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粹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江蘇 南京 210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健康養生類節目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但仍有不少節目存在內容雷同、缺乏創新性等問題。文章將從傳播學視角出發探析這些現象背后所隱藏的可能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提升訪談質量和效果,更好地發揮各類優勢與作用,同時也希望能為健康養生類訪談節目的發展提供參考意見,從而提高我國訪談節目質量。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健康養生類節目已超過百檔,覆蓋早中晚不同的時間段,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行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不少健康養生類節目出現盲目追求收視率的情況,導致節目出現形式娛樂化、內容同質化、缺乏品牌性等一系列問題,節目的權威性、科學性、功利性備受社會關注。
隨著社會娛樂性之風的盛行,不少健康類養生節目為了提高短期收視率也沾上了娛樂之風,出現不具備專業健康知識的娛樂型節目主持人、受邀嘉賓夸大其詞的表達、媒體的推波助瀾等,“誕生”出了沒有經過正規專業教育的“神醫”,違背了節目的科學性、嚴謹性、權威性,嚴重誤導公眾判斷,影響公眾健康,這類節目也就失去了媒體傳播的價值[1]。
另外,還有一些節目涉及到人們常關注和喜愛的醫療、保健等方面知識,但此類節目的核心是“預防”而非“治療”,這樣容易讓人產生反感心理,甚至出現謾罵聲或攻擊性行為等現象,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健康類訪談節目的傳播效果,不利于訪談節目的后續發展以及其品牌形象建設。
在國內龐大市場需求的有力推動下,國內健康養生類節目百花爭艷,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在碩果累累的背后,仍然有很多不足,相似的健康訪談形式、雷同的節目內容、爭相攀比的明星陣容等都讓人心生反感。更具體地說,選題高度雷同,大多圍繞各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做文章,節目形式過于單一,都在探討對社會生活、健康生活的認識,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這也是當下節目收視率偏低,容易讓觀眾出現審美疲勞的原因之一。同時這也影響了嘉賓與觀眾的情感共鳴,甚至影響觀眾對健康類知識的消化吸收,還會出現理解偏差。同時,在訪談過程中過于突出主持人的專業知識,而忽略主持人的價值觀、個人品質等綜合素養,致使節目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國內健康養生類訪談節目雖然在內容上出現了一定的創新和突破,但是在節目的制作水平上還處于較低階段,缺乏應有的新意。例如曾經有一檔健康訪談節目中涉及到“心臟”“高血壓”等患者服用了藥物后出現血壓下降現象。這類問題被節目頻繁地重復播出。而嘉賓認為自己已經了解疾病的基本常識,并已經做出相應預防措施的調整,不需要重復認知疾病基礎知識,只是需要認知藥物的副作用及后續預防或治療的更深層次效果,但節目相關人員一直沒有給予解答,也沒有去做更多相應的工作,使得節目效果不夠完美。
還有,健康養生類節目數量繁多,多是大量的所謂健康養生類內容的堆積,對于缺乏基本健康養生知識和素養的受眾來說,繁雜的信息使其真假難辨。很多觀眾也會發現,不同專家對健康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的專家說菠菜和豆腐可以同煮,還有專家說黃瓜西紅柿不可以同食,讓觀眾感到迷茫,難以判斷真假。另外,很多帶有營銷目的的健康養生類節目,常會運用人們恐懼心理及引導情緒渲染的方式來掌控節目效果,以達到營銷目的。很多時候主持人用形象的語言表述疾病的嚴重性,以此恐嚇觀眾,然后再運用健康養生知識引出產品,介紹產品性能及療效。甚至為了更好地取得觀眾信任,節目組經常會邀請“親歷者”,聲情并茂地講述藥品的神奇療效和對專家的感恩之情。經過這套流程的思想灌輸,中老年人往往容易中招,欣然接受各類藥物推薦,而忽視了節目信息的真偽[2]。
在目前我國的電視廣播健康養生類節目大部分沒有固定的專業頻道定時播報,往往是同一檔節目在不同頻道不同時間段重復播報。這樣就導致觀眾不能很好地理解節目的宣傳目的,找不到對應的節目或者頻道品牌定位,更不能很好地聯想到節目、主持人和頻道欄目之間的關聯。總體而言,目前健康養生類節目的品牌意識不強。當然也會有個別節目做得非常好。例如,中央4套的《中華醫藥》,從開播到再次擴版,完整形成了三大板塊:健康故事、洪濤信箱、仲景養生坊。三大板塊對于觀眾的定位不同,品牌效應也不同,從中國傳統健康醫學,到人民日常生活習慣以及民間道德倫理等等,都細致準確地給觀眾傳達信息。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欄目風采和觀眾認可的節目品牌效應,深受國內外觀眾喜愛。
還有就是一個好的節目需要一位優秀的主持人,主持人的形象也是一檔節目的品牌形象。比如《飲食養生匯》節目中主持人的睿智、幽默,《X診所》節目中主持人的風趣、活力,《養生堂》節目中主持人的專業、自信,也都給觀眾留下美好的印象。主持人成為節目的代言人,是欄目的品牌形象的重要體現。但是還有一些不太理想的節目,主持人表現不佳,僅僅機械地問答,缺乏有效的互動等,就顯得專業性不強,觀眾觀感不佳,影響節目的最終傳播效果。
對于健康養生類節目來說,觀眾主要是想從節目中了解獲取健康養生知識,幫助自身提高健康養生常識,電視廣播節目的宗旨也是為觀眾提供正確的健康知識。但是目前我國一些節目卻是以盈利為目的,主要是為了宣傳產品,很多時候健康養生知識都是片面的,信息比較亂,難辨真偽,主要是為了引出產品信息。這也是當前我國一些節目的弊端。正確的健康養生信息是節目的基礎靈魂,對節目傳播效果有重要影響,觀眾在節目中獲取的健康養生信息的多少也是促進全面健康信念和行為的主要動力。因此,必須保證節目信息的科學性與準確性。
節目的主要宣講者是行業專家、學者,他們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也是決定節目質量的基礎標準。比如,《萬家燈火》欄目深受觀眾喜愛,節目中邀請的專家都是國內三甲醫院的院長級學者,或者是重點科室的主要專家醫師,亦或是國家級的老中醫或醫學傳承人等,他們都有著深厚的專業學術背景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同時節目組還成立了專家顧問團,以此背景成為了欄目組最具權威的指導部門。對于節目來說不僅需要認真選擇專家外,還需要對節目內容的慎重嚴格把關。只有負責人的欄目組才能編導出好的節目,前期的大量編導工作都是為了更好的節目效果做準備的。欄目組還必須了解專家們所講解的知識的科學性與準確性,需要通過其他多種渠道予以確定,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引導觀眾,才能真正提供給觀眾的健康養生知識[3]。同時欄目組還需要嚴格審核廣告和健康養生知識,杜絕需要宣傳,為健康理論、為正確的健康知識傳播創造好的環境。目前我國政府有關部門也出臺了一些政策,來保證和規范健康養生類電視節目的有效播出,要求健康養生類節目不能由社會團體制作,避免的資本利益的侵蝕,杜絕虛假宣傳。只有具備豐富的專家團隊和良好制作能力的電視臺才能制作健康養生節目,專家團隊還必須經過嚴格的資格審查,以及對后期節目內容的嚴格審查,加強監管,保證節目知識傳播的科學、準確、合理性。
目前,我國健康養生類節目的內容總體來說還比較好,選題方向都比較符合大眾的需求,但仍需要根據社會需求與時俱進。因為在不同時期,人們對于健康知識的認知和需求以及社會關注點會有變化,比如這兩三年的新冠疫情問題,人們更多的是關注健康預防和一些疫情傳播學問題,所以說節目的選題要時刻跟隨觀眾的需求,不僅需要專業的健康知識,還需要更多宣傳些醫學常識、日常保健及常規心理健康建設等問題。近些年來社會學者提出了“大健康”理念,這也是符合目前人們的健康情況而出現的,隨著社會生活的快節奏發展,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加大,出現了大面積的身體亞健康現象。“大健康”理念的提出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健康思想理念,讓人們更多關注自我身體健康,提高自身健康管理,減少過多的不良健康習慣。“大健康”理念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含人們的精神世界健康、心理環境健康以及社會道德健康等。不僅需要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還需要正確的健康消費環境,減少社會盲目的身體健康宣傳,幫助人們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在大健康理念的指導下,健康的設定范圍更加廣泛,表達意義更加深刻。因此,健康養生類節目的內容選題應從“重點講疾病痛苦,輕提倡身心鍛煉;重點分析治療,少講解預防措施”中轉變,用與時俱進的眼光和思維審視健康,用全新的健康觀念引領新節目內容選題[4]。
1.突出節目特色
想要形成獨特的節目品牌文化,就需要節目有自我特色文化與核心價值理念的支撐。一檔特色節目品牌文化需要自身的節目定位及節目屬性決定,更是節目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只有制作精良的特色節目才能最大可能地獲取觀眾的認可,發展成為品牌文化。比如《養生堂》欄目主要觀眾群體是40歲以上中老年人,節目不但保證科學的傳播健康養生知識,讓觀眾認識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及時預防,傳播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健康常識,還充分關注讓觀眾“聽得懂講解、學得會知識、做得到行動”,這樣的節目理念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贏得了更多的粉絲。《養生堂》還有一個節目規劃特色,每一段時間出現一個新主題,從高血壓到癌癥早發現早治療,再到心腦血管問題等等,每一期從一個主題知識延伸到健康飲食文化及預防措施等,讓觀眾全面了解相關健康知識,真正做到預防大于治療,符合《養生堂》的主題文化品牌定位。
2.周邊媒體配合下的多層次傳播
對于電視節目的傳播,需要定時定點地觀看,缺少互動性、個性化。《時尚健康》欄目自身特色就是和雜志同步介紹健康知識,主要受眾群體是年輕觀眾,觀看視頻節目的同時還可以閱讀雜志的健康信息,讓受眾群體可以多渠道了解學習健康文化,建立起健康的生活理念和優質的生活方式,因此,時尚健康也就成為該節目獨特品牌文化。《養生堂》欄目組還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平臺,為節目品牌文化提供更多宣傳渠道。當前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的興起,更多電視節目同時開通網絡直播渠道和官方網頁視頻設置,利用發達的網絡傳播渠道進行品牌文化宣傳。形成往期節目回放、即時的直播問答環節等,以期為更多觀眾傳播知識,宣傳建立自身品牌文化。
3.注重人文關懷
一檔好的品牌節目往往會有一個獨特的風格,主持人的主持風格是最直接的體現,很大程度上影響節目的效果,主持人的形象和個人素養也直接影響觀眾對節目的觀感,更能影響節目的傳播效果。健康養生類節目需要專業性比較強,更需要好的服務性節目設計,這就需要主持人整體綜合素養要非常高,必須具備專業知識性,還需要很好地把握節目播出節奏能力及個人的文化素養。
健康養生類節目會有很多互動環節,很多時候為了保證節目效果的真實性,往往會邀請一些觀眾嘉賓配合互動。這些觀眾往往會是身患某種疾病,這時主持人應當充分考慮他們的感受,體現更好的人文關懷[5]。作為專家和觀眾的互動紐帶,主持人需要牢牢把握節目的節奏,時刻關注專家和觀眾的個人感受。對于專家來說,會講一些與疾病有關的醫學常識或生活相關話題,這時候就需要主持人多觀察觀眾的反應,有些觀眾會忌諱一些隱私話題,這時候就需要主持人察言觀色,及時提醒專家或者尋找合適話題改變語言模式體現出節目組的人文關懷。
文章主要分析健康養生類訪談節目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從傳播學角度分析,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同時生活壓力也逐漸增加,導致身體亞健康與疾病伴隨而來。健康與營養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而對身體和心理方面有益處的節目也必然會引起受眾關注度增加。因此,文章主要是從“以人為本”出發點來探析訪談類節目在提升自身認知的同時,如何做到讓觀眾更好地接收并接受這一類型的電視節目,提出可行性建議,旨在為我國養生類節目的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