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婧萍
(呼倫貝爾市林業和草原事業發展中心,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草原作為一種多功能的自然資源,在國民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草原監測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通過監測工作,分析比較不同時間獲得的草原監測影像和數據,分析草地生態變化規律,其實質是利用監測數據和分析結果,形成有針對性的草地保護建設方案[1]。
呼倫貝爾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東部與黑龍江省相鄰,西部和北部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是中俄蒙3國的交界地帶,與俄羅斯、蒙古國有1733km的邊境線。土地總面積25.3萬km2,轄2個市轄區、7個旗、5個市,總人口266萬人。草原植被主要分布在興安嶺西麓的低山丘陵區域和大興安嶺西麓的呼倫貝爾高原,是呼倫貝爾高平原最發達的植被類型[2]。據內蒙古自治區第四次草場普查數據,呼倫貝爾市有995.08萬hm2天然草原,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9.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920萬hm2。嶺西(大興安嶺)的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鄂溫克自治旗、陳巴爾虎旗和滿洲里市、海拉爾區及額爾古納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的草原相對集中連片,組成素有“牧草王國”之稱的呼倫貝爾草原,面積為607.81萬hm2,占呼倫貝爾市天然草原總面積的81.3%,是我國草原生態系統和北方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組成呼倫貝爾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態性特征,草地植物資源約1448種,102個變種,隸屬117個科560屬[3]。由于氣候、土壤等生態條件的規律性變化,地帶性植被明顯的分為溫性草甸草原和溫性典型草原,隱域性植被為低地草甸、山地草甸和沼澤[4]。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前,呼倫貝爾市草原監督管理局(隸屬呼倫貝爾市農牧業局)負責組織指導全市(旗市區)的草原監測工作,各旗市區草原監理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的草原監測工作。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期間,草原監督管理職責從農業部門劃出,呼倫貝爾市草原監督管理局從呼倫貝爾市農牧業局劃出,隸屬于呼倫貝爾市林業和草原局,繼續承擔全市草原監測工作。2020年6月,草原監測工作職能從呼倫貝爾市草原監督管理局中劃出,并入呼倫貝爾市草原工作站,原呼倫貝爾市草原監督管理局中從事草原監測工作的部分人員轉隸到呼倫貝爾市草原工作站繼續承擔全市草原監測任務(原呼倫貝爾市草原監督管理局更名成立了呼倫貝爾市草原行政執法支隊)。2021年3月,按照國家關于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要求,呼倫貝爾市草原工作站與呼倫貝爾市林業工作站等其他事業單位共同組建呼倫貝爾市林業和草原事業發展中心。至此,呼倫貝爾市林草發展中心負責組織指導呼倫貝爾市的草原監測工作,及時對旗市區提交的監測數據進行審核、匯總、報送,并提交文字報告;各旗市區林業和草原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草原監測工作的組織協調,做好本地區天然草原地面調查、數據錄入等工作。
呼倫貝爾市草原監督管理局自成立之初就把加強草原監測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并于2000年正式全面啟動。呼倫貝爾市草原監測工作大致經歷了啟動、發展和完善3個階段。
2.2.1 初始階段
2000—2005年,每年8月牧草生長盛期開展生產力監測,監測牧草產量,計算冷季飼草貯量和冷季適宜載畜量,并結合牧業年度牲畜數量,測算天然草原的發展潛力,形成年度越冬草場調查報告。
2.2.2 發展階段
2006—2011年,呼倫貝爾市草原監測的工作內容逐漸增多,每年開展5月天然草原返青監測、7月牧草長勢監測、8月牧草生長盛期生產力監測和實施退牧還草工程生態效益監測。2007年,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開發了一套軟件——草原監測地面數據管理系統(單機版),部分旗縣將監測數據錄入到軟件中,逐級上報到呼倫貝爾市級、自治區級和國家級數據平臺。2009年,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對單機版軟件進一步更新和完善,并開發了網絡版報送管理系統,草原動態監測服務明顯增強。
2.2.3 完善階段
2011年以后,5月返青監測、7月牧草長勢監測、8月草原生產力監測已經成為常規監測工作,在遇到高溫或低溫、干旱或水澇等特殊條件時,還要適時跟蹤監測;草原補獎政策實施后,在實施獎補機制區域內開展典型牧戶抽樣調查工作,有補獎項目的12個旗市區8月份監測數據全部運用軟件管理系統來錄入上報;2013年呼倫貝爾市5個國家級草原固定監測點已經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呼倫貝爾市有13個旗市區通過草原監測報送系統開展監測工作。監測內容包括:5月返青監測,6月及7月牧草長勢監測,8月牧草生長盛期生產力監測和重大生態工程實施成效監測,9月枯黃期監測等。近年來,草原監測工作逐步完善,監測服務意識逐漸增強,草原監測越來越及時,監測次數越來越密集,在畜牧業生產安排、草原建設管理,應急救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信息支持和技術指導作用。
每年呼倫貝爾市各級草原監測機構按照國家級草原監測技術操作手冊、草原返青監測方法及草原植被長勢監測評價方法、自治區級和呼倫貝爾市本級的草原監測工作實施方案的要求,認真開展物候期監測(5月返青、6月長勢、7月長勢和9月枯黃共4次監測)、牧草生長盛期草原生產力監測和退牧還草工程生態效益監測等工作,采集大量的數據信息。2011—2021年,呼倫貝爾市累計共采集樣地數據4434個,其中,物候期監測樣地1869個(返青622個、長勢956個、枯黃291個),草原生產力監測樣地1695個,退牧還草工程樣地870個(435組)。以上每個樣地重復做3個樣方。野外調查數據采集完成后,各旗縣草原監測技術人員通過草原監測地面數據管理系統錄入上報,呼倫貝爾市草原監督管理局及時審核上報自治區業務部門,還在審核匯總、分析測算和組織會商的基礎上形成物候期監測報告(5月返青、6月長勢、7月份長勢共3期監測報告)和呼倫貝爾市年度草原監測報告,并報送上級有關單位。
多年來,各級草原監測機構和業務人員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總結經驗,摸索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逐步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草原監測工作機制,積累了寶貴經驗,留下了重要的草原監測成果。
在2018年機構改革前,呼倫貝爾市草原監測工作已經逐步形成了由呼倫貝爾市農牧業局負總責,呼倫貝爾市草原監督管理局牽頭組織,各級草原監理機構共同實施的科學規范、運轉有序的草原監測運行體系。在組織方式、任務部署、專業培訓、數據審核、成果會商、信息發布等方面建立了較為成熟的工作機制。
呼倫貝爾市統一組織開展監測工作,加強了各級草原監測機構的工作職能,規范了監測技術方法,監測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監測隊伍不斷壯大。呼倫貝爾市13個旗市區的草原監測機構都承擔國家和自治區的草原監測任務,并且都能按照國家和自治區草原監測任務的要求,自主開展工作。經過多年監測工作的開展、定期參加自治區級及呼倫貝爾市級舉辦的草原監測技術培訓班,草原監測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業務水平顯著提高,成為了呼倫貝爾市草原監測工作重要的技術依靠力量。
通過連續多年的科學監測,獲取了大量監測數據,這是全體監測人員辛苦工作的成果,也是落實退牧還草工程、草原生態補獎機制等草原保護建設項目的原始依據。為政府和相關部門制定政策、合理安排畜牧業生產、有效利用草原、規劃項目等提供了基礎信息。通過對數據進行審核、匯總和分析,對全市草原生態狀況、綜合植被狀況、生產力變化、草原利用狀況、退牧還草工程效益、草原補獎生態效益等情況有了準確認識,及時以信息、簡報、專題報告、年度報告的形式提供給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為指導草原保護建設,開展科學決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草原監測是一項科學技術性較強的專業工作。機構改革后,專業人才流失嚴重,監測工作技術力量不足,各級草原監測機構裝備陳舊,監測設施簡陋,儀器設備落后,交通工具不齊全,與草原重要的生態地位不相符,難以滿足不斷增強的草原監測工作需要。一些機構工作效率不高,缺乏有能力的團隊。
現有的草原監測人員專業技能層次不齊,草原和草原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員少,監測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缺少在野外能進行準確描述草原現狀和數據匯總分析的專業技術人員,阻礙了草原監測的順利進行和深入分析研究草原的動態變化。
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級草原監測工作使用的是3S技術,呼倫貝爾市級及旗縣級仍采用地面監測,因時間和地域性限制,地面監測不能與草原類型、面積等實際問題緊密結合進行具體應用,與遙感技術對接時精準性欠缺,分析結果有差異,數據的精準度還有待提高[5,6]。
呼倫貝爾草原面積較大,牧區地面監測工作量大,路途遠、任務重,保質保量完成監測任務需要一定的資金保障。固定監測點租賃草場、后期維護及定期監測,外業人員和管護人員的工作補貼等也需要大量的資金經費。專項經費的短缺,制約了監測樣地的合理布局,從而影響監測質量和評估效果。
目前,呼倫貝爾市雖然有5個國家級固定監測點和2個自治區級固定監測點,但工作經費短缺,管理制度不健全,建設和后期管護滯后,固定監測點工作不能有效開展。
建議要加強草原監測機構建設,領導作為責任人負責管理和業務運行工作,指派技術人員具體開展草原監測各項任務。制定完善草原監測工作管理制度,明確工作責任。
建議各級草原監測機構要積極利用機構體制改革,調查摸清體系基本情況,與主管部門溝通,配備人員、交通工具、監測設備,在保持監測工作的延續和穩定的基礎上,努力適應新時代草原精細化管理對監測工作的更多更高要求,創新發展,促進監測體系建設有新的突破。
草原工作的形勢在不斷發生變化,草原監測相關的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建議各級草原監測機構緊跟科技發展步伐,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加強監測人員實際操作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草原監測人員的專業知識。
各級草原監測機構在監測工作實施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相關技術規程和操作手冊的規定。各地面調查小組都要明確技術負責人,建立責任制度,確保原始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在內業階段,要組織經驗豐富、專業水平高、責任心強的專家嚴格把關,認真做好審核、匯總和復查,及時糾正問題數據。
結合呼倫貝爾市草原監測工作實際情況,各個固定監測點合理布局,適當增加草原固定監測點數量,擴大監測范圍,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自治區要統籌規劃,拿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避免實施方案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難操作的現象[7]。自治區可組織印發草原固定監測點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相關單位在固定監測點管理中的職責任務,對固定監測點的建設、運行、結果應用等做出詳細規定,為提高草原監測工作能力水平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草原地面監測工作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少地方工作經費比較有限,需要擠占其他經費才能開展工作任務。建議各級草原監測機構要積極主動與主管部門及相關部門溝通聯系,匯報草原監測工作的開展情況,增進其對這項工作的了解和理解,爭取得到多方的支持。也要努力爭取財政部門的支持,加大草原監測專項經費的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