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賢
(黑龍江日報,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6)
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媒體形式也由單一向多元化發展。近年來,形式多樣的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型媒體層出不窮,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有天翻地覆的變化。智能手機的普及與功能的完善,似乎任何人都可以作為“媒體單位”獨立的出現在各種社交平臺上。然而由于信息發布者的個體認知水平的局限,往往信息是由碎片形式出現,通常并不能反映出單一事件的全貌,甚至還會讓事情變得更加復雜。在這樣的情況下,主流媒體單位的輿論引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移動客戶端的出現,讓人們徹底從固定端得到解放。4G、5G網絡的普及與應用,客戶終端的日益強大,讓人們從有線網絡中得到釋放,不再受限于時間、空間,形成可以隨時隨地接入互聯網的情形。
繁雜的商業網絡媒體平臺也如雨后春筍般便地開花。從互聯網誕生后從桌面媒體平臺,到目前的移動終端平臺,各種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近乎360度全方位包圍著人們的生活。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方便的獲取各種類型的媒體信息。同時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也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創建了相關的數字媒體,適應讀者的閱讀習慣的改變。
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方便人們獲取信息的同時,也為一些混亂、錯誤的信息提供了傳播途徑。各種信息平臺的素質良莠不齊,經常在信息中夾雜著各種“私貨”。近年來,國內外都有很多不良信息造成影響社會民眾,進而引發的社會事件發生,甚至引發社會沖突和動蕩。
在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信息傳播的主題與途徑呈現出多樣性,很多的互聯網平臺與自媒體都有媒體屬性,這對很多的傳統新聞媒體造成了很大的沖擊,有些時候甚至淹沒了主流傳統媒體的信息效用。傳統的主流媒體只有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掌握信息的主動權,持續的擴大主流媒體對輿論的影響力與引導力,才能讓社會更加穩定、健康、持續的發展。增強主流媒體在新媒體條件下,引導公眾輿論的能力,是社會長期穩定發展的必然條件。
互聯網媒體的發展,可以讓單一事件從多個方向呈現出來,看似豐富了人們對信息多元化的需求,然而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也容易把輿論的風向帶偏。“體罰學生事件”“貨拉拉涉事司機被批捕”“張文宏被網暴事件”“長沙采耳朵大媽事件”“央美教師流調報告泄漏事件”等,無不是事件發布者為了吸引眼球,博取關注而進行的全部或部分事實進行捏造,進而達到某種目的。也有一些所謂的“網絡博主”在主流媒體還沒有及時發聲時,利用自身粉絲數,加上“網絡博主”的獨到見解添油加醋式的轉發,讓不明真相的群眾或者粉絲陷入激動的情緒中,進而失去判斷能力。
當然,問題的發展也必然有其發展的原因,新媒體與利益掛鉤,就容易出現傷害相關者的利益,破壞市場秩序,阻礙公平競爭性原則,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其中資本對于互聯網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是有益的基礎性的力量,同時也是中國數字化生活與世界數字化相競爭的重要力量之一。數字技術的發展與創新會對社會治理產生深遠影響,作為我國互聯網數字生活的塑造者與數字安全的維護者,也是公眾參與社會,了解社會,表達訴求的重要渠道。資本參與互聯網發展應該是良性的、安全的,為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負責的。對資本參與的媒體平臺行為應當采取嚴格的管制措施,規范其在新聞行業的行為。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已經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如同空氣和水,成為人們的生活常態,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出臺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規范互聯網空間和媒介生態環境。
當今社會也處在一定階段的轉型期,大量人口向城市遷移,城鎮化趨勢也變得越發的不可阻擋,傳統社會觀念也慢慢的向現代化社會觀念轉變,人們的觀念也變得越發開放與自由。社會協作方式也由單一邁向多元復雜。人們的價值取向也有很深刻的變化,而且這種轉變的速度與廣度也在逐步加快加深。其中,還有很多問題尚待解決。在這種轉變為主導的社會體系中,必然會產生一些沖突,其間觸及底線、涉及法律的問題也有發生。
在舊有的理念逐漸被摒棄的同時,新的理念還不夠完善,新舊沖突中不免一些人的認知和情感會迷失。一部分人對現實中某些境況的不滿,又可能成為假新聞的推手,借助未經證實或故意編造的新聞來發泄自己的情緒,沖擊著人們原有的社會認知體系。
我國互聯網行業正面臨史無前例的大變局,處于數字互聯網發展的機遇期。2021年中國互聯網企業綜合實力指數達616.5分,較上一年度增長16.6%,較2013年增長516.5%。應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空間、時間上改變了傳統新聞產生、發展的過程。
數字媒體技術的出現,使得新聞形式由過去單一的新聞稿件發布,演變成多種媒體形式與讀者互動,聲音(音頻播報音頻直播)、視頻(長視頻短視頻等多種視頻發布平臺)、直播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地放送,方便人們在多維度獲得各種新聞信息。
特別是中國已經進入5G互聯網時代,數據的傳輸以百倍遞增,人們獲取網絡服務也更加便利、高效。
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的更新迭代,讓各種設備的指標參數不斷提高,也使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記錄并發表所見所聞。加之碎片化的信息概念的引入,讓人們獲得信息的方式也變得碎片化。
網民和發布者的認知水平、新聞素養是參差不齊的,很多時候人們沒有更多時間去了解一個完整的新聞報道,甚至都沒有時間去看完一條完整的新聞信息,而僅僅在某一張圖片、一個短視頻、一段微博描述中自認為已經掌握了事件的全部,而又迫不及待地劃向另一個信息碎片,這種對信息的接受方式又成為誤導輿論的因子。
社會心態的表現之一為社會情緒。情緒可以產生順從和維護社會秩序的行為,也具有產生顛覆能力的潛力。媒介技術目前基本已經發展到人可傳人的程度,社會個體單元的傳播欲望與沖動得到充分的釋放,形成媒體的傳播的獨特風景。
一部分對網絡有嚴重依賴的人,特別是青少年會過度沉迷其中,缺少與社會接觸、家庭問題處理不當等勢必會造成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在互聯網全球化的當下,年輕人覺得沒有約束,由此產生一種互聯網是法外之地的錯覺。網絡成為一些人宣泄心中不滿的平臺,在網上散播仇恨,進而引發公眾的不滿情緒,更有甚者由網絡暴力引發成現實中的仇殺等惡劣情況。
有很多社會心理學因素參雜其中如“趨眾心理”“娛樂過度”“傳聲筒效應”“先入為主”“刻板效應”“立場預設”等等,都會成為新聞輿論的推手。
人們在受到心里效應影響的時候,又很少能有人做出正確理性的思考,進而成為不良的輿論發展的幫兇。在網絡環境中,人們普遍使用匿名參與其中,大多數人是一種虛擬的存在,在網絡中不必面對面交流,進而也有一種不必承擔后果的錯覺。
媒體的監督是我國民主政治運行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輿論監督對我國民主建設有著很重要的促進作用。新媒體的發展與傳統媒體有著很大的不同。他們之間的宣傳方式、宣傳所運用的載體也有非常大的不同。傳統媒體都有著不同級別的審核制度,一條新聞要經過很多級的審核才能被發表出來。然而新興的網絡媒體很多時候沒有嚴格的審核制度及相應的人員配置。隨著技術快速的進步與發展,在網絡上發表言論似乎變得越來越容易,用很小的成本就可以造成很大的影響,讓更多的人愿意參與其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人們也可以很輕松的獲取信息,在豐富各種信息內容的同時,也出現很多不和諧的音符,為少數居心叵測的人提供了更大的發揮舞臺。新媒體的傳播速度與傳播的范圍是傳統媒體不能企及的存在,審核制度又沒有很好的建立起來,監管體系又未能及時有效的出現,來彌補發展過程中的缺失與不足部分,進而讓錯誤的輿論在群眾中快速傳播。
新聞媒體是新聞的傳播媒介和社會輿論的引導者,新聞從業者應該堅守新聞出版的行為準則并且承擔相關義務。
新聞的傳播有擴散性、共享性和公開性,從業人員在享有相應權利的同時,也具有相應的義務,在傳播新聞的輿論影響力的時候也應當遵守基本準則,也是行業普遍應遵循的職業要求。
“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對于生產出的信息應該有嚴格的審核制度,應具有權威性與公信力,有效的引導輿情發展。當然,有些媒體其中不乏主流媒體,也隨波逐流,為了提高點擊率蹭流量,更多地吸引圍觀者的眼球,放棄媒體應該堅守的底線,把未經核實的新聞在公共平臺上發布出去,也成為錯誤輿論導向的幫兇。
少數自媒體和社交媒體平臺,不講社會效益,生產和傳播不實的信息來獲取利潤、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進行的虛假信息生產和經營,更是害人不淺。資本消極作用的表現,可以歸結為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阻礙。
當前的國際上每20秒就有至少一起黑客事件發生,基本可以這樣理解,即哪里有互聯網哪里就有可能發生互聯網犯罪的可能。互聯網犯罪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往往犯罪分子把虛假的或者有病毒的信息植入到其他信息中,廣泛的進行傳播,致使人們接受很多錯誤的信息。
當前各家媒體都在做著各自的轉型,有很多傳統媒體也積極的發展和運營自己的多媒體。主流媒體發出的信息在信息的海洋里雖然只占據其中的一部分,但是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要堅持不懈的做好正確輿論導向的引領、粘合社會縫隙,維護社會健康穩定的發展就需要從以下的幾個方面去努力:
在當前技術條件下,雖然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時間與能力對事件進行全面的報道。對真相的探尋,對于輿論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關系到民生、國計與社會發展等的重要信息的發布,是主流媒體的職責所在。對事件進行準確,真實及時的報道在“眾人喧嘩”后主流媒體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對于是非明辨、澄清謬誤是專業主流媒體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古人云“謠言止于智者,興于愚者,起于謀者”,謠言自古有之。近年來,新聞的反轉事件時有發生。由于造謠的成本很低,相應事后的懲罰力度也不夠,很多時候對于被造謠者往往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想要引導輿論的發展方向,其中心是讓價值觀趨同,達成一致的認識,形成統一的價值觀。主流媒體的從業人員必須提高自身素質,完善理論水平,用科學的發展觀引導業務水平的發展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進而達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認同。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當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在了解了社會主要矛盾后,人們就更容易形成統一的認識,進而有利于更好地處理社會內部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對于事件情緒化的認知,在缺少正確的方法論引導下,群眾的情緒非常容易被不理性的輿論裹挾。主流媒體應當具有擔當精神,培養公眾對科學方法論的認識,引導公眾的心態去正確處理事物的認知。普及科學原理,讓公眾在面對各種社會輿論的時候能用科學的方法論去理解事件。
當中主流媒體應當不斷強化宣傳對社會主體矛盾的正確認知,從而幫助人們在各種社會問題出現的時候,可以在一個合理的認知水平下去做正確的判斷。在各種輿論出現時,可以最大限度地團結起來,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
輿論監督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途徑之一。輿論監督幫助群眾、媒體、政府三個方面促成有效的互動,有利于提高群眾的表達意愿,加強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也可以助力政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治理體系,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治理的有效性。主流媒體要積極的參與到社會的各個環節中,形成良性互動,促進社會健康有序發展。
多數媒體都可以履行社會職能,做好本職工作,但不乏少數媒體意識淡薄,追逐利益,缺乏法律意識。職業操守差,對新聞工作的名譽造成負面影響。一旦出現問題,不但傷害群眾的利益,也傷害了媒體的品牌效應與權威性。作為社會良知及社會底線的守護者,新聞輿論具有很神圣的社會使命責任。應建立健全新聞行業從業人員的管理與監督機制,提高自身素養的同時加強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進而讓媒體從業者能真正做好其本職工作。
傳統媒體行業作為主流媒體應努力學習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規律,掌握新媒體技術,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追求,并營造出適合國家發展的輿論環境。主流媒體肩負這引導民眾的重要使命,因此,主流媒體要持續的發揮積極的作用,引導社會公眾、監督政府部門,營造融通內外、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內部雨外部輿論環境,促進社會和國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