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彬彬
(泉州晚報社,福建 泉州 362000)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記者工作帶來許多變化,記者必須根據時代的發展要求對自身工作方式加以轉變,否則就難以滿足新時期對新聞記者的實際要求。新媒體時代記者角色的轉型需要從影響因素和優劣勢等多個方面加以考量。采取正確的策略才能夠實現有序合理轉型,盡可能避免轉型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
新媒體指的是區別于傳統媒體傳播技術依靠電視、報紙、廣播等形式,而依靠社交媒體進行傳播的媒體技術[1]。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新聞記者的轉型。在新媒體時代,記者創新轉型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記者只有通過轉型才能夠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變化,才能夠維持新聞記者工作的價值,報道出更多具有專業水準和新聞價值的新聞,這是記者工作生命力維持的關鍵。新媒體時代記者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和專屬性被極大削弱,在人人都可以發布新聞事件相關內容的大環境下,記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市場競爭,因此如果記者如果不能夠適應時代進行轉型,勢必導致工作空間被壓縮,在市場競爭中被逐漸淘汰。所以記者轉型是保障新聞記者競爭力,保障傳媒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2]。
二是新聞記者轉型能夠幫助整個新聞傳媒行業進行升級進步。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傳媒方式發生極大轉變,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傳媒的主體,如果不能夠順利轉型,勢必會導致整個新聞媒體行業陷入發展低谷,所以新聞記者轉型是推動新聞行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新聞行業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涵更加豐富,涵蓋的面積更加廣闊,所以更需要記者轉型以適應行業發展,才能夠持續不斷地推動行業進步。
新媒體視野下報社新聞記者角色轉型是時代發展需要,不僅要轉變思維方式,還要綜合提升自身的媒體運用能力。影響新媒體視野下報社新聞記者角色轉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記者受傳統媒體理念思維影響較深主要體現在記者自我定位與認知不足,記者的采訪、編輯慣性障礙與自身媒體傳播能力不足兩個方面。
1.記者自我定位與認知不足
一般而言,信息的采訪、編輯與傳播,角色定位與新聞的報道方式比較固定[3]。而新媒體視野下報紙新聞等多媒體的報道需要以不同角度、不同平臺等模式去編輯與傳播。因此,在發展中記者的自我定位存在不足。自我定位不足很大程度上就會影響記者的認知,在采訪、編輯與信息處理的過程中,存在認知錯誤或認知偏差。報紙新聞記者需要考慮政治思想、當時的背景環境、經濟文化、事件影響等因素,這就使得采訪過于程序化,報道較官方,缺乏民眾視角。
2.記者的采訪、編輯存在慣性障礙,自身媒體傳播能力不足
傳統的新聞采訪模式效率較低,因記者要綜合當時的背景與各項條件要求,對采訪中設計的問題與編輯的信息存在較大差異,交流方式固定化,這也導致了采訪、編輯慣性障礙,在傳統媒體的時代下,受到的阻礙較大。如今,新聞記者既可以面對面采訪,也可以進行線上采訪,采訪方式更加靈活多樣。由于受到傳統媒體本身特點的影響,記者在角色轉型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短期內無法打破固有的模式,獲取到的采訪信息質量參差不齊,但是面對的行業競爭壓力極大增加,這就使得記者轉型面臨的壓力越發之大。
受傳統的媒體思維影響,記者對于在管理與信息傳播途徑只要求穩,對創新要求意識不足。傳統的思維意識與管理固定化影響了新聞媒體的信息傳播時效性[4]。在記者角色轉型過程中,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往的受眾成為現今熱點新聞的參與者,在互聯網等的媒體傳播下,熱點新聞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引爆網絡,而傳統的新聞傳播則無法達到這個時效,再加上傳統的新聞媒體監督不力,導致信息傳播時效性較低。新聞媒體信息傳播管理模式的固定化影響新媒體視野下報社新聞記者角色轉型,傳統媒體對新聞報道方面的要求非常嚴格,報道需要經過層層篩選與審核,流程較煩瑣復雜。相對于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的被動性較強,管理模式比較固定化,這也是導致時效性低的重要原因。
新媒體的視野下,新媒體與傳統的新聞媒體在受眾范圍的定位上是存在差異性的[5]。傳統媒體中的受眾也許就是現代新媒體中的參與者與傳播者,從不關注新聞媒體信息的人也許現在成為新媒體的忠實粉絲,并且已經養成了一定的習慣。現代媒體環境下,要獲取信息非常容易,也很快,傳播速度更快,而傳統媒體則不然。因此,在轉型的過程中,受眾的定位自然發生改變。也是因為受眾定位的影響,導致新媒體的快速發展。
新媒體時代是全民報道的時代,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報道者,人人都可以報道新聞事件,相對應的,新媒體用戶獲得信息的速度也就更快,在全國聯網的新媒體平臺上,可以幾乎沒有延遲地獲取最新的新聞熱點,體現了新媒體的及時性優勢,這種新媒體形勢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傳播速度非常快,影響力非常大,但也存在一個弊端,對新聞的針對性和過濾性就差了些。在專業程度上,因新媒體的制作群體不一樣,普通民眾也可以成為新聞報道者與撰稿人,因此,在專業度上與專業的新聞記者存在較大的差異,相比而言專業度上有所下降,但新媒體的信息多樣化與多角度性又占優勢。
電視媒體以網絡互動、綜合文字、視頻、圖像、聲音等多元素傳播符號進行最大優勢的結合及傳播[6]。從古至今,相較于新媒體而言,報社新聞始終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與準確性,具有更強的專業性與符號綜合性。而新媒體信息傳播具有隨意性、主觀性和分散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傳播途徑。相比較而言,新媒體視野下報社新聞傳播途徑多、傳播速度快、傳播角度廣等特點。
雖然隨著科技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對高科技與互聯網信息傳播平臺越來越依賴,但是作為傳統的重要信息來源渠道——電視,在人們的心中與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報社新聞依然是現代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并且對于受眾群體而言,電視更符合他們的生活習慣,主要體現在人們習慣了看電視,從電視中獲取信息,尤其是老一輩的人,家庭環境能夠給人們提供較為安全的觀看條件。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人更趨向于新媒體中的新媒體傳播途徑,比如電腦、手機和ipad,這也是隨著時代發展而改變的[7]。
傳統媒體記者和新媒體記者的綜合能力對比主要從記者的個人素養、職業素養與綜合能力三個方面進行。
記者的個人素養主要從個人品格與政治思想方面體現,傳統報社新聞記者是以官方角度自居的,專業性較強;而新媒體新聞記者的個人素養參差不齊,這主要與媒體從業者來源參差不齊有關,有的個人素養非常高,非常專業,但有的屬于普通民眾記者的個人素養就較差,所以個人素養存在較大差異性。而且現代化的新媒體對專業的記者個人素養能力有更高標準與要求,新媒體記者的個人素養尤其是綜合能力在這種大環境影響下也就變得更高。
傳統的記者職業素養大多數在一個層次上,很難有突破性的創新,主要與管理模式固定化與采訪流程程序化有關。而新媒體視野下,報社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要求較多,為了各種媒體信息的有效傳播與傳播量的提高,新聞記者對自身語言組織能力,采編、匯總能力都有較高要求。每個媒體平臺的記者職業素養又存在差異,導致各領域的記者職業素養水平良莠不齊,但總體水平較強[8]。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競爭壓力巨大,一旦出現熱點事件,很快就會有其他媒體跟進報道,要獲取獨家新聞的難度大大增加,這也使得新媒體視覺下,報社新聞記者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而傳統媒體生產的分工相對較細,文字記者、攝影攝像、編輯制作等崗位各負其責,對某一個職業角度能力較強,但綜合能力卻不足。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形態大多要求采、編、寫、錄制、報道等完整流程任務由一人承擔,新聞記者必須向“全能型記者”轉型,成為綜合素質過硬的全能型人才。而相比之下,傳統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工作的范圍更小,針對性更強,進而導致缺乏其他板塊的技能鍛煉和知識學習,也就是說,傳統新聞記者的業務能力很強,但是綜合能力稍弱。主要體現在傳統媒體記者對新聞后期編輯制作和報道的關注較少,相應的能力也就較為欠缺。
簡單而言,傳統媒體更加權威和專業,而新媒體輿論更加開放,可以從多角度出發,也可以完全站在公眾的角度去進行新聞報道,綜合兩者的優勢,從民眾與全球性角度出發,有效判斷新聞的價值進行新媒體的現代化發展,才是最科學化、最合理化的要求。在保持傳統新聞專業性要求的基礎上,以發散性的思維去采、編、寫、攝影、錄制與報道,有效判斷新聞的社會價值、個人價值與客觀價值的存在。媒體新聞的角度可以是多樣性的,民眾的角度,社會的角度,個人的角度,各行業、各職位等角度去進行價值有效性的宣傳與編制過程,但不能失了真實性原則。新聞的信息價值已經不能從單一方面而論了,有時候一件很小的事情,也可以引起較大的輿論價值與社會責任。記者不僅要考慮道德輿論,還要進行更深層次的社會責任和潛在信息進行挖掘,使得記者在角色轉換中更能把控社會新聞的動態性,從而有效判斷新聞的價值。
在各個領域中,每一種傳統模式的轉變都需要經過從不重視到重視的階段,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態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開始轉變了態度,開始迎接新的挑戰。所以,在新媒體的新聞記者角色轉換下,堅持導向性、準確性與權威性,確保新聞質量,這是新媒體下的新原則要求。記者可以通過問題導向,結合群眾的疑問與社會要求、內容的準確度與時效性、新聞的專業性與權威性來靈活控制新聞質量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多元化與質量差異性要求現代記者提高新聞質量,對真實、有效的信息進行傳播,對于虛擬造假、過于夸大與隱瞞的虛假新聞應該予以嚴厲打擊與管理,這樣才能確保新聞的高質量性。
隨著我國對新媒體的新聞管制與要求影響下,記者也應提高自身的個人素養、職業素養與文化素養等綜合素養能力。合理規范記者行業屬性,有針對性地提高記者個人素養、職業素養與綜合能力是有效規避新媒體新聞記者的劣勢所在。記者可以通過網絡學習、觀摩其他記者的優秀報道,提高理論知識與專業的記者職業技能,通過多層次的學習與潛能挖掘,實現自我價值的提高。除此之外,文化素養,語言組織能力與語言藝術的結合是作為記者應具備的基本條件,這樣結合多種能力為一體,成為一名更優秀、更專業的新聞記者是培養國家全能型、綜合素養能力超強的記者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隨著新聞記者行業的發展,對新聞記者的能力要求越來越嚴格且多樣化,在新媒體視野下,我國新聞記者的角色轉換需要從記者的思想意識,社會價值、民眾角度、全球視野、個人素養、個人職業能力等多個方面著手,進行全面高效的轉型。在新聞報道中確保新聞的傳播價值、高質量性與真實性。因此,有針對性地提高記者綜合素養能力,更有利于我國新聞事業、傳媒事業的發展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