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某小區的幾位業主稱,自己的行蹤被物業長期監控。今年4月,該小區物業的一名主管離職后,向業主李先生提供了大量其被“盯梢”的微信群聊截圖和視頻,諸如幾點出門、在哪里遛狗、拿什么工具在修車等,都被置于物業的微信群里“直播”。目前,李先生已報警,涉事物業經理已被停職。
行蹤被長期監控,并在微信群中被“直播”,令人細思極恐。雖然涉事物業表示此舉是配合安全檢查,不是監視業主,同時指出小區監控是面向公共區域。但這樣的說法顯然是無法讓人信服的,更何況,從媒體報道看,這些被盯上的業主有一個共同特征——不滿物業收費、服務等現狀,有過發起成立業委會的行為。如此,物業做出的針對性“盯梢”,也就不難理解了。
對個案涉及的相關物業人員依法懲處自是必須,但個案之外,物業服務水準、權利邊界等問題,以及如何在源頭上、機制上為業主的權益多加幾道保險,更值得深思。近年來,關于物業與業主雙方矛盾的報道不少。而矛盾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在小區這一方天地中,物業手中的權力較難受到有效約束和監管,這為其肆意妄為奠定了基礎。物業管理小區,誰來管理物業?
雖然根據有關規定,業委會可以發起并通過更換物業的決議,但現實中,更換物業存在諸多障礙及衍生問題。比如,換不動——有的物業是開發商的物業,根基深厚,有的阻撓業主大會或業委會召開,讓有關動議“流產”;交接難——舊物業以業主欠費等理由拒不交接或拖延交接,導致新物業無法順利進駐……
不難想見,隨著人臉識別、物聯網等技術在小區管理中的應用,未來,物業所掌握的業主信息將更加全面、即時。如果對物業缺少有效約束,真的會令人如芒在背。業主與物業之間不應是水火關系、對立關系,有問題應該積極溝通、解決,而不能在法律邊緣瘋狂試探甚至隨意踐踏法律。物業越權越位的“手”,必須有人出來管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