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處是一門學問。待人,要剛剛好。我們無論是與親人、朋友,還是與其他社會群體中的人交往,都需要保持一個恰當的“度”。在你看來,怎樣相處才是剛剛好的?
文/曾璐(婁底市新化縣第十四中學387 班)指導老師/陳中秋
窗簾拉開,陽光與我撞了個滿懷。陽臺上,金色的郁金香含苞欲放,嬌嫩的花瓣微微綻開,美麗又驕傲。清風拂過,送來淡淡的清香。我舒服地伸了一個懶腰。多么愜意的早晨啊!
“砰,砰……”樓上的陽臺傳來一陣拍打的聲音。隨后,棉絮和灰塵紛紛揚揚,從天而降。我躲避不及,被弄得灰頭土臉。怒氣在我的胸中翻騰,我像一個一點就著的炮仗。我伸長脖子,忍不住向樓上吼道:“拍什么拍,大早上的就知道污染空氣!”可樓上的拍打聲并沒有停止。我那幾聲吼叫,敵不過樓上人的執拗。
過了一會兒,拍打聲停止了。我趕緊跑到陽臺上瞧我的那些花。郁金香絲絨般的花瓣上蒙了灰塵,一團一團的棉絮固執地粘在上面。這看著讓人心疼極了。我仔細處理掉那些難纏的棉絮,又找來水壺給那些遭到“空襲”的花兒“洗澡”。晶瑩的水珠在綠葉上滾動著,我順勢往下一看,水珠不偏不倚,全落在樓下晾曬的被子上了!這可壞事了。樓下的奶奶要是知道我弄濕了她的被子,準要狠狠地說教我一頓。我想到即將面對的難堪,心情糟糕透了。
這時,樓下的奶奶剛好抬頭看向我。她的嘴唇動了動,好像想說點什么似的。怎么辦?她是不是要罵我了?我的心里在打鼓,七上八下的。我剛剛還和樓上的阿姨說了那么難聽的話,現在也輪到我要挨罵了嗎?那顆忐忑不安的心越跳越快,我不敢再往下想了。誰知,奶奶沖我笑了笑,她特別和善地說:“天氣好,是要澆澆花呀。這花開得可真漂亮,真水靈呀!”說完,她把被子往旁邊挪了挪,回屋了。我愣在原地,一時間沒回過神來。
樓上的陽臺再次響起了拍打被子的“砰砰”聲,我忽然醒悟過來。我想我知道該怎么做了。我伸出頭去,看向樓上的陽臺,正好與拍打被子的阿姨打了個照面。我面帶微笑,和善地對樓上的阿姨說:“阿姨,天氣這么好,是要曬曬被子呀!”阿姨尷尬地點了點頭,輕輕地拍了兩下被子就進屋去了。
陽臺上,金色的郁金香搖曳生姿。一顆顆晶瑩的水珠點綴在上面,在陽光的映襯下,閃爍著微光。
點評:相互責罵是一種相處。不道破,不說破,也是一種相處,這種相處方式微妙,但通向美好。文章將鏡頭聚焦在小樓里的陽臺上。樓上、我家、樓下形成一個相互影響的鏈條。樓上的阿姨拍打被子,影響到了“我”的花;樓上的“我”給花澆水,又影響到了樓下的奶奶曬被子。“奶奶”選擇的相處方式,以及后來的“我”選擇的相處方式便是“不道破、不說破”的那一種。這是一種境界。你生活中是否也有類似的故事?
文/彭曉舟(長沙市望城區第一中學外國語學校C1901)指導老師/張婷
我們的母親是好閨密,我和他是幼兒園同學。他的名字里有一個“杰”字,我便親切地稱他為“杰哥”。小時候,我又高又壯,他呢,長得文文弱弱,身高連班上的女孩都趕不上,免不了受人欺負。他叫我姐,凡事都跟在我后面。
有一次,他被幾個高大的男孩圍堵,在人群里顯得弱小又可憐。他瞧見了我,便跑過來抱住我的腰,委屈地向我哭訴:“姐姐,姐姐……他們欺負我,快幫我,嗚嗚……”他一哭,我的內心便生出一種莫名的使命感:我要保護他!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地挺身而出,伸張正義。
再后來,我們上小學了,相處起來還是老樣子。男孩子到了那個年紀,好像調皮了許多,總是喜歡揪一下女生的小辮子,或者拍一下女生的后背,然后迅速逃跑。那些女生也不示弱,叉腰一喝,邁開腿就追。最后的結局,大多是男生笑嘻嘻地哄那些氣壞了的女生:“我知道錯了,別生氣了嘛。”這樣的情景,在六年級之前,也就是我和杰哥的日常。
到了六年級,我和杰哥之間逐漸有了距離。我們常常好幾天都不說一句話。其實不是我們的關系變差了,而是我們不得不保持恰當的距離。我們若是距離太近,容易被人誤解。
我記得有一年冬天,杰哥在學校里打籃球。他打得有些熱了,便順手把外套丟給我。我把外套抱在懷里,準備等他一起回家。熟悉的起哄聲不期而至:“咦,這不是杰哥的衣服嗎?嘖嘖——不對勁哦!”我站在原地慌亂不已,既尷尬又無奈。杰哥見大家哄鬧,跑了過來。大家起哄的聲音更大了:“哇哦!”杰哥一臉無所謂地說:“你們懂什么,我們只是……”我把衣服塞給他,用眼神堵住他的嘴,生怕他講出些引人誤會的話。
這場鬧劇后,我和杰哥便自覺地保持了距離。
有時他打球贏了比賽,準備與我擊掌,手揮到半空中又收了回去。我們默默地對視一眼,很快又錯開彼此的眼神。即便如此,我們還是默契十足:有好玩的事第一時間想分享給對方,會不經意地異口同聲,還會習慣性地模仿對方的動作……即使我們保持著這個年齡的男生和女生之間該有的“距離”,即使我們不像兒時一樣親密,但我們永遠是摯友。
這樣相處剛剛好。
點評:是誤解,或許又不是誤解。“他們”覺得兩位主人公“內心悸動”了,或許就是認為般配,言語其實是表達美好的祝愿。“距離太近”“把外套丟給我”“擊掌”,并不一定是愛情,兩位主人公或許誤解了愛情的樣子,于是努力證明那不是愛情。這些誤解以及自我消解,便是美好的青春生活了。讀者在這種真實中有了共鳴。
文/謝達錦(邵陽市城步白毛坪鎮中學1901 班)指導老師/祝軍剛
自從奶奶學會用微信搶紅包,我的噩夢就開始了。
那天,我正在寫作業。奶奶興沖沖地拿著手機向我走來:“乖孫啊,你大姑教了我用微信,但我還是有些不會,你快幫我進這個群。”
“好呀。”我想,老年人之間聊聊天、打發空閑時間也沒什么。我愉快地答應了,停下手中的事認真教奶奶。她很快就學會了搶紅包。
一個月之后,我回到鄉下,卻不見奶奶像往常一樣在門口等我。我進門一看,奶奶在那玩手機,玩得正歡呢!
那天晚上,奶奶像變了個人似的。離開手機不到一分鐘,她就魂不守舍。直到半夜,我還聽得見她玩手機時絮絮叨叨的聲響。第二天清早,奶奶又在搶紅包。她若是沒搶到,就開始抱怨,說大家“不孝子孫”“不懂尊老愛幼”。
我聽不下去了,和奶奶說:“沒搶到又怎么樣?搶紅包又發不了財!”
奶奶瞪了我一眼:“你曉得什么?一分兩分也是錢,加起來也有很多!”
從那以后,奶奶變本加厲。她不僅沉迷于微信搶紅包,還喜歡上了對著手機唱山歌。有一回,已經晚上十二點了,奶奶還在她的山歌群里唱著。寂靜的夜晚,她高亢嘶啞的嗓音,吵得人難以入睡。我實在是受不了了,怒氣沖沖地跳下床,準備去找她。
我一把扯開房門,卻發現爸媽都站在過道上。我忽然有些委屈:“奶奶她……”我想說點什么,他們卻悄悄把我拉回了房間。“好孩子,”媽媽壓低聲音,“奶奶這樣做確實不對,吵到大家休息了。但是你要知道,大人曾經也是孩子,奶奶年紀大了,我們更要體諒她才是。”“奶奶只是把情感寄托在手機上了,多給她一些陪伴,她就不會這么寂寞了。”爸爸補充道。我突然有些羞愧,錯的不是奶奶,是冷漠的我。
于是,我嘗試做了一些改變。我主動加入了奶奶的“搶紅包陣營”,一有發紅包的動態,就立馬告訴奶奶,和她一起搶。后來,我又在網上買了麥克風和音箱送給奶奶,她捧著這兩個寶貝愛不釋手。可是不一會兒的工夫,奶奶不好意思地對我說:“乖孫啊,奶奶用這個唱歌會不會太吵了?”我大聲地告訴她:“不會!奶奶喜歡唱的話,我就陪您唱!”
往后的日子里,“紅包來了”的鈴聲照樣在我家歡快地響著。不一樣的是,這一次,有我陪著奶奶。
點評:從不懂得怎樣相處,到這樣相處剛剛好,這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走向和諧,也是對“老小老小,越老越小”這一傳統認知的認同。認知、觀念、情感上的認同是“相處剛剛好”的思想基礎。這篇文章看似寫相處故事,其實是在表達要理解老年人情感上的寂寞,尊重老人的行為習慣。《小王子》的扉頁上這樣寫著:“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
文/李金喜(長沙市湘一立信實驗學校2006 班) 指導老師/袁沐
紛繁雜亂的人世間,總有一個人與你相處得剛剛好。
公園的傍晚,我們久別重逢。我們只是在人群中對視了一眼,只需一眼,便精準地識別了彼此的存在。然后,就像是電影按下了播放鍵一樣,我們互相朝對方跑了過去。
“你怎么在這里!”“你怎么也在這里!”我們興奮地抱在一起。真好,我們還是那么默契。我捏捏她肉肉的臉蛋,故意調侃她說:“沈小豬,我們這么久沒見,你怎么還是這么肉嘟嘟的呀!”然后我迅速跑開。她顯然還沒回過神來。“3,2,1……”我在心里默數。果然,她哼哼唧唧地沖我跑過來,一邊揮著她的粉拳,一邊嘟噥著:“你才是小豬!”
后來,我們終于鬧累了,便一起坐在樹下的長凳上,肩并肩看著被金光暈染的天。西沉的紅日,把橘紅涂滿天際。小道上顯出一種迷離的格調,越發幽靜了。萬物似乎都沉醉在這片轉瞬即逝的美麗之中,止住了一切聲響。
熟悉的畫面在我的腦海里浮現。
我們兒時便是很好的玩伴,一起長大,一起念書,一起玩耍。有時候,我感覺她好像就是世界上另外一個我,我們有相同的喜好,看事情的態度也相近。只需要一個眼神,她就能讀懂我所有的小心思。大家都說我們好像一對雙胞胎,兩個小小的人兒總是手牽著手,形影不離。
記憶最深處有她離開那天的畫面:暮色將啟,風徐徐吹過。她穿著碎花裙,眸子如清澈的湖水,站在小路的口子上,笑盈盈地看著我,朝我揮手道別。
那個時候的我們,哪里懂得什么離別,總以為我們就會這樣相伴到永遠。分別后,她家搬去了遙遠的北方。年幼時的親密無間,輕易地被地理空間上的南北距離擊潰。好在,我們的情誼不減。
時隔數年,我們久別重逢。她的雙眼依舊澄澈,卻意外地沾染了些許疲憊。學業的壓力、成長的煩惱……讓她近來過得不太順心。向來開朗的我,便在一旁耐心地開導她。這樣的場景,讓我有些恍惚。小時候,我們也像現在這樣親密地坐在一起,心貼著心。沒想到,隔著歲月的長河,隔著南北的距離,我們依然心心相印,懂得彼此。
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吧。
點評:有一種相處是這樣的:不經常見面,彼此牽掛;簡單見面,可以無話不說;見與不見,對方都能懂你的心思。這樣相處剛剛好,其實是與懂你的人相處剛剛好。作者在文末處引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一詩句,與文章的故事以及情感表達完全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