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柯善北
在工程建設領域,招投標制度是市場規范運行的關鍵一環,發揮著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市場合理競爭、提升投資效益等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招投標環節也是問題多發地帶,虛假招標、串標圍標、違規轉包等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在公用事業工程領域,腐敗問題屢禁不止,給工程質量帶來不利影響,侵害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為了強化監管,進一步打擊招投標違法違規行為,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嚴格執行招標投標法規制度進一步規范招標投標主體行為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針對當前招投標環節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壓實各方主體責任,推動招標投標市場規范有序健康發展。
自《招標投標法》和《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實施以來,招投標行為不斷規范,相關體制機制建設日趨完善。但在工程建設領域,特別是大型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由于資源集中、資金密集,招投標環節違法違規現象易發、多發、頻發。
有的設置門檻,為特定對象“量身定制”投標條件,招投標形同虛設;有的看似競爭激烈,實則投標人“系出同門”,多數參與者都是“陪跑”;有的“化整為零”,規避公開招投標;有的利用行政權力進行干預,內外勾結導致腐敗……
為了進一步規范招投標活動,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系列政策法規。如國家發改委出臺了《必須招標的工程項目規定》《關于建立健全招標投標領域優化營商環境長效機制的通知》,住建部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招標投標監管的指導意見》,等等。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國際緊張局勢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形勢持續承壓。為了穩就業、促發展、保民生,中央要求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落地。為了保障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質量,提高建設過程的公開透明度,防止腐敗的發生,必須要進一步加強招投標的規范管理監督。
按照中央、國務院相關文件、會議精神,針對當前招投標活動中的突出問題,《意見》分別對招投標活動涉及的五方主體強化監管,包括招標人、投標人、評標專家、招標代理機構、行政監督部門,要求進一步嚴格執行招標投標法規制度、進一步規范招標投標各方主體行為。
《意見》將強化招標人主體責任放在首位,其內容篇幅也最多。招投標制度設立的最初目的,就在于保障投資人的利益,通過合理的市場競爭控制投資成本。如果招標人(即投資人)不能切實履行主體責任,那么整個招投標活動就失去了根基。尤其是對公共部門主導的工程投資項目而言,和私人部門相比,其天然缺乏控制成本的驅動力。
因此,必須通過規范合理、公開透明的制度體系,對招標人進行激勵和約束,促使其在招投標活動中履職盡責。
《意見》提出,要依法落實招標自主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為招標人指定招標代理機構,任何單位不得設定沒有法律、行政法規依據的招標文件審查等前置審批或審核環節;嚴格執行強制招標制度,依法應當公開招標的項目,不得以任何違法違規形式規避招標或者虛假招標,除特殊情形外,依法必須招標項目應當實行全流程電子化交易。
《意見》強調,要規范招標文件編制和發布,不得通過設置不合理條件排斥或者限制潛在投標人,嚴禁設置投標報名等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前置環節;規范招標人代表條件和行為,嚴禁招標人代表私下接觸投標人、潛在投標人、評標專家或相關利害關系人。
另外,《意見》還要求加強評標報告審查,重點關注評分畸高、畸低現象;暢通異議渠道,積極引導招標投標活動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按照法定程序維護自身權益;落實合同履約管理責任,及時主動公開合同訂立信息,并積極推進合同履行及變更信息公開;加強招標檔案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檔案的完整和安全;強化內部控制管理,積極發揮內部監督作用,加大對招標項目管理人員的問責問效力度。
通過壓實招標人主體責任,《意見》從根源上進一步釋放招投標活動的效能。
除了招標人,評標專家也是此次《意見》重點關注的對象,因為評標專家在招投標活動發揮著“看門人”的關鍵性作用,其能力水平和職業操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評標活動的公正性和科學性。
對于加強評標專家管理,《意見》提出,要嚴肅評標紀律,評標專家與投標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主動提出回避;同時,評標專家不得私下接觸投標人,不得在合法的評標勞務費之外額外索取、接受報酬或者其他好處;暫停或者取消評標專家資格的決定應當公開,強化社會監督。
《意見》強調,要提高評標質量,評標專家在評標過程中發現問題的,應當及時向招標人提出處理建議。招標人既要重視發揮評標專家的專業和經驗優勢,又要通過科學設置評標標準和方法,引導專家在專業技術范圍內規范行使自由裁量權。
同時,《意見》提出,要強化評標專家動態管理,加強專家庫及評標專家信息保密管理,除依法配合有關部門調查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泄露相關信息;嚴格規范評標專家抽取工作,做到全程留痕、可追溯;建立評標專家動態考核機制,根據考核情況及時清退不合格專家。
另外,在嚴格規范和優化評標組織方式方面,《意見》提出要積極推廣網絡遠程異地評標,打破本地評標專家“小圈子”,推動優質專家資源跨省市、跨行業互聯共享。
可以說,《意見》從監督、考核、專家庫動態管理、異地評標等多方面著手,提升評標專家組成質量,規范評標專家行為,提高專家遴選透明度,讓專家評標曝露在陽光下,杜絕“關系評標”“人情評標”等違法違規行為。
對于投標人和招標代理機構,此次《意見》也作出了相應的規定。
《意見》明確,要堅決打擊遏制違法投標和不誠信履約行為。首先是嚴格規范投標和履約行為,要求投標人依法誠信參加投標,自覺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不得通過受讓、租借或者掛靠資質投標,不得弄虛作假投標、串通投標、行賄謀取中標,不得惡意干擾正常招標投標活動,不得將中標項目轉包、違法分包。其次是加大違法投標行為打擊力度,重點關注中標率異常低“陪標專業戶”和中標率異常高的“標王”,以及投標活動中的圍標串標高風險跡象。
《意見》指出,要規范招標代理服務行為,嚴禁招標代理機構及其從業人員采取行賄、提供回扣或者輸送不正當利益等非法手段承攬業務;同時,加強招標代理機構及從業人員管理,行政監督部門應當將招標代理行為作為“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重點內容。
另外,《意見》著重強調了行政監督部門的監督管理職責。《意見》突出了信息化手段在招投標監管中的作用,要求加快推進“互聯網+監管”,不斷探索完善智慧監管手段,加強電子招標投標信息的防偽溯源監督管理,同時健全各行政監督部門協同監管和信息共享機制。《意見》要求加大監管力度,切實將監管重心從事前審批核準向事中事后全程監管轉移。同時,加快推進招標投標領域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銜接標前標中標后各環節的新型監管機制。
工程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利益,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定,進一步規范招投標行為,創造公開透明、科學合理的招投標環境,將為積極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增添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