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租了幾分碎地,家庭農場那種。于是,朋友的朋友們挈婦將雛,把這兒變成了另一個家。
從旁觀察發現,凡大人,興趣總離不開吃,只圍著燒烤架和土灶轉。而孩子的興致,卻在農活,土地和水才是他們熱衷的玩具。一個擅研究吃法,耽于口腹的滿足;一個喜水土之作,享受農耕的快樂。一時竟分不出,哪個更像大人,哪個更像孩子。
比較而言,孩子的樂趣,更具天然的道理,甚至暗合著人類的基因。以家庭教育的角度審視,鼓勵家長引導孩子走進田地,絕不僅是解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問題,更表征著我們從哪里來的問題。家長們要耐下性子,不避繁難,滿足于口腹之欲的同時,也與孩子亦師亦友,共襄農事。從文明傳承的角度看,這個義務,家長應該當仁不讓。就像二十四節氣,近年來已成國潮,每逢節氣到來,科普貼、禮贊貼必彌漫網絡。其實,節氣正是古人專為農事訂立的一套歷法,每個節氣都契合著一項具體的農耕活動。真正的節氣熱,并不在渲染怡情,也并不止于名詞解釋,而恰恰應該身體力行,通過家長和孩子共同的沉浸體驗,把這個文化符號嵌入基因的記憶。如有可能,給每個孩子都創造一點農耕的樂趣吧。 (摘自《中國婦女報》 薛元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