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家

劇照
王寶釧是一位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女性,近日因短視頻平臺的視頻剪輯,以及各大社交媒體的傳播,被賦予了“戀愛腦代表”的稱號。因為在電視劇《薛平貴與王寶釧》中,王寶釧一直以野菜充饑,于是,“王寶釧挖野菜”火出了圈。
王寶釧身為相府千金,為了窮小子薛平貴不惜和父母決裂,苦守寒窯18 年,日常僅靠挖野菜度日。而薛平貴卻轉頭娶了西涼公主為妻,并且當上了皇帝。一直等到王寶釧鴻雁傳書,薛平貴才想起自己的結發妻子王寶釧。然而,當薛平貴冊封王寶釧為皇后僅僅18 天后,王寶釧便命喪黃泉。苦守寒窯18 年,換來的卻是18 天皇后,王寶釧的結局不禁令人唏噓。
而與王寶釧這個愛情至上、為了愛情遠離家庭飽受苦難的角色相對的,是那些不沉迷于愛情、有自己的事業、不為感情而活的女性角色,成了新女性的榜樣。
在許多浪漫故事里,女孩總能遇見完美的“王子”并與之相戀,最終兩個苦苦相戀的年輕人戰勝各種反對與阻礙的力量,進入了婚姻殿堂。這些故事無一例外,將幸福完滿與嫁給所愛之人畫上了等號,認為女性的最終歸宿莫過于與一個相愛的男性走進婚姻。但在現實生活中,女性其實還可以擁有更為豐富的人生。
“戀愛腦”或“反戀愛腦”,都是網絡流行的說法,并非嚴謹的概念。“王寶釧挖野菜”的熱議,是對“愛情至上”的一種矯正,也說明了當代網友對待愛情的心態更為務實。“王寶釧挖野菜”的全網玩“梗”,鼓勵女性獨立自強,呼吁人們理性對待愛情,但也不必無差別地嘲諷“戀愛腦”,人們可根據實際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那么,在感情中,你會選擇“愛情至上”嗎?
網媒互動:
微信調查
會,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20%
不會,人生除了愛情還應更為豐富廣闊 70%
很難說,感情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10%

古代也好,現代也罷,提到愛情,都離不開人,離不開男人和女人。只不過在古代,人們的價值觀比較單一,現代社會價值觀則比較多元。
人是社會的產物,生活在哪個年代,毋庸置疑會受到那個年代的影響。“王寶釧挖野菜”在現代人看來不可思議,可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王寶釧的舉動,也是女性為了爭取自己的幸福,獨立的行為表現。在那個年代,王寶釧不守在寒窯,能夠去哪里?原生家庭不會接納她,當時的社會環境更不會接納她,她只有堅守信念,才能不讓“愛情神話”變笑話。
把“王寶釧挖野菜”放到現代社會,人們會覺得是“戀愛腦”,最終浪費了自己的整個青春,覺得女性應該去追求自己的獨立與個性。可是在那個年代,“王寶釧挖野菜”,不惜苦守寒窯18 年,也恰恰是她追求幸福、自由與獨立的表現。
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的愛情理論,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激情在愛情中,是情緒上著迷的部分;親密是指在愛情關系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承諾指維持關系的決定期許或擔保。這三種成分構成了喜歡式愛情、迷戀式愛情、空洞式愛情、浪漫式愛情、伴侶式愛情、愚蠢式愛情、完美式愛情七種類型。親密是“溫暖”的,激情是“熱烈”的,而承諾是“冷靜”的。
親密大都來自關系中的情感性投入部分,指的是兩個人心理上互相喜歡的感覺,包括對愛人的贊賞、照顧愛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內心的溝通。激情大都來自關系中的動機性卷入,是指一種情緒上的著迷。個人外表和內在魅力是影響激情的重要因素。承諾大都來自關系中認知性的決定與忠守,是指個人內心或者口頭對愛的預期,是愛情中的最理性的成分。
由此可見,要想獲得“完美的愛情”,需要有承諾去兌現。現代社會,有一些年輕人拒絕愛情,譏笑別人是“戀愛腦”,可能也是在愛情中受傷之后的一種防御。
期待美好愛情,是人類的基本期待與要求。從戀愛的過程來看,在熱戀期確實屬于“戀愛腦”的階段,所以我們普遍認為戀愛超過半年以上再結婚比較合適,就是規避熱戀期的“戀愛腦”的影響。研究資料表明,熱戀期一般只有半年左右,這個時候發生作用的是“暈輪效應”,也就是熱戀中的雙方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美好的一面,忽視了全面地去觀察一個人,往往這個時候做出的重要決定有可能就是欠成熟的,就會造成不完美的結局。所以,我們可以適當延長戀愛到結婚的時間來解決。因為,超過半年之后,相互之間映像形成起作用的“暈輪效應”會發生變化,變成熟悉人之間的“近因效應”。人們自然就會變得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兩個人之間的愛情是否可以長長久久,可以更加客觀、全面地了解一個人,也可以知道兩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可以愉快相處,這時候“承諾”和“親密”的作用就會發揮出來,人們也會變得更加理性、客觀。
美好的愛情看起來只與兩個人有關,可是婚姻卻與兩個家庭有關。從社會學角度看,如果愛情是個人問題,那么婚姻就是社會問題了。所以,無論什么樣的愛情表達方式,最終都需要愛情的雙方相互磨合,榮辱與共,共同經歷風雨,共同承擔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