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丹青(長沙市芙蓉區育英第二小學語文教師)
◎圖:李懷謹(長沙市雨花區楓樹山小學三年級) 指導老師:付佳
說起男子漢,你會想到哪些品質?是“頂天立地”,還是“敢做敢當”,或者是“大義凜然”?
在作家王安憶看來,只有幾歲的孩子已然是個“男子漢”——他“什么都要吃,而且吃得極有滋味”;他要求獨立;他能沉著面對生活挑戰。
讓我們跟隨課文《我們家的男子漢》, 一起來看看男子漢的成長之路,說不定也能勾起你的美好回憶!
這是一篇幽默感十足的文章,王安憶的用詞巧妙風趣。
她將幾歲的小男孩稱為“男子漢”,就已經讓讀者產生了疑惑和興趣,引人入勝。在寫他連續多次買橘子水時,王安憶用到了“日益熟練”“情緒高漲”“一種可怕的狂熱”等詞句;寫他吃青菜是因為“不愿死,似乎是深感活著的樂趣的”;寫他去托兒所時的哭,“似乎只為了參加一個儀式”“不作任何無效的掙扎”……這些詞句用在小孩子的身上,讓人忍俊不禁,產生了幽默有趣的語言效果。
新穎、獨特的詞句往往能傳遞出特有的語言趣味。育英第二小學四年級三班的鄒錦鴻同學曾這樣寫自己做飯的經歷:
自從吃了爸爸親手做的蛋炒飯,我就感覺自己嘗到了人間美味。七歲這天,我終于實現了自己偉大的想法——自己炒一份蛋炒飯。用“偉大”來形容“自己炒一份蛋炒飯”的想法,大詞小用,調侃中透出輕松、風趣。
育英第二小學四年級三班的鄭昕果同學寫過一場有趣的“人蚊大戰”:我立刻躺下裝睡,假裝沒有聽到它的“挑釁”,蚊子以為我就此投降了,便開心地唱起了歌。我生氣地瞪著它,一個猛撲,打算給它致命一擊,沒想到,蚊子靈巧地躲過了,卻害我摔了個“狗啃泥”。蚊子洋洋得意的樣子出現在讀者眼前,它“挑釁”“唱起了歌”“靈巧地躲過”,與我的“生氣”“猛撲”“摔個‘狗啃泥’”形成鮮明對比。小作者把這場“大戰”寫得趣味盎然。
一個幾歲的孩子不可能有什么驚天壯舉,但王安憶告訴我們,不要因事小而忽略它,不要因熟悉而無視它,將這些小事記錄下來,也能很好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點。
“吃飯”這件事太平常了,但王安憶從中看出了“男子漢”的“爽氣”。“和所有的孩子一樣,他不愛吃青菜。可是我對他說:‘不吃青菜會死的。’他便吃了,吃得很多。”
跟外婆分別,算是“男子漢”長到四歲以來遇到的最大的事情。“走的前一天,他對外婆說:‘外婆,你不要我了,把我扔出去了。’外婆幾乎動搖了,想把他留下。”他簡直在控訴外婆,一句話就擊垮了外婆的心理防線,但他內心又已經認定“自己是非走不可的”。“男子漢”的沉著、冷靜在王安憶的記錄中顯露出來。
留心日常小事,定格生活細節。“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和他出去,他不愿讓人牽他的手了。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條倔強的活魚一樣掙扎著。”王安憶把掙扎的小手比作倔強的活魚,很細膩也很新奇。事實上,《我們家的男子漢》中處處都有這樣生動的描寫,將“男子漢”的動作、語言、神態等刻畫得淋漓盡致。
不以事小而不寫作,不以情緒稍縱即逝而不記錄。當我們更細心地打量生活,會發現很多值得記錄的故事,育英第二小學四年級三班的趙昱辰同學就將弟弟偷吃排骨的情景寫了下來:
有一次,外婆做了一大盆紅燒排骨放在桌上。只見弟弟兩眼放光,圍著那盆排骨左聞右嗅。趁著外婆轉身回廚房的瞬間,他迅速伸出小手,抓了一塊排骨塞進嘴里,若無其事地走到墻角,捂住嘴使勁咀嚼著,連骨頭都舍不得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