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龍,劉羽舒,高 瑤
(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北京 102618)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北京市財政收入增速從2016年的7.5%下降到2020年的-5.7%②數據來源:2021年北京市財政工作會議。。在財政收支“緊平衡”背景下,2021年,北京市財政局牽頭組織開展“1+N”財政支出結構優化行動。其中,“1”是對市級財政整體支出結構進行分析,“N”是選取資金量較大、社會關注度高的幾個重點領域進行優化分析。教育領域作為重點民生領域,納入了北京市級財政優化分析范圍。
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作為北京市交通委員會所屬唯一公辦交通類高職院校,承擔市級財政高職教育領域財政經費保障研究工作。通過搭建組織機構、制定工作方案、設計調查問卷、組織調查、實地走訪、開展座談等多種形式,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創新思路,提出建議,增強保障。
北京地區共有公辦高職院校17所,這些高校作為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效補充,承擔高等職業教育教學任務。本次調研,采用發放回收調研問卷的方式,對其中辦學規模大、財政投入經費高、社會聲譽較好的有代表性的10所學校基本情況進行了深入分析。
按照預算單位級別劃分:一級預算單位2所,占總數的20%;二級預算單位8所,占總數的80%。按照舉辦主體劃分:市教委所屬院校5所,占總數的50%;政府其他部門辦學4所,占總數的40%;行業企業辦學1所,占總數的10%。按照院校特色類型分類:工科院校4所,占總數的40%;財經院校2所,占總數的20%;農業院校1所,占總數的10%;其他院校3所,占總數的30%。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北京公辦高職院校類型明細表
10所高校中,屬于全國“雙高”建設院校③入圍教育部、財政部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名單的高職院校。的有3所,占總數的30%;屬于全國“雙高”專業群建設院校④入圍教育部、財政部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名單的高職院校專業群。的有8所,占總數的80%;。屬于北京市“特高”建設院校⑤入圍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名單的高職院校。的有8所,占總數的80%。10所院校中,獲批“大師工作室”“高層次人才”“技能大師”“1+X”證書考點數、校外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總個數分別為18、7、58 、109 、1359、588個,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北京公辦高職院校辦學等級明細表
北京公辦技能型高校辦學規模中的專業設置情況、學生分類及人數、在職在編教職工人數情況見表3。

表3 北京公辦高職院校辦學規模明細表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迅速,根據《2019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全國已經有高職院校1482所,占普通高校總數的54%,高職院校人數基本與本科院校人數持平。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經費保障機制主要是國家財政撥款、事業收入以及高校自籌經費投入。2020年高等院校經費總投入13464億元,其中高職院校經費投入占比不足五分之一,高等職業院校存在嚴重的辦學規模與經費投入倒掛的情況,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在全國高等教育中地位不高,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較低,國家對職業教育投入偏低,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和質量都受到局限。
雖然國家對教育經費的投入總體呈遞減趨勢,但是對項目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目前國家對高職院校基本經費的撥款逐步以保障日常運轉為主,其他發展建設類的任務將逐步轉移到以項目的形式撥付資金,國家財政對項目資金的投入不斷加大。
1.經費保障方式單一。依靠國家財政撥款是當前高職教育投入的主要途徑。在當前財政落實過緊日子的要求下,單純的依靠財政撥款無法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會影響高職院校的人才引進措施。
2.高職教育經費投入沒有穩步增長。據統計,近十年間高職院校經費投入逐步放緩,尤其是近幾年受經濟下行的影響,財政對高職院校的撥款漸進式壓縮,財政撥款乏力。經費短缺,這成為制約高職院校發展的瓶頸。
3.事業收入不穩定。受國家人口計劃調控的影響,招生人數在個別段年份呈現大幅度下跌,事業收入的來源主要是學雜費,作為財政經費重要的補充來源,事業收入的補充力度不夠穩定。
4.項目經費預算管理體系不完善。高職院校相比普通高校而言,體量小,規模小,發展時間較晚,管理經驗不足,同時多年的收付實現制核算體系下,對于項目的成本效益原則意識淡薄,這不利于管理部門對項目預算的控制、監督和評價,也不利于財政專項的成功申報。
5.財政項目資金申報、執行等階段缺乏相應的引導機制。項目負責人對項目的整體規劃度不強,對項目要實現的階段性目標不清晰,同時由于缺乏財務知識,對與財務相關的績效指標、合作機制、整體目標等方面填報不完善,不能對項目整個生命周期作出合理的安排,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
6.項目績效評價機制不健全。績效評價是財政項目實行的必要環節,是檢驗項目完成情況、資金使用情況以及評測滿意與否的重要環節,而目前存在在申報項目時對項目的績效指標比較含糊,績效指標覆蓋不全面或者設立時缺乏依據的現象,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和項目實施后的績效評價不夠重視,因此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益不明顯。
2018~2020年間,高職院校財政專項資金投入總額分別為52877.85萬元、48549.34萬元、59654.27萬元,三年合計161081.45萬元。過去三年財政專項投入總體呈上升趨勢,保持6.21%的年均增長率。各類別項目中,除改善辦學保障條件類項目和學生資助類項目以外,其余項目投入均呈逐年上升趨勢(見表4)。

表4 北京公辦高職院校財政專項投入情況表
從各高職院校三年整體的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分配情況來看,對人才培養質量建設項目和改善辦學保障條件項目的投入均占據較大比重。人才培養質量建設類項目投入與改善辦學保障條件類項目投入分別為56332.07萬元與55937.97萬元,占整體投入的34.97%與34.73%。
其他各類項目的資金投入情況為:科研創新服務能力建設項目20879.14萬元,占比12.96%;師資隊伍建設項目13252.14萬元,占比8.23%;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4978.25萬元,占比3.09%;大學生就業創業項目200.00萬元,占比0.12%;學生資助項目6565.45萬元,占比4.08%;機動經費2066.32萬元,占比1.28%;其他類項目870.11萬元,占比0.54%。
2018~2020年間,高職院校校內項目資金投入總額分別為28757.75萬元、24118.21萬元、18889.12萬元,呈逐年下降趨勢,年均增長率為-18.95%。過去三年間除大學生就業創業類項目和機動經費項目投入有所增加以外,其他各類項目的投入都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見表5)。

表5 北京公辦高職院校校內項目投入情況表
從各高職院校三年整體的校內項目資金投入分配情況來看,對人才培養質量建設項目和改善辦學保障條件項目的投入仍占據較大比重。人才培養質量建設類項目投入與改善辦學保障條件類項目投入分別為22727.62萬元與35197.43萬元,占總體的31.67%與49.05%。
其他各類項目的資金投入情況為:科研創新服務能力建設項目3388.75萬元,占總體的4.72%;師資隊伍建設項目2075.58萬元,占比2.89%;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271.76萬元,占比0.38%;大學生就業創業項目3172.42萬元,占比4.42%;學生資助項目4582.73萬元,占比6.39%;機動經費348.79萬元,占比0.49%。
根據對上述項目經費投入情況的統計結果進行分析,高職院校項目經費投入具有以下特點:
1.財政經費投入與院校項目需求側重點基本保持一致
在財政專項投入和校內項目投入中,人才培養質量建設類項目與改善辦學保障條件類項目投入均在經費投入總額中占據較大比重。這與各院校校內項目投入情況的匯總結果基本保持一致。其中,對人才培養類項目的需求占總的項目的需求約三分之一,對改善辦學保障條件項目的需求則高達總需求的半數以上,對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建設項目與師資隊伍建設項目的需求緊隨其后。
2.人才培養與改善教學條件為財政經費投入重點
在“雙特高”建設背景下,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標準化建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從專業設置、課程資源建設、教學軟硬件配套設施建設,到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建立健全標準體系,財政經費投入愈發關注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人才。
改善辦學保障條件類項目大多為實訓基地建設,資金投入具有階段性特點,多為“一次性”投入,整體均衡,但各校、各年度之間差異較大。
3.師資隊伍建設與科研創新能力建設不容忽視
2018~2020年間,在財政專項投入中,師資隊伍建設類項目投入保持27.38%的年均增長率。這一結果表明,高職院校對教師隊伍能力有越來越高的要求,尤其是雙師型教師的培訓培養需求較大。教師在提升教學能力,踐行“互聯網+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提升專業師資團隊專業化、職業化水平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科研創新服務能力建設為推動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提供技術支持。該類項目的財政專項投入在過去三年間保持了37.23%的年均增長率。通過購置專用設備、課程開發、系統開發,建立現代化、信息化、國際化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環境,輔助教師團隊提高教學質量,依托虛擬仿真實驗模擬等技術,使學生直觀感受現場情況并獲得實踐操作經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4.校內項目資金投入具有不可持續性
過去三年間,高職院校用于校內項目的資金投入年均以18.95%的比率下降。在財政收支“緊平衡”的背景下,財政撥款公用經費對于院校的保障將逐步向“保基本、保運轉”進行轉變,公用經費在保障校園基本運轉之外,可用于投入校內項目的資金將越來越少。因此,進一步明確財政專項對于高職院校的重點保障方向、保障方式,構建高職院校的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引導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將對高職院校的持續高質量發展起到引領作用。
圍繞首都產業結構調整,立足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契合首都功能定位,服務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北京市交通類高職院校應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貫徹落實“職教二十條”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二十條,簡稱“職教二十條”。,堅持高質量發展,持續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加強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在“十四五”規劃乃至更長的歷史維度下統籌謀劃。
北京市交通類高職院校項目經費投入應堅持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創新引領高職教育改革方向,跳出固有思維模式,主動適應新形勢下行業企業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新要求,在“疏整促”的大背景下,緊緊圍繞培養契合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產業工人,項目以建成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為目標進行設計。在此基礎上,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規范完善學校設置標準,推進教學、課程、實習、實訓等標準建設。
項目以落實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為抓手,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借鑒國內外職業教育先進經驗做法,制訂校內工作方案和具體立項思路。進一步發揮學歷證書作用,鼓勵引導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
項目建設既面向在校學生,又面向社會群體。積極擴展服務覆蓋范圍,落實職業院校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按照育訓結合、長短結合、內外結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學生和行業企業、全體社會成員開展職業培訓。深度對接交通行業、企業現實需求,深化課程改革,增強實訓內容,提高師資水平。
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共同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及時將新工藝、新技術、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項目設計以交通類企業最新崗位要求為標準,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建設虛擬仿真工廠、車間等網絡學習空間,模擬真實的生產實際。推進交通類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建立共建共享平臺,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惠及更多交通類企業,以點帶面促進交通職教集團信息技術運用。
根據交通類院校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交通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就業創業等方面開展深度校企合作。聚焦資源共享、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職教實訓實習基地,探索將交通實訓基地真正建到企業中去,輻射區域內其他學校和企業。在實訓基地管理運營模式上進行探索創新,構建混合所有制。
著力提升交通類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優化教師分工協作進行模塊化教學。建立高職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推動企業技術人員、高技能工人和院校教師的雙向流動,學校教師定期到企業或校企合作實訓基地進行輪訓,提升實踐教學能力。企業教師以企業實際案例為主構建課程體系,同課堂教學形成有益互補。
按照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要求,持續加強績效目標填報管理,強化績效目標責任制,對于績效低下、績效不準確的項目,在項目立項績效事前評估過程中予以糾正。同時,完善績效追蹤、中期評價和驗收評價等流程,加強績效評價結果運用。按照“先評審、再入庫、后安排預算”的流程,建立健全項目入庫評審機制,提高項目立項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確保預算準確,并合理降低實施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