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旭恩
不知名的小巷中有一家中藥店,店里一排排的閣斗裝著各味中藥,散發著獨有的氣味。
那是我與中藥店的初逢。
每到酷夏,我的手臂上就會長出一個個紅腫的包,極癢。往常都是找母親一位做西醫的好友幫忙,及時挑破這些包,把濃液排出來。自從母親開始接觸中醫中藥,便依照書上寫的藥方,拉著我去中藥店抓藥。
中藥店在家附近的一條街上,裝飾陳舊,古香古色,生意冷清。店內只有一名老中醫和兩名學徒,學徒負責抓藥、稱藥、搗藥。母親向藥柜走去,找學徒幫忙抓藥。我站在裝滿中藥的閣斗前,聽老中醫講解不同中藥的功效。
從三黃講到石斛,從金銀花談到當歸,我仍然記得當時他眼中的亮光。我想,那是對中藥的熱忱吧。老中醫指著我手臂上的腫包說:“這是因為你體內濕氣太重,吃的東西過于油膩,熱氣發散不出來。”他又轉身告訴母親:“早起可以煮些紅豆薏米粥給孩子吃,健脾祛濕,配著中藥效果好。”
當時我并不知其原理,只覺得神奇,便每周去藥店一趟,沉浸在馥郁藥香中。就這樣,我跟在老中醫身后,也懂得了不少知識。我識得黨參、茯苓、半夏,也與廣砂仁、藿香葉、紫蘇葉打過交道。我能有模有樣地從閣斗中取藥,用小秤準確稱量,將藥倒在黃皮紙上,再稱第二味配藥……
我最喜歡的是在搗藥時看老中醫煎藥。我把藥放在容器中,用專門的搗棒將藥搗成細碎的粉末,粉末鉆入鼻孔,濃郁的藥香在鼻間縈繞,有時還會打個噴嚏。那邊老中醫則不疾不徐,立在藥鍋前,用扇子來回慢搖,一股熱氣從鍋蓋的縫隙中冒出,氤氳飄散,藥香彌漫。“咕嘟咕嘟……”中藥沸騰的聲音在我聽來是最美的樂曲。
時光飛逝,暑假轉瞬即逝,我不得不暫時離開中藥店。后來終于尋得機會,去了中藥店。店內人滿為患,與往日冷清的生意形成鮮明的對比。老中醫仍坐鎮店內,見到我時滿臉欣喜。
“回來了!抓一把藥試試,看有沒有生疏呀?”我一怔,昔日在中藥店的種種場景浮現在眼前。看著閣斗上貼的中藥名,唯有紫蘇記得最清楚。“紫蘇,氣清香,味辛,性溫,清痰利肺,止痛。”我脫口而出。
中藥不曾退出人們的視線,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61000 福建省廈門市第十一中學
指導老師 何 平
【教你一招】
怎樣把自己的獨特經歷變成一篇美文,使讀者樂于接受,印象深刻?我們可以從這篇文章中學到一招:抓住重點場景,精心描摹畫面,寫出事件的獨特性。文章重點描繪了三幅畫面:老中醫為“我”和家人講解病因、“我”細心稱量中藥以及“我”搗藥時看老中醫煎藥。作者通過語言、動作描寫,把在中藥店里的獨特經歷刻畫得細致入微,令讀者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