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賽即將揭幕,是擂響戰鼓的時候了.這一回綠茵大戰什么是老一套,什么是新看點,無論世界足球運動的管理者還是參與者,都饒有興致,就像一臺大戲的編導和演職人員,緊盯著幕布的抖動,自己精心制作的產品馬上就要展示在世人面前。
不是節日,勝似節日,這就是世界杯。它給數以億計的人們帶來興奮和激動,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大起大落,狂喜和沮喪在同一時刻迸發。即便與參賽球隊毫無干系的球迷,僅僅因為對某些球星和戰術的好惡有別,也會有意無意地選邊站隊。
對于現代足球運動這種近乎奇特的功效,很多專家拿出了無數種解釋,對足球并無深入了解的人們也愿發表意見,從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管理乃至民族、宗教等方方面面加以分析,有些結論貌似理由充足,也有些說法頗像奇談怪論。足球運動完全不在意這些紙上談兵,只要有一塊平地、兩座球門或象征性的標志物,它就會歡快地在其間滾動、跳躍,調動人們為它付出精力、體力,還有財力。
世界杯創辦已有92年。早先,國際足聯一再勸說,也只有區區13支球隊參加了第一屆世界杯賽。如今,容納32支球隊的大賽仍顯體量局促。再過4年,人們將看到48支球隊登臺的全新世界杯賽,光球員就有1000多人,這是任何單項體育競賽都無法相比的超大規模。即便如此,國際足聯211個會員組織當中,曾進入過世界杯決賽圈的也不過1/3左右,其中的常客更少,不少球隊偶爾來此走過一遭,包括中國隊。半數以上的國際足聯會員至今仍沒有實現零突破,在世界杯參賽記錄上一片空白。下屆大賽擴容的初衷是確保高水平球隊不會在預選賽落榜,還是為幫助足球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改寫歷史,也只有踢過才知。
此刻,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球迷數量也最多的中國,人們關注世界杯的趣興也奮度淡不及以了不少往卜那方么面高,輿論的賽本身興與。比中國足球搭不上邊,雖然都愿意跟中國一起玩,但競技檔次之差不是賽事規章所能解決的。中國隊一而再、再而三地跌在世界杯門檻之外,甚至倒在距離門檻還遠的地方,原因真是難解。另一方面,世界杯巨大的開銷和利益不受任何影響地繼續膨脹,成為擴大交往和增加互利的渠道,中國的介入越來越受歡迎。卡塔爾世界杯的球場、東道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海量的球迷用品和世界杯紀念品,無不含有中國元素和中國智蕙,“中國制造”隨處可見。世界杯的商業合作對象早已從美國企業、日本家電,轉向中國。
不管怎樣理解世界杯到底有沒有中國,只要賽場上沒有中國隊,仍是難以、撫平之痛。每次去看世界杯,告訴老外“我來自中國”,就是不像在奧運賽場邊那么得意、自信, 老外的眼神也跟在奧運賽場面對中國人時不大一樣,似乎在發出疑問:“中國人到世界杯來干什么?”當學生總會遇到尷尬,中國足球很想學點什么,但老外拿走中國足球的學費,留下的是批評、抱怨、不屑。中國足球要解決的是校正發展之路,而不是下一筆學費交給哪國教練。
還說卡塔爾。一個中東小國,30多年前便開始跟中國隊面對面地競爭世界杯“入場券”,不只一次擋住中國隊的進軍之路,但自己也沒有取得過一次參賽資格。如果比較兩隊進入預選賽最后階段的次數,卡塔爾比中國還多。
世界杯看熱鬧還是看門道,沒有必要非此即彼。最大的熱鬧與最深的門道并存',供人們各取所需,也希望不喜歡足球的人們從此有所改變,這才是世界杯。從中國足球的角度看,兼顧賽場內外是發展中的必然,糾結某一方面、某一局部,反倒連累其他。想當年,世界杯賽場上有不少日商廣告,可日本隊沒有份兒,日本也沒有形成規模浩大的球迷群體關注球隊何時能打進世界杯。中國足球不但要看到與亞洲一流水平的差距,還應將足球發展的社會基礎打牢,將世界杯情結充實拓展為健康的足球文化。相信中國足球遲早會把路走好。▲(作者是人民日報社局級記者)
環球時報20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