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鯪魚炒油麥菜是家常粵菜,而甘竹牌豆豉鯪魚罐頭在廣東也是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
但要問起“甘竹”這個品牌名稱的來歷,估計除了順德本地人,知之者不多。“甘竹”來源于“甘竹溪”。甘竹溪是西江支流,起于甘竹灘洪潮發電站,止于勒流三漕口。順著水流方向,左灘村在甘竹溪左岸,屬龍江鎮管轄;右灘村在甘竹溪右岸,屬杏壇鎮管轄。
左灘村有個漁業組,就在甘竹溪北岸圍堤下。高高矮矮的房屋,窄窄的臨河街道,砌著臺階的碼頭,浮筒托起的漁排,纜繩系泊的漁船,竹篙晾曬的魚干,散發著濃濃的疍家風情。這個世外桃源般的小漁村,日益成為都市人休閑度假的好去處,品河鮮、賞江景、看古跡、劃舢板、釣紅眼鱒、飛摩托艇……要是趕上開漁節、醬魚文化節,小小的左灘變得熱鬧非凡,人山人海,織漁網,唱民謠,撒網捕魚,廚神比賽,龍虱(一種小型龍舟)訓練,看得人眼花繚亂。
對于攝影發燒友來說,左灘最美麗的時刻是黃昏,夕日西頹,彩霞燃空,水天一色,鱗光萬點。大自然之手繪就的印象畫,比莫奈的《日落》更壯觀,比艾瓦佐夫斯基的《君士坦丁堡與博斯普魯斯海峽》更熱烈。
見龍橋位于龍田涌匯入甘竹溪的涌口,與甘竹溪平行,呈東西走向。它橫跨在龍田涌上,橋的兩頭有國內比較少見的雙碼頭、雙門樓,橋下的龍田涌直通圍堤內的祠堂,水陸交通的銜接非常便利。它始建于明末清初,在嘉慶十九年、2001年重修過。該橋為單孔石拱橋,長11.7米,寬3.6米。橋拱由紅砂巖橫聯式砌筑,橋身由紅砂巖構筑,重修時混入麻石;欄桿由鴨屎石建造,混雜麻石。橋的得名傳說有二,一說明崇禎帝太子朱慈烺乘船逃難時舟覆溺斃于此;一說清乾隆帝之子因皇位之爭受人誣陷在西江跳水尸身漂流至此。總而言之,這是一座見過“真龍”的橋,故名“見龍橋”。
作為左灘最古老的建筑,見龍橋不止見過“真龍”,也見證了順德近代商貿航運的繁榮,見證了甘竹灘的滄桑巨變。當然,區區四百年橋齡還是太短,看不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桑園圍的萌芽、成形,更看不到麻洲崗3500多年前古人類的活動。
(摘自《寶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