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鄭明 陳宗澤
作為一名90后青年民警,李超鴻現在是福建省平和縣公安局小溪派出所社區警務隊負責人。從警10年來,李超鴻從一名畢業的警校生成長為一名專攻治安基礎工作的中堅骨干。由于工作表現突出,李超鴻先后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獲得“全國公安機關成績突出青年民警”、漳州市“勇敢正義好青年”、“漳州市公安機關十佳社區民警”等榮譽。
李超鴻的父親是漳州市公安局的一名老民警,在基層派出所兢兢業業工作了30余年。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李超鴻從小就立志要成為一名人民警察。2013年,李超鴻通過嚴格的招警考試,成為平和縣公安局小溪派出所的一名社區民警。
穿上警服的那一天,父親意味深長地對李超鴻說:“小社區裝著大民生,你一定要守護好社區平安,服務好轄區百姓。”父親的諄諄教誨,讓李超鴻堅定了扎根社區,做出一番事業的決心。
小溪鎮位于平和縣城關,地理位置特殊,治安狀況復雜,夯實轄區的基礎建設尤為重要。每天,他走街串巷、入戶訪查、巡邏防控,用腳步丈量平安;與群眾談心拉家常,掌握社情民意,多方協調幫助轄區困難群眾……李超鴻不僅迅速適應了社區民警的工作角色,也很快成長為能獨擋一面的社區警務隊負責人。李超鴻常說:“社區警務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基石,一定要干好,干出色。”
“要把社區當做家,把群眾當成家人,把工作當做愛好,才能做好社區警務。”作為社區警務隊負責人,李超鴻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本職定位,既要當好排頭兵,又要做好社區警務隊隊員間的橋梁和紐帶,當好隊員工作干勁的加油站和團結協作奮進的潤滑劑。他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社區警務隊隊員發出最有力的號令。他堅持做到群眾下班我上班,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入戶走訪,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他用十年的基層生涯,日復一日工作在普通而又平凡的崗位上,實現了一名年輕社區民警對平凡的超越。
2017年夏天,為了做好平和縣“標準地址二維碼”建設管理,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工作,整整3個月時間,李超鴻放棄周末節假日,全身心投入到房屋摸排、牌號制作、人員核實等工作中。他發現部分舊企業單位樓上無二維碼門牌,甚至導致在寄送快遞時找不到地址。李超鴻便利用多個夜晚走訪收集信息,加班加點為其增補二維碼門牌。快速解決群眾的揪心事,是李超鴻用實際行動詮釋“群眾利益無小事”理念的縮影。
“群眾白天要上班,我們就要用好晚飯的時間。”為了有效核查、錄入家庭戶人員信息,李超鴻和同事們每天都在晚飯時間入戶訪查,常常要忙到晚上10點多,自己才能吃上一口飯。對于一些居住在偏遠山區的群眾,李超鴻頭頂烈日、冒著酷暑,挨家挨戶采集住戶的人員信息。那段時間,李超鴻和同事們的足跡踏遍大街小巷、山間田野,安裝二維碼門牌6萬多個、登記房屋信息5萬多戶。

李超鴻和社區干部交流工作

李超鴻到轄區行業場所進行流動人口摸排

及時救助受傷群眾
“轄區有23個村、8個社區,居民住宅7萬多間,出租房屋6274戶……”李超鴻對轄區各類治安要素如數家珍。2018年起,他連續4年蟬聯漳州市網格民警績效考評第1名。
憑著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奮發有為的工作態度,李超鴻把滿腔熱血融入到具體的社區工作中,全力推動基層基礎工作規范化、正規化建設,以扎實的基礎工作助力群眾滿意率持續提升,為維護轄區社會治安秩序的穩定夯實了基礎。

李超鴻在走訪收集群眾意見
“群眾的事無小事。把群眾急難愁盼的事解決了,社區就平安和諧了。”這是李超鴻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為了讓轄區群眾更方便聯系自己,他在轄區主要場所的醒目部位張貼印有自己的聯系方式、微信二維碼的警民聯系卡。社區里的警情求助、矛盾糾紛、安全隱患等,大家都能第一時間找到李超鴻。漸漸地,他的工作得到了群眾認可,成了轄區居民的貼心人。
“我們的工作多做一點,群眾的困難少一點,自然就配合我們的工作了。”在對轄區精神病患者的家庭走訪中,李超鴻發現轄區精神病患者存在因承擔不起住院費用而導致在家治療現象,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恢復,同時也給周邊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安全隱患。他多次與平和縣精神病院溝通住院費用問題,并協調家屬醫保和低保的使用,在住院費不足的情況下更是多次自掏腰包幫助補齊住院費用。2017年至今,李超鴻共救送精神病患者93名。在減小了患者家庭壓力的同時,也消除了轄區的安全隱患,得到了患者家屬和群眾的一致好評。
今年年初,小溪鎮一村民林某因土地糾紛、征地賠償等問題多次報警求助。李超鴻立即“嗅”出其中的治安隱患。他多次到村、鎮走訪調查,收集林某被征土地的材料信息,主動與鎮村干部溝通協商,積極推動解決賠償事宜。在李超鴻的不懈努力下,林某與村委會就征地賠償事項達成一致意見,讓這起長時間未化解的糾紛畫上了圓滿句號。

與群防群治力量入戶宣傳
今年7月23日,平和縣公安局開展夏夜治安巡查宣防集中統一行動。李超鴻發現某居民區的路中間多了一個沙堆,嚴重影響道路通行。憑著多年的社區警務工作經驗,他意識到此事絕不簡單。經走訪了解,原來,曾某因裝修店面,與隔壁店主產生糾紛,一氣之下,把沙堆擺在路中央。李超鴻連夜入戶走訪。經過耐心地勸解,兩人終于解開了心結。當晚,李超鴻就組織大家一起將沙堆移到安全地帶,解決了這一道路交通隱患,避免了小糾紛引發大矛盾。
就是憑著這樣的敏感和實干,一個個小糾紛得以及時化解、一個個小問題迅速妥善解決,李超鴻所負責的轄區成了遠近聞名的平安社區,他也贏得了轄區群眾的信賴。5年來,李超鴻帶領7名網格民警,年均化解鄰里糾紛300起以上。“百日行動”開展以來,他們扎實做好矛盾排查化解、人員教育幫扶、風險隱患化解等工作,共化解矛盾糾紛39起,排查化解風險隱患16個。
從警以來,李超鴻把青年民警的朝氣和智慧用在了探索創新轄區人、地、物、事等治安要素管理工作中。他主動適應治安形勢的新變化,沉下心來鉆研社區警務工作,創新群眾工作機制和方式方法,探索破解社區工作難題。
早在2016年,李超鴻就主動思考運用“互聯網+”服務群眾,設立“新橋警務室”微信公眾號,用于轄區新橋村的平安建設工作。他在公眾號中開設“證件辦理”“業務咨詢”“民情民意”等模塊,還根據轄區特點,建立了旅館管理群、娛樂場所管理群、機修業管理群、網吧管理群、工地管理群等治安要素管控群組,群眾在家即可辦理部分治安業務、反饋轄區的治安問題、向民警咨詢相關業務,搭建了警民網上“連心橋”,讓轄區群眾安全感倍增。2016年至今,通過微信群線上溝通解決業主、群眾疑難問題1327項,協助提供案件線索160條。
李超鴻負責的轄區是集城中心、縣政府、汽車站于一體的特殊區域。他針對轄區的特殊地理環境,在平和汽車站組建了護站隊和交通勸導隊。針對汽車站人員管理難度大的問題,護站隊主動充當治安耳目。一旦汽車站有“風吹草動”,護站隊員便第一時間通知李超鴻開展調查。在護站隊的協助下,平和汽車站近3年盜搶案件“零發案”,大大增加了群眾的安全感,為轄區的和諧穩定增添了一股新力量。

李超鴻進校園組織防暴培訓
同時,李超鴻還把目光投向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為了科學調動群防群治力量,他們先行先試,探索基層社區網格治理“2+N”暨“社區(鄉村)110”工作模式,即“二員”(社區民警、網格員)帶領社區巡防隊、法律援助隊等“N隊”實體運作,不僅將民間群防群治力量充分整合,更是將警務資源與社會資源充分融合,有效破解了以往社區群防群治力量分散、合力不強等問題,開創新局面。
2021年春節前夕,李超鴻帶領“社區(鄉村)110”隊員巡邏時,一名形跡可疑的男子引起他們的注意。“該男子不是這個村的,而且一直想躲著我們走,可能有問題。”聽到隊員的分析,李超鴻果斷上前盤查。“我相信隊員們的判斷,他們人熟、地熟、情況熟。”果然,經過查實,該男子是一名流竄到平和縣的盜竊慣犯,身上還攜帶著作案工具、贓款贓物。
社區(鄉村)110工作走出新路子,得到社會各界認可。漳州市還專門召開城鄉社區網格治理現場會,介紹“平和經驗”。談及未來,李超鴻笑了笑說,轄區群眾就是我的家人,一定要把他們服務好,讓轄區的“平安指數”變成群眾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