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峰,吳培騁
(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湛江供電局,廣東 湛江 524100)
電網現場作業是具有一定復雜性并伴隨著大量不確定性的施工工作[1]。安全是電網公司自始至終強調不可觸碰的紅線,然而安全監督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完善,實際執行效果卻不能令人滿意[2]。在現實中出現了安全監督體系完備,基層一線班組和承包商習慣性違章的問題,其中不乏有嚴禁類和杜絕類的違章事件,嚴重的甚至導致人身傷亡事故的發生,值得安全監管部門和各層級安全督查人員深思[3]。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嚴防電網違章和人身傷亡事故的發生,針對近些年發生的數起惡性誤操作及人身傷亡事故,廣東電網從2021年開始實行“1+4”現場安全監督體系。
“1+4”主要是指1個核心分別管控4個現場施工作業,其中“1”是以安全監管部門為管控核心,分別包括市、縣(區)以及分支機構的安全監管部門;“4”則指主網輸電專業、主網變電專業、配網配電專業與基建專業。安全監管部門組織和指導各級人員分別對4個專業作業現場進行安全督查。
“1+4”現場安全監督體系推行后,各層級子公司、派出機構、大集體企業等所有現場作業均需按照《現場作業風險監督指導書》執行安全督查。
(1) 計劃管理更加科學透明。所有作業計劃(包括臨時性作業計劃)均需完成審批流程,同時按照線路電壓等級以及消缺作業類型,分發給不同權限的領導進行處理,確保作業計劃的合規性,杜絕臨時作業的隨意性和計劃管理混亂的局面,實現審批流程透明化、流程化,防止外部承包商、大集體企業進行非作業計劃管控的施工作業。
(2) 施工作業飽和度管控更加合理。為防止作業人員出現作業安排不合理、作業壓力大、作業時間長等危害因素,每月需按照標準進行工作飽和度評估,避免出現人員麻痹大意、趕工期、安全措施不到位、施工機具分配不合理等導致安全事件或事故發生。
(3) 作業計劃安排更加平衡。作業班組實行周作業計劃、月作業計劃管理,按照施工任務對作業計劃進行細分,根據調度停電計劃、施工單位人員安排、物資準備等情況,及時對作業計劃進行延期或改期調整。在制定計劃前要預先進行作業資源分配、人員準備、資質審查、工器具核查等工作。
(4) 全面實行現場作業安全風險評估。對各項作業進行分解和賦分,根據人員資質、技能儲備、作業環境、作業類型、作業人數、停電(或帶電、不停電)、交叉跨越等環節評估得到的風險分劃分作業風險等級,實行分級管控。
(5) 作業全過程管理更加嚴格。所有現場作業均施行作業許可制度,根據不同風險等級,執行不同層級的作業許可,許可單位和許可人要對該項作業進行全過程督查管控。同時,只有經過審查和許可后,施工班組才能獲批進行作業。
(6) 遠程施工作業安全管控。作業現場無需長期駐點監守,利用高清攝像實現作業現場監管全覆蓋,安全督查人員僅需在信息系統進行遠程安全監管,發現問題及時通知現場有關人員停止作業并進行整改即可。
(7) 線上線下雙結合。除了遠程視頻監管外,本單位人員在也會進行現場安全管控。根據不同作業類型和風險,實行區別化管理,彌補了線上視頻視野不清晰、覆蓋不到位、通知不及時等缺陷。
(8) 作業過程到位監督更加標準。對現場所有施工作業實行不同層級的到位管控制度,按照事前和事中不同的到位管控標準,各層級管理人員要按照要求進行線下到位監督。
在“1+4”現場安全監督體系下,廣東電網形成了完善的安全管控模式,作業計劃管理更加科學,現場安全管控更加全面,并充分利用信息系統,實現了作業現場安全管控的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
即使制度、體系再完備,在實際執行和時代發展中,總會出現缺陷和不足[5]。在廣東電網推行“1+4”現場安全監督體系以來,作業現場發生的幾起典型電力安全事故如下。
(1) 事件一:主網輸電人員高空墜落事故。2021年8月,某供電局輸電線路進行塔上消缺工作,為推進消缺進度,工作負責人安排人員于中午13時上塔作業,當該人員爬到距離地面約15 m高度時,直接從塔上墜落,經搶救無效死亡。該時段為午休時間,線路運維單位與安全監控中心人員下班休息,不在現場監督。
(2) 事件二:配網配電人身安全事故。2021年11月,某供電局供電所進行城中村線路改造工作,作業班組人員使用竹梯拆卸墻角線路,梯子下方安排有人員把扶,并在現場安裝監控裝置進行遠程作業安全監督與管控。當人員將轉角處絕緣子拆下時,線路失去約束,反彈將梯子掀翻,由于安全帶束縛人員無法跳梯,導致人員隨梯子重摔至地面,造成1人受傷。
(3) 事件三:主網變電人身安全事故。2022年4月,某供電局500 kV變電站進行主變擴建工程施工,作業為夜間一次設備安裝工作,設置了視頻監控遠程督導。當2名施工人員進行高處刀閘調試時,吊籃構件失效墜落,造成吊籃內2名施工人員死亡。
除上述幾起人身傷亡事故外,施工作業現場各類違章作業也是時有發生。
從上述事故中可見,電網安全事件或事故的發生不分專業、不分時段、不分作業類型、不分風險等級,即使安全管控體系再完備,也很難杜絕事故或事件的發生。通過分析上述典型的電力安全事故發生過程,可總結出下列幾點原因。
(1) 主網輸電人員高空墜落事故,主要原因為:作業人員不佩戴安全帶,施工作業趕工期、趕進度,無視作業人員疲勞和精神狀況,作業人員未評估自身體力,作業不分時段,監控中心的監控及班組督導人員的現場安全督查出現盲區。
(2) 配網配電人員高空墜落事故,主要原因為:拆卸舊線路野蠻施工,未進行合理的風險評估,作業前未對所有危險點進行勘察。此外,竹梯沒有利用科技手段進行防側翻處理,遠程安全督查人員未觀察到風險點。
(3) 主網變電人身安全事故,主要原因為:施工單位工器具不合格,自制的工器具沒有經過檢驗合格就投入使用,夜間施工監理方未盡到監理責任,承包商工作負責人直接允許自制工器具使用,設備運維單位和遠程視頻督查人員不在位,未盡到安全管控責任。
雖然經過近2年的不斷調整和改進優化,廣東電網“1+4”安全管控體系在杜絕違章作業,降低現場作業人身事故、事件的發生概率,規范基層班組制定作業計劃,規范施工人員行為,引導領導層級及安全管理人員到位管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從上述幾起典型事故中暴露出現階段“1+4”現場安全監督體系仍存在較多問題。
“1+4”現場安全監督體系各個環節的監督都只在供電局層面進行,承擔實際作業的承包商內部缺乏相關的管控體系。承包商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遵守規章意識、獎懲意識等都未受到嚴格約束,即使是違章受到處罰,罰金也是由公司承擔,個人最多扣分。因此,“1+4”現場安全監督體系與承包商脫離是導致現場違章的一個重要原因。
根據規定,各項現場作業均需進行由運維單位或承包商組織的事前現場勘察,且要求運維單位代表、工作票簽發人、工作負責人等共同簽字確認,但實際上僅有運維單位代表和工作負責人兩方簽字,甚至兩方中僅有一方簽字。勘察過程中,通常是核準交叉跨越、帶電設備、鄰近帶電線路、共塔架設線路等危險點以及掛接地位置等,但實際現場勘察大多是事先打印好勘察單、兩方代表簽字,拍照留痕,回傳系統,并沒有對現場的所有風險點一一核準。經抽查系統計劃勘察單發現,不合格、不規范的勘察單占比為31 %,勘察流于形式。
目前事中安全管控采用線上安全督查方式,實現了作業現場的可視化、透明化和智能化。然而,這種管控方式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
(1) 由于設備、環境等多方面影響,時常出現作業點無法全部覆蓋、監控設備離線、監控畫面卡頓、畫面遮擋、設備故障、網絡信號較差導致失去圖傳等問題,線上督查未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全程可視化和智能化,導致了線上安全管控不到位。
(2) 信息傳達滯后嚴重,一旦線上發現現場作業人員存在危險行為,需要通過撥打工作負責人電話告知,然后由工作負責人撥打分組工作負責人電話告知,由于信息傳達存在延遲,在時間差內事故可能早已發生,安全管控不及時的問題較為突出。更有甚者,工作有多個來自不同承包商的分組,工作負責人與分組負責人相互之間均不認識,一旦線上督查發現安全問題需層層傳達,有時甚至無法聯系到人員,存在較大的安全管控盲區。
根據風險等級和作業類型等不同,各層級運維單位負責人、基層班站所長、班員等根據要求到位進行施工安全督導。但由于野外環境惡劣、天氣不適、人員懶散等因素,導致現場安全管控形式主義嚴重。為應付考核,人員到位后在系統內簽到完成后即離開現場,即使要求線下到位簽到,目前到位率僅約為85 %,應到位未到位情況較多。
承包商人員安全監督同樣存在缺失的問題,通常只有工作負責人在場管理,監理方、承包商專職安全人員、承包商內部分管領導等均不到場,導致線下安全管控的監督職能缺失。
為實現項目利潤的最大化,承包商通常都會以最少的人力來完成任務,作業人員實際工作往往處于過飽和狀態。事件一中,作業人員中午忍受酷暑,不佩戴安全帶直接上塔作業,利益驅使是導致其高空墜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電網工程的中標承包方一般為各地市局下屬具備資質的集體企業,在實際執行中,由于人手不足或工程過多等問題,中標后會將工程轉包給第三方單位,由于自身人力等原因,第三方單位可能會再次分包給具備資質的施工隊,施工隊若沒有可直接作業的隊員,也可能再次轉包或臨時組建施工隊伍趕往現場作業。工程層層轉包分包,利潤不斷下降。此外,在現場作業安全管控中,承包商出于成本考慮,往往將管理責任全部交給現場負責人,不設置專職安全員監督。
為了避免體系的作用脫離現場作業,要求所有承包商實行“1+4”現場安全監督體系,即承包商全程參與事前作業計劃編制、勘察機制、作業風險評估,事中安全管控。充分落實承包商安全監管主體責任,統一實施標準,實現雙方共同監管的局面。
針對線下線上安全督導均存在管控盲區的問題,承包商內部設置專門的安全監管部門,并嚴格執行“1+4”現場安全監督體系。
為杜絕承包商作業人員出現工作過飽和導致精神狀況不佳、身體疲勞等問題,工作負責人按照《現場作業風險監督指導書》中的要求,科學評估工作飽和度,經過審批后實施。此外,嚴查不合理轉包分包問題,支持安全監控中心履行強制停止不合理轉包分包管理職能。
為了避免出現線上安全管控不到位的問題,需要加快先進監控設備的研制與購置,提高現場監控畫面的清晰度,推進5G信號和產品應用,加快人體健康感應裝置的研發與安全帶感應裝置等,通過高科技手段的應用,實時監測作業人員和工器具狀態,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1+4”現場安全監督體系的推廣應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舊存在與承包商脫離,現場勘察流于形式、線上安全管控不到位不及時、線下管控缺失等問題。通過將承包商納入管理體系,強化承包商自身安全監管職能、實施工作飽和度評估與轉包分包管理、加強科技應用等改進措施,實現“1+4”現場安全監督體系現場作業的全面覆蓋,進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