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婭(整理)
面對生活,有人選擇與世俗背道而馳,追尋內(nèi)心的寧靜。也有一種人,他們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生活;他們被生活弄得遍體鱗傷,卻依然勇敢地迎向撲面而來的生活。
雅典同胞們,聽我說一句肺腑之言:不論你們怎么想,我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申辯都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你們,對我進行懲罰無異于踐踏神靈的恩澤,釀成大錯;因為如果你們殺了我,你們再也不會找到任何一個像我這樣的人。是神指派我來到雅典這座城市的,我知道這聽上去有些荒謬,但是不妨讓我用一個比喻來解釋這一切:雅典就像一匹高貴的種馬,但它的身形讓它稍顯遲鈍,所以需要一種牛虻來給以刺激。在我看來,神之所以把我派到這座城市,正是為了讓我發(fā)揮這種效用。
——[古希臘]柏拉圖《對話錄·申辯篇》
于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蓖硕钗┰唬骸胺颉对姟贰稌冯[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于是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
81 歲時,愛迪生到了佛羅里達。在他壽辰的那天,紐約的友人們在阿斯托飯店內(nèi)舉行歡宴,但他本人卻不能參加。他從邁爾斯堡發(fā)來了一個電報:此刻正愉快工作。
宴席上,梅多克洛夫特站起來向大家報告愛迪生的“工作”:
由于他那天賦的徹底精神,他現(xiàn)在正探索著一切關于橡膠的種植和制造的知識。他參考了無數(shù)的材料,且不說國內(nèi)外關于這個問題的報刊雜志吧,他所翻閱的書籍就足夠裝滿兩架5 尺高的書櫥了。
他的目的是想從美國南部各州和其他在冬季冷至零下20 攝氏度的各州中所產(chǎn)生的葡萄藤、灌木以及雜花中提出橡膠來。愛迪生先生已經(jīng)在進行著這項偉大而艱苦的工作;而他很安于這工作,他依舊以他的徹底的精神、充沛的活力和無限的熱忱去處理這些問題。
——《愛迪生傳》朱淑君 編著(有刪改)
范長江是新中國新聞事業(yè)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縱觀范長江的新聞生涯,引人注目的是他從1935 年7 月開始,以《大公報》特約通訊員的身份,深入中國西北地區(qū)的考察采訪。這次旅行采訪,較早公開報道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如一道道驚雷,喚醒國人投身于偉大的民族解放事業(yè)。
那時候中國大地上硝煙彌漫、炮火紛飛,范長江冒著生命危險孤身千里走單騎,從成都出發(fā),經(jīng)川西、隴東、祁連山、河西走廊、賀蘭山到內(nèi)蒙古……走遍大半個中國,據(jù)估算,范長江每天最少要走40 里路。他乘羊皮筏子,過雪山冰灘,時常是在“馬不能行”、盡是懸崖峭壁的路上艱難前行,常常是滑倒數(shù)次,滿身污泥。他堅持與工友店員、商人小販廣泛往來、促膝交談,不斷汲取新聞的源泉與前進的動力。
——許海舟《范長江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