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生態文明建設有關工作情況。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司長劉德春介紹,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能源資源約束依然突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對做好節能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將堅持節約優先,把節能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做好相關工作:
一是切實加強高質量發展用能保障。持續完善能耗雙控政策,優化節能目標評價考核頻次和考核方式,落實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政策,實施重大項目能耗單列,保障國家布局重大項目合理用能需求。
二是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優化項目管理方式,實施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嚴把增量項目關口,深挖存量項目節能潛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是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行業節能改造。支持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對標能效先進水平,推動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用能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加快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持續推動老舊供熱管網等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
四是不斷完善節能法規政策。推動修訂節約能源法、節能審查辦法等法律法規。加快制修訂一批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等強制性國家標準,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節能技術和產品。
實施污泥無害化處理,推進資源化利用,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國新增污泥(含水率80%的濕污泥)無害化處置設施規模不少于2萬噸/日,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達到95%以上,基本形成設施完備、運行安全、綠色低碳、監管有效的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理體系。污泥土地利用方式得到有效推廣。京津冀、長江經濟帶、東部地區城市和縣城,黃河干流沿線城市污泥填埋比例明顯降低。
《實施方案》明確3方面10項政策舉措。一是優化污泥處理結構。規范污泥處理方式,積極推廣污泥土地利用,合理壓減污泥填埋規模,有序推進污泥焚燒處理,推動能量和物質回收利用。二是加強污泥處理設施建設。提升現有設施效能,加快補齊設施缺口。三是強化過程管理。強化源頭管控,強化運輸儲存管理,強化監督管理。
《實施方案》強調,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各項工作落地見效。一是壓實各方責任。各地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并依法履行監管責任,相關企業切實履行直接責任確保污泥依法合規處理。二是強化技術支撐。加快關鍵技術攻關,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健全標準體系。三是完善價費機制。健全污水處理費動態調整機制,推動建立與污泥無害化穩定化處理效果掛鉤的按效付費機制,鼓勵政府購買服務。四是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完善多元化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鼓勵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污泥處理設施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加大支持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污泥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
近日,自然資源部印發《關于用地要素保障接續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就階段性實行先行用地審批承諾事宜作出規定,旨在加快推進有效投資重要項目及時開工,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助力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基礎。
《通知》明確,按照依法依規、權責對等的原則,地方政府根據職責權限,對國務院推進有效投資重要項目協調機制項目中已簽訂銀行投資意向書或投資合同、需報國務院批準用地的交通、能源、水利類單獨選址建設項目相關用地事項作出承諾后,可向自然資源部申請項目先行用地。
《通知》提出,承諾事項包括3種。一是符合規劃管控要求。承諾項目用地符合“三區三線”等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將項目用地布局及規模(含空間矢量信息)統籌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管。二是做好群眾補償安置。承諾動工前將征地補償安置費用發放到相關村組和群眾。三是及時辦理用地手續。承諾按照批準先行用地的范圍和時間使用土地,并在先行用地批準后1年內提出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手續申請。確有困難的,可申請延長1年,但申請延期時項目竣工時間少于1年的,應在項目竣工前提出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手續申請。
《通知》明確,符合下列情形的,由市縣人民政府出具承諾函,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復核確認后提出先行用地申請,報自然資源部批準。一是通過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用地預審,取得建設項目批準(核準或備案)文件,且在有效期內。二是先行用地規模原則上不得超過用地預審控制規模的20%。確需超出的,應當附具行業主管部門關于項目工期緊或者受季節影響必須超規模動工的說明。三是其他事項按先行用地現有政策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