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駿
日本央行今年以來已經數次出手干預外匯市場,以求緩解日元大幅貶值態勢。不少分析認為,日元驟貶的深層根源之一在于日本經濟基礎的趨勢性衰退,其中包括日本制造業競爭力的整體性滑坡6日本制造業“百年老店”三菱電機公司不久前被爆產品檢驗數據造假長達30年之久,則從另一層面加劇著外界有關日本制造業式微的印象。這些事件引發的關聯性思考也為我們提出一個課題,即究竟如何客觀看待當前的“日本制造”及其競爭力?雖然回答這個問題很難,但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視角出發,對日本制造業競爭力的基本情況有個總體把握。
第一,以歷史縱深的發展脈絡來分析日本制造業競爭力的演進。與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多年前相比,“日本制造”的競爭優勢的確已經發生結構性變化。部分行業和企業的傳統競爭優勢在弱化,甚至完全失去市場競爭力,但也有一些行業和企業憑借創新與整合重新確立競爭優勢。比如最近就有日本媒體統計指出,茶、化妝品、水果等食品及日用品已成長為日本出口的“招牌商品”,加上汽車、鋼鐵等傳統行業,“日本制造”依舊保持較強的出口競爭力。
坦率地說,價格高昂的日本農產品和日用消費品能成為對外出口的“生力軍”,這在若干年前根本無法想象,這從一個側面表明日本農業及日用品制造業的競爭力相較以往取得相當程度的提升。當然不容忽視的是,日本相關出口產品逐漸在亞洲及全球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既得益于日本國內政策支持、財政補貼帶來刺激,還因為中國及東南亞等日本周邊國家及地區的經濟快速增長以及隨之產生的消費需求大增。
第二,以橫向對比的時代特征來觀察日本制造業競爭力的根基。長久以來,“技術革新”“工匠精神”等詞匯就與日本制造業關聯在一起,一大批產業工人,其中包括科研技術人員投身“日本制造”的發展與繁榮,幫助構建起日本傳統的制造業競爭優勢。盡管如前所述,日本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在動態調整中不斷更新,但也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嘗試牢固鎖定一些特有優勢。
以當前談論較多的半導體產業為例,盡管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輝煌時刻”相比,以存儲器為代表的日本半導體產品已經失去當年壟斷市場的地位,但客觀而言,日本如今在半導體原材料及制造設備方面卻積累起新的實力; 比如日本在十多種半導體原材料上具有絕對競爭優勢,部分領域幾乎壟斷全球市場主要供給。換句話說,今天日本在半導俺領域的競爭優勢集中于上游的原材料和與之相關的制造設備環節,日本政府也正借助財政補貼及招商引資等方式,吸引外來半導體加工、生產企業,試圖以此幫助強化日本在半導體產品環節的競爭優勢。
第三,以經濟社會發展的趨競勢性方爭力向來研判日本制造業的增減。大概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國內制造類企業掀起一波向外轉移的新高潮,這個過程主要是將勞動密集型、高效能、低附加值的制造類企業或企業內部生產環節移到國外,日本的海外產業鏈供應鏈隨之逐漸形成并不斷發展。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快速發展,加之資本自由化流動的加速推進,由本土及海外日企共同構建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日益擴大,并進一步呈現為世界范圍內的龐大網絡結構。
從這一層面來看,若要客觀衡量日本制造業競爭力的增減,也并不是一件輕松的工作,而需要做“通盤”考慮,即必須在全球層面對“日本制造”、日本技術甚至日本資本、日本文化等進行綜合評估,并展開橫向、縱向的對比研究。判斷視角不能僅局限在日本國內企業,還應融入日本企業的海外工廠和生產基地,甚至海外投資以及與日資相關的企業、資本及技術等,這就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當今世界制造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在于技術創新,而新興技術往往需要在實際應用中反復試錯才能取得持續有效進步,并最終形成“螺旋形上升”的良性循環。有鑒于此,技術發展必須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才能產生“1+1>2”的經濟效應。就此而言,具有一定技術優勢的“日未制造”如果能與具有強大購買力的中國市場更緊密結合在一起,必能產生惠及全球的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與制造業所處的日本經濟界相比,日本政界尤其一些右翼保守思想的政客近年來在戰略上更加短視,在戰術上更為冒進。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短命政府”頻繁出現的政治大環境下,部分日本當政者為了坐穩或保住執政地位,容易“劍走偏鋒”,推出或制定一些表面上短期有利但實質上中長期有損日本國家利益和未來發展的政策措施。與之相比,日本經濟界的思想及面向未來的中長期規劃顯得更加客觀“靠譜”,也讓我們判斷“日本制造”的競爭力時多了一個考慮因素。日本經濟界總體上保持長期理性,關系著日本經濟長期發展前景,也關系著絕大多數日企的長遠發展。▲(作者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