則會與玉米植株形成競爭關系,嚴重影響玉米的生長發育,造成整體減產情況[7]。因此,要在不同時期采取相應的除草措施。在麥收后田間如未發現大量雜草,可在玉米播種后、出苗前,每667m2使用氟樂靈等土壤封閉型除草劑噴灑,如果田間存在大量雜草,可使用克無蹤等滅生性、觸殺類藥劑混合配制后進行田間噴施。對于土壤進行過封閉處理的區域,使用除草藥物時,藥物與水的劑量要嚴格按照規定配比,噴灑要均勻,確保一遍過,不要重復噴灑,另外要注意在用藥前后的7d內禁止使用有機磷農藥,因為玉米苗經有機磷藥物處理后對除草劑敏感度增加,容易發生藥害事故。如果玉米田中出現蟲害,此時可混合菊酯類農藥進行治理。
4 結束語
為保證玉米生產質量與產量,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增加塘壩鎮整體農業經濟效益,就要加強玉米播種期病草蟲害的防治工作。在選種時優先考慮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玉米品種,并在播種前使用預防病蟲害藥物進行種子處理,適時播種,做好田間水、肥管理,播種期至苗期一旦發現病蟲害,要及時給予針對性的滅殺措施,并做好玉米播種期草害防治,保證玉米苗健康茁壯成長,以實現玉米高產、高質的生產目的,促進塘壩鎮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玉敏.夏玉米不同時期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化農業,2021(2):8-9.
[2] 李芹英.氣候條件對夏玉米主要病蟲害發生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4):95-96.
[3] 唐子永.不同生長時期夏玉米管理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8):24-25.
[4] 陳劉強,張書鋒.玉米播種期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探究[J].現代園藝,2018(16):77.
[5] 孫鳳剛.玉米播種期病蟲草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7(2):33-34.
[6] 李民,劉偉杰,劉艷紅.玉米病蟲草害防治藥劑及使用方法[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9):7-8.
[7] 陳小燕.玉米高產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分析[J].現代農業研究,2021,27(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