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琳 李卓輝
(湖北廣播電視臺,湖北 武漢 430072)
傳統媒體受到了互聯網的沖擊,目前,用戶觀看新聞資訊主要是在新媒體平臺,傳統媒體的權威性正在受到威脅,但是新媒體的到來也為傳統綜藝節目帶來了機遇。電視綜藝節目由于具有極大的娛樂性而受到大眾的關注,更承擔了電視媒體對于文化價值的傳播,使之整個節目的調性都得到了提升,成為了新時代下的文化展示平臺,因此,文化類的電視綜藝節目傳播具有了更多選擇。
現階段大眾對于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概念定義有了一定的改變,對于文化類節目在學術上的定義也與以往不同,在名稱的字面上進行分析,文化類電視節目的重點更加偏向于對文化塑造和進步,與其他的真人秀節目有所不同的是將“文化”二字作為主其要展示的內容。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就需要立足于更加鮮明的文化概念,但是由于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廣泛的文化內核,并且與政治、經濟、學術具有很大的關聯性,粗略地說,只要是涉及到人類精神活動的節目,都能夠被歸類到這一范疇當中來。另外,文化類的電視節目也具有廣泛的分類,像是演講節目、紀錄片節目、鑒寶類節目都屬于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
我國的傳統電視媒體多年來一直承擔著文化傳承的重任,并且致力于文化的核心塑造具有很大的價值,在現階段大眾滿足了生活必需之后,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隨之提高,而我國的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所承擔的就是滿足人民大眾日益高漲的文化需求,符合的是電視媒體對于文化構建的整體方針,這也正是文化類電視綜藝的主要特點。像是《身臨其境》《國家寶藏》等一系列的現象級文化類節目核心所展現出來的理念就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漢字、詩詞歌賦、配音、傳統樂器等一系列的文化內容都是我國文化發展的載體和藝術表現形式,更是我國文化高度自信的體現[1]。
在大力的進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路徑革新的過程中,需要理清思路,也就是現階段我國的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傳播價值,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首要的價值就在于能夠很好地解決文化氛圍缺少的問題。由于新媒體的到來使得文化學習的氛圍開始向互聯網逐漸轉變,但是由于互聯網中的監管方式力度不夠,并且伴隨著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情況,使本就不濃厚的文化學習氛圍,更加的難以維系。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首要任務就在于對于文化的獲得,一方面需要加強對于文化的學習,從而使得文化觀念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大眾。《中國詩詞大會》就是利用漢字的文化價值進行節目包裝,能夠在文化中進行漢字在大眾心理的重塑,帶動了全社會對于漢字學習的熱潮,創造出了更加適宜的文化學習環境,在滿足大眾學習需要的同時,也使大眾對于我國本土文化具有更高的認同感,這樣一來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就會顯得更加的有意義,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體現出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對于社會良性、穩定發展的促進作用[2]。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其蘊含的獨特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而良好的傳統文化對于人的精神塑造與行動的指導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只有我國的人民群眾廣泛接受了并學習深化了,才能夠具體地體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獲得良好的發展。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具有極大的精神塑造的價值,對于我國的優秀文化進行傳播的過程中,本質上也就是進行主流文化傳播的過程,是對于人民大眾精神塑造和行動的一種指引和正面的宣傳。而對于單一的個人而言,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精神層面的提升。我國的節目制作水平不斷地提升,以及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帶來的文化載體和形式的日益豐富,對于弘揚本民族文化和社會核心觀念的塑造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傳承的文化大國,在中華文明的傳承過程中具有極高的道德標準,且崇尚文化。對于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來說,這些都是可以從中吸取到經驗和靈感的,用這樣具有飽滿文化素養的方式來進行文化價值的培養,不僅有利于提升大眾的愛國情懷,而且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很大價值的樹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從文化藝術的角度而言,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素材都是來源于生活,并且是高于生活的。如《見字如面》這樣的節目就體現出了文化傳承大師和優秀演員對于文化價值的引領,利用感人的故事進行訴說,在個人的歷練中尋找人生價值,有利于在浪漫情懷中融入現實主義,對于社會具有極大的文化促進的作用,并且這方面與國家的時代要求不謀而合[3]。
目前,隨著經濟社會的高度發展,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等一眾節目迎來了黃金發展階段,不管是對文化傳承的重視,還是對于電視節目的投資力度,都在使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另外,由于大眾對于精神文明的需要比之前更加的強烈,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在傳播和發展過程中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是由于受到新媒體的沖擊,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在傳統媒體中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大眾將收看電視節目的時間投入到了其他的節目當中,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受到一定的影響。想要使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就要對節目內容本身進行改革,從我國本土的優秀文化著手,將我國的文字、戲曲、古玩、雜技、字畫、小吃等文化展現形式進行細分領域的垂類細化。例如,《中國詩詞大會》所主要鉆研的領域就在于詩詞的展示,利用對詩詞的分析進行文化的塑造,使得大眾對于詩詞有了興趣,進而以更加高漲的熱情接受詩詞的熏陶。《國家寶藏》節目所深耕的領域就在于考古,節目使每一件國寶都煥發出了新生,也讓廣大觀眾感受到了文明的厚度與溫度。所以,想要有效地將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更好地進行傳播,就需要對各個文化領域的形式進行深耕,打造出具有垂直領域的細分市場,使得在傳播的過程中具有多元的展現形式,吸引大眾的關注,使得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宜自己的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尤其是對于新一代年輕群體的多元化發展,由于這一群體是主要的新媒體使用人群,需要對此進行引導,將新一代觀眾的目光進行轉移,把握住年青一代收看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特性,打造出更加適合這一類人群的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
由于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得各種短視頻網站和流媒體網站大肆興起,并且快速地獲得了大眾的追捧,這對于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制作而言是機遇也更是沖擊。想要進行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全媒體機制的改革,就一定要進行電視技術的更新,利用新型的電視技術對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簡單形式進行改革,將更好的包裝形式、更好的剪輯風格進行落實,要理清的是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綜藝感是節目的主要展現形式,也是吸引大眾收看的關鍵要素,需要將“綜藝”與“文化”二者進行協調,從而更好地打造“文化綜藝”。另外,還需要以開放的眼光進行整體節目的制作,對于節目的編導而言,不可以故步自封,需要把握住時代的總體情緒,進行時代意義的總結,跟隨時代潮流,打造出符合時代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節目,也是使得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能夠得到與時俱進的重要方式[4]。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趨勢中,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想要進行路徑創新,就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媒體矩陣,這是打破大眾和文娛節目之間壁壘的重要方式,把文化節目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基于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多媒體矩陣打造一共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是利用華文媒體進行傳播,將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投放于整個華人圈層當中,讓海內外的中國人都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由此來提升大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尤其是在海外進行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的過程中,更要激發出對于國土文化的眷戀之情,將優秀的本土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國際的主流文化當中,打造出屬于中國本土的文化軟實力,并且提升中國文化的品牌效益和文化影響力,使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制作形成良性循環,讓海外的受眾能夠自動自發地探尋我國的文化歷史,帶動整個文化的傳播效益,從而有效提升文化軟實力,提升我國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的整體競爭力。利用新媒體矩陣進行交互能力的提升以帶來更好的社群效益。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不光是需要進行內容的傳播,還要對于時代意義和文化價值進行討論,加強對于文化的討論,從某種方面來看也是一種文化的交融,利用討論度來提高節目熱度,使之成為一種全面參與的現象級文化交流活動,并且進行有效的正面循環,使更多的人能夠加入到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觀看和討論中來,從而有效地實現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路徑的創新[5]。
想要對于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進行傳播路徑的創新,還是要回歸到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本身當中來,對于當下的綜藝節目而言,包裝形式、舞臺造型等具有一定的進步,但是在原創性上卻是具有很大的同質性的情況,其中最為突出的就在于文化類的節目當中,由于某一種的節目得到了市場的肯定,一大群的創作者會乘著這股熱度進行復刻,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會嚴重的影響到大眾的審美情趣,產生一定的審美疲勞度,使得大眾不僅不能夠獲得有效的文化熏陶甚至會使得大眾對于某一文化的垂類產生了抵觸的情緒,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需要進行有效的文化節目的創新,需要打破傳統媒體的束縛,利用新的思維進行節目的制作,像是《非常匠心》節目就是一種很好地范例,其中大量的展示出了一般情況下大眾很難關注到的手工工藝,讓整個節目都有一定的差異化,和其他的節目具有很大的區別,更加的受到大眾的喜愛。想要打造出具有一定差異化的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內容,編導人員就要推陳出新。
互聯網技術全面地運用在傳播領域當中,會給大眾的生活帶來一定的便利。但是在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使得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受眾被分流,眾多的觀眾獲取信息的渠道不再是依賴于傳統的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形式,而是轉向了更加便捷的互聯網,這對于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傳播無疑是一種沖擊,但是使用得當的情況下又是一種發展機遇。在日益激烈的大眾停留度的當下,想要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獲得傳播上的優勢,就需要對于受眾進行細分,對固定的人群進行劃分,擴大文化節目的收視群體范圍,過去的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大都是對于我國傳統文化有追求的群體收看,這部分群眾的文化儲備、收入、閱歷都要高于其他人,而在當下,想要對于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進行傳播上的更新,就需要將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進行下沉,宣傳到普通群眾中,將收看文化節目需要的儲備和大眾化的思維進行融合,使之觀看的門檻更低,更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大眾在進行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收看過程中,普遍都會向往與其交流互動。并且由于時代的發展,大眾不再只是進行單一的節目觀看,而是有規模有組織地進行討論,像是微博、貼吧、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都在進行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討論,也因此產生了新的文化交流和自發的觀看。并且進行交互的過程本質上也是進行文化的又一次碰撞,使得大眾更好融入到其中來,同時相互討論能夠挖掘出大眾不易察覺的細節,對于出現的種種文化現象和文化來源進行解析,由此也就降低了大眾觀看的門檻,提升了大眾對于文化的認知度。由此一來能夠很好地擴大觀看群體,并且能夠發揮出自身的價值,和觀眾之間進行互動就是提升大眾認知度的有效手段,并且能夠有效地提升大眾對于文化的認同感。此外,在價值引導上,與大眾之間的互助能夠有效地對輿論進行糾偏,使得不良的社會輿論得到改善和清除,對于整個網絡文明和社會風氣都會具有一定的正面影響,產生良好的傳播效能。
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承擔了傳承優秀文化的功能,有效地滿足了大眾對于文化精神的需要,對于新時代的文化體系塑造具有很重要的價值。對于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傳播路徑創新方式而言,需要實現傳播方式的多元化,實現媒體機制改革、組建文化媒體矩陣,提升文化類節目原創能力,擴大文化類節目受眾,同時提升文化電視節目的互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