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俊霖
隋朝開始的科舉考試讓寒門仕子可以通過考試改變命運。然而隋朝年祚甚短,存在時間不足四十年,加之魏晉門閥制度的影響仍在,隋朝選舉出來的十三名進士并沒有獲得什么好的就業機會。
隋朝的進士里有一位叫作孫伏伽的人,一直在基層擔任小吏。唐朝建立后正式確立了科舉制度,他再次參加考試,一舉奪魁,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正式的科舉狀元。
可唐朝的狀元也為就業發愁,因為唐朝進士不包分配。當時,門閥制度的影響依舊存在,不少重要崗位依然被世家大族把持著,所以工作機會遠遠少于進士人數。
因此,無論考中狀元還是進士,只有接受吏部考察,并在考察中表現出色的,才有可能得到崗位。即使通過了選拔,就業前景也不算樂觀。比如王維也是狀元,通過考察后得了個八品的官職——太樂丞,主要負責大型活動的背景音樂。
看來,唐朝的狀元頭銜并不吃香,在就業路上也難免碰壁。李程是唐太祖李虎的七世孫,貞元十二年考中狀元,后來又通過“博學宏詞科”考試才找到了一份工作。
唐朝的狀元在就業時也不能享受到特殊待遇。書法家柳公權,二十九歲時就考中了狀元,通過吏部考察之后被分配到秘書省當校書郎,相當于國家圖書館的編輯,是一個九品芝麻官。
狀元找到一份好工作都不容易,那些普通進士就更難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韓愈,參加了四次科舉考試,好不容易中了進士,結果連續三次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都通不過。好在他的名氣很大,當時的宣武節度使董晉向他拋出了橄欖枝。為了謀生,韓愈便到董晉的幕府里去當幕僚。直到第四次參加吏部考試,韓愈才順利過關,最終被任命為國子監四門博士。
到了宋朝,統治者重文輕武,狀元和進士們逐漸受到重視。到了宋仁宗時期,科舉考試進行了改革,只要成為進士就能獲得工作。至于具體分配到什么樣的工作崗位,還得看殿試的排名。
宋朝狀元的就業形勢比唐朝要好得多。當時的狀元一般要先到基層鍛煉,第一個工作崗位基本上是州府的判官,級別是正六品。他們主要是州府長官的副手,在地方上有成績之后就會被召回朝廷。狀元出身的官員往往提拔很快。
古代狀元就業形勢最好的時期在明朝和清朝。當時的狀元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雖然表面上看,明清狀元的第一份工作和宋代狀元的品級差不多,但前景差距懸殊。翰林院負責處理公文、編修國史等工作,相當于皇帝的秘書,進入翰林院意味著成為天子近臣。
比如明朝的商輅“獨中三元”,鄉試、會試、殿試都考了第一名,從翰林院修撰做起,最后成為內閣首輔。申時行是明朝嘉靖四十一年的狀元,也是從翰林院修撰干起,后來成為萬歷年間的內閣首輔。
在明清兩朝,舉人頭銜都很吃香。明朝的清官海瑞,舉人出身,最后官至南直隸巡撫。而清朝的名臣畢沅,年輕時靠著舉人頭銜進入軍機處值班,但他有志氣,為了提升學歷,報名參加了乾隆二十五年的春闈,最終狀元及第。換言之,明清時期舉人的就業形勢都要好于唐朝的狀元,難怪范進中舉之后興奮得發了瘋。
素材賞析
高中狀元看似前程無憂,但說到底,狀元能走多遠還得看自己。金朝有個叫呂忠翰的狀元,曾經奉旨撰寫詔書,修改了好幾遍都不成文,當時的皇帝完顏雍嘆著氣說:“狀元雖以詞賦甲天下,至于辭命,未必皆能。”別看他是狀元,但讓他去寫公文,他還真不見得能寫出來,所以這位狀元“余事不詳”。
看來,狀元只是起點高,想要獲得更多成就,還得有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