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湯飛平(株洲市教科院語文教研員)
湖南新華書店集團推出湖南書香校園閱讀工程整體解決方案,與湖南省內相關出版社聯合編纂“四維閱讀”叢書,鑄湖湘閱讀大觀。
《朝花夕拾》是該叢書的第一本。將其作為推薦給初中學生閱讀的第一部名著,有其特殊意義。其中之一,便是引導少年通過閱讀魯迅,走近魯迅,親近魯迅。
本期,我們繼續和株洲市教科院語文教研員湯飛平老師一起品讀《朝花夕拾》。
如果讓大家說說《朝花夕拾》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某個人,你會想到誰呢?是長媽媽、藤野先生、范愛農,還是父親、衍太太、壽鏡吾先生?
我想,他們都給不少同學留下過深刻的印象。他們雖然是平凡、普通的小人物,但在“大先生”魯迅筆下,個個鮮活生動、熠熠生輝。
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吧。
我們先來說說“三味書屋”里的壽鏡吾先生。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很容易找出描寫壽鏡吾先生的語句:“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高而瘦,須發花白,戴著大眼鏡”,這是典型的私塾老先生的形象。“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兩次轉折、兩個“不常用”,讓我們感受到壽鏡吾先生看似嚴厲,實則和藹寬容。“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這里則呈現了一個沉醉于讀書之樂的先生形象。
簡單三句話,壽鏡吾先生的形象和性情就印在了我們的腦海里,可見魯迅先生白描的傳神功力。
有人認為,壽鏡吾先生迂腐、專制,束縛了“我”好奇、愛玩的天性,是魯迅先生批評、譏諷的對象。你認同嗎?
比如,文中說,壽鏡吾先生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但魯迅問“怪哉這蟲”是咋回事時,先生卻說“不知道”,而且很不高興。于是作者寫道:“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
還有:“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魯迅寫人,主張“有真意,不粉飾,少做作”。在回憶自己身邊的人物時,他沒有刻意回避他們的缺點,也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和看法。但有時則用幽默和略帶反諷的筆調,掩蓋自己的真實感情。比如,寫壽鏡吾先生搖頭晃腦讀書的樣子,倒不見得是要表現他的迂腐,當年的魯迅也許從他讀書時的神態中,朦朧地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幾十年后,魯迅還清晰記得,可見烙印之深。對于壽鏡吾先生,魯迅雖有調侃的意味,但并沒有貶損的意思,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更多的是對他的尊敬和懷念之情。
《朝花夕拾》里還濃墨重彩地寫到另一位老師——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給魯迅的第一印象是:“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說話時使用的是“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
從相貌看,他和壽鏡吾先生有些相似,都很瘦,也都戴著眼鏡。只不過,魯迅回憶藤野先生的時候,腦海里的畫面更多,更清晰。比如,他挾著的那疊大大小小的書具體有哪些,留級學生講了哪些關于藤野先生的“掌故”,也就是糗事,他都一一記得。
魯迅在回憶這位老師時,主要寫了四件事:一是幫魯迅添改講義,二是幫魯迅糾正解剖圖,三是關心魯迅解剖實習,四是了解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通過這些事,寫活了一個認真負責、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的日本醫學教授。魯迅對他充滿了感激和尊敬,他寫道: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長媽媽是陪伴魯迅成長的保姆,是和魯迅朝夕相處的人。
她長什么樣呢?
翻遍《朝花夕拾》,我們只能在《阿長與〈山海經〉》中找到一句——“她生得黃胖而矮”。然而,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卻花了不少筆墨去追溯長媽媽的真實姓名,介紹“阿長”這個名字的由來。顯然,在魯迅看來,長媽媽名字的來歷,比她的外在形象更有必要交代。“阿長”并不是她的本名,而是魯迅家里之前的女工的名字,足見長媽媽身份卑微。這些交代里也滲透著魯迅對像長媽媽這樣的底層小人物的悲憫和同情。
雖然魯迅沒有詳細描寫長媽媽的長相,但長媽媽的形象卻是鮮活的:喜歡切切察察、絮絮叨叨,粗俗、不拘小節,規矩道理多、有些愚昧迷信,但淳樸善良,對“我”的事特別上心。
兒時的魯迅對阿長的情感是豐富的、有變化的。看到她喜歡切切察察,“我”是討厭的;她睡覺時愛擺“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讓“我”感到無奈;她有很多“規矩”,讓“我”覺得麻煩;但是,當她講了長毛的故事后,“我”又對她產生了“空前的敬意”;得知她謀害了隱鼠后,“我”又對她產生了怨恨;后來,她為 “我”買了《山海經》,又讓“我”產生了“新的敬意”。魯迅在回憶這些往事時,對已經去世三十年的長媽媽的追思、懷念和祝福是真摯而深沉的:“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朝花夕拾》中,另一個鮮活的女性形象便是衍太太。
從人物關系看,她是和“我”住在一個門里的鄰居(原型實際上是魯迅的一位叔祖母);從形象特點看,她是一個心術不正、自私自利、愛推卸責任、愛搬弄是非的市儈形象;從魯迅對她的情感態度看,魯迅小時候最愛去她家玩,但慢慢看清了她的嘴臉,尤其在她散布流言稱魯迅偷了家里東西變賣之后,魯迅對她充滿了憎惡和怨恨。
這樣一個小人物對魯迅的影響卻不可小覷。魯迅后來之所以離開家鄉,“去尋求別樣的人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看透了“衍太太”之流的嘴臉和心肝。魯迅后來對流言家的憎恨、揭露、抨擊也與她密切相關。魯迅曾在《華蓋集·并非閑話(三)》中寫道:“我一生中,給我大的損害的并非書賈,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幟鮮明的小人;乃是所謂流言。” “衍太太”可謂傷害少年魯迅的“流言家”。
魯迅在寫他的朋友范愛農時,體現了人物形象上的“變”與“不變”。在日本留學時,魯迅見到范愛農“高大身材,長頭發”。回國后,魯迅再見到他時:“頭發上卻有了白發了。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這是變化。但范愛農有一樣東西沒有變,那就是他的眼睛,文中有三次寫到他的眼睛:“眼球白多黑少”“他眼睛還是那樣”“他瞪著他多白的眼”。為什么特別寫到他多白的眼睛呢?相傳,“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善做“青白眼”。所謂“青眼”,就是以黑眼珠對人,表現出對人的正視與尊重;所謂“白眼”,則是把黑眼珠翻上去,只以眼白對人,表示對人的蔑視。寫范愛農“眼球白多黑少”,其實在寫他憤世嫉俗的性情。
在回憶好友范愛農時,魯迅還特別提到了兩件事:一是聽到紹興光復的消息,范愛農有了從未見過的笑容;二是范愛農后來生活窘迫,掉入水中淹死,而“我”疑心他是自殺。
這其實是在表現范愛農熱心革命,對革命充滿希望然后又失望,即使處境艱難也不趨炎附勢的一面。這些追憶,也體現了魯迅對辛亥革命不徹底的失望。這也是促使他努力探尋更有效的救國救民道路的重要原因。
在“舊事重提”時,魯迅對那些小人物的感情其實是復雜的。有感激、敬佩、懷念和追思,也有隱含在字里行間的愧疚和歉意。閱讀的時候,后一種情感容易被我們忽略。比如,《范愛農》的末尾寫道:“我想為他在北京尋一點小事做,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沒有機會。”“想集一點錢作他女孩將來的學費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