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憲邦,葉子硯,王雪晴,黃曉涵
(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雖然我國很早便確定了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但近幾年部分地區出現了唯分數論、唯成績論的現象,過分重視學習成績而忽視了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這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討論,也得到了國家的重視。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發布,強調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2021年10月21日,教育部在成都召開的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現場推進會上發布了《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典型案例》,進一步推進落實勞動教育。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開展好勞動教育,已成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任務。勞動教育內容的豐富性要求教學方式必須多樣化。因此,教師要嚴格遵循人才培養規律,以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多樣的教學形式來開展勞動教育,將勞動觀念、勞動意識、勞動技能、勞動品質滲透到理論教學中,實現勞動樹德、勞動增智、勞動強體、勞動育美的育人目標[1]。
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是以培養能運用中藥學、生物學等相關學科的原理及方法,從事中藥資源生產、開發、利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專業人才為目標,研究解決中藥資源生產與保護、綜合評價、開發利用、經營管理等方面問題的學科。為適應我國現代中醫藥產業和當地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學生必須掌握中藥學、化學、基礎醫學等各學科基礎理論和基本技巧,具備中藥資源調查科學研究、生產環境保護、綜合考核評估、開發利用、經營管理等基本能力,能夠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最終成為能在中藥材資源科學研究、中藥材制造、中藥材質量控制與檢測、新藥研發、運營管理等領域做出貢獻的高水平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勞動教育對于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學生培養至關重要。作為專業課教師,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
人類的文明史是由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勞動也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勞動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真正懂得勞動的宗旨和意義。首先,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展示與勞動相關的圖片或視頻,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其次,培養學生積極參加勞動的良好習慣,自覺抵制好吃懶做、貪圖享樂等惡習,尊重勞動者,主動參加勞動,體會勞動的樂趣,享受勞動成果。最后,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充滿思想的勞動。教育學生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腳踏實地,不懈努力,在學習中收獲知識、塑造精神、升華思想,肩負起健康中國建設的光榮使命。
藥用植物學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具有代表性的藥用植物類別及其典型特點,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同類別的藥用植物甚至不同環境下的同種藥用植物,其生長形態各不相同,呈現出豐富多樣性。教師如果只在課堂上進行理論講解,學生難以充分理解,遇到實際問題也不會靈活運用。因此,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尤為重要,而校園及周邊的藥用植物園便成為開展實踐教學和勞動教育的理想地點。
國內許多中醫藥院校建立了藥用植物園,為學生觀賞中醫藥植物提供了便利條件。在藥用植物學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藥用植物園的作用。例如,學習了“花的結構”這部分內容后,教師帶領學生到藥用植物園參觀,要求學生按照課堂上所學理論知識,對不同藥用植物花的結構進行解剖、觀察,遇到疑惑自己動手查閱相關書籍、資料或與任課教師討論。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更加直觀地認識和理解自然界中各種植物形態的多樣性,增加感性認識,也能帶著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學習理論知識,進一步加強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學習效果。此外,鼓勵學生課下運用花卉伴侶、形色識花等App對生活中見到的各種植物進行識別,避免初學者由于認識的植物太少而影響學習積極性。
采取開放式考查方式,主要目的是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及在實踐中的應用情況、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等。比如,我校在第一學年就布置了任務,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一種或幾種藥用植物,對其進行長期觀察和研究,并詳細記錄自己的觀察時間和日志。根據觀察結果,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在學期末撰寫一篇關于藥用植物的論文,匯總歸檔后共享。通過這種開放式考查方式,將勞動教育滲透到每一節課、每一個知識點教學中,靈活而全面,既能夠更加客觀地評價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各環節的積極性,有助于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2]。
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獨有的春秋季采藥綜合實踐活動都是非常難得的鍛煉機會,學生反饋比較積極,認為不僅提升了自己的知識水平與專業技能,也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和動手能力。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課程中,與采藥密切聯系的主要有藥用植物學、藥用植物栽培學、中藥鑒別學、藥用植物生理生態學等。因此,教師必須思考如何將這些專業課理論知識與采藥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勞動能力及專業思維,從而提升綜合素養。
當學生置身野外看到一棵棵自然生長狀態下的藥用植物時,可以直觀地感受不同類型的葉、莖、花、果實和種子,然后結合教師的講解,逐步將藥用植物與藥用部位、功能主治聯系起來,形成具體、完整的知識網絡,這是課堂教學無法達到的效果。我校采藥基地地處江蘇、安徽和浙江3省交界處,當地分布著眾多道地藥材。我們在采藥實踐中會著重介紹一些道地藥材的分布,還會以小組討論形式讓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介紹自己家鄉一些常見藥用植物的分布情況,教師總結全國各區域中藥資源的分布,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到專業學習的重要性,激發學習興趣,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3]。
在后續壓制標本活動中,也可以考查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組織分工能力以及責任心、榮譽感。采藥綜合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對各組學生壓制的標本成品進行驗收,挑選其中的優秀作品進行展示,驗收結果可納入校外采藥成績評價,以此將勞動教育滲透進學科教學中。另外,與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合作建立優質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對藥用植物學和藥用植物栽培學實踐教學的重要補充,也有利于更好地開展勞動教育。
綜合實訓教學能夠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建設現代化中藥資源綜合實訓基地,是確保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前提。藥用植物栽培學課程實踐教學需要的野外綜合實訓基地和栽培實驗室等,要根據現代藥用植物栽培技術的發展前沿進行設計改造,配置可以自動調節溫濕度的培育房、無菌操縱臺等。
我校在校內開發了專用于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的藥用植物田,讓學生從播種到采收、加工,全程追蹤觀察藥用植物的生長過程和生長環境,通過自主設計和操作,在勞動中充分體會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在實踐中掌握藥用植物栽培重難點。同時,還可以和同學充分交流,學習對方的栽培技術,對比分析不同藥用植物的生長過程。此外,我們還建立了專供學生進行中藥材采收加工或制作藥用植物臘葉標本的操作室。藥用植物栽培學課程在大三開設,可以考慮讓學生從大一開始就跟隨學長學姐參加實踐活動,以一個小助手的身份觀察藥用植物種養的整個過程,用大一、大二兩年時間總結經驗,大三自己種養時便可以減少初學者常犯的錯誤,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勞動意識。
我們將原來多個單獨的實驗整合為一個綜合性實驗,如將收種、顯微鑒別、薄層色譜法鑒別、高效液相法測定等一系列實驗整合為綜合實驗。將學生分為一個個小的實踐研究團隊,每組以5~6人為宜,配備指導教師,要求各組以本組某位學生負責種植的研究成果良好的優勢品種藥為樣本,負責此類藥用植物的采收加工及含量測定。整個綜合實訓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可以針對本團隊具體藥用植物的種類查閱文獻資料,總結栽培、采收、加工、品質評價等方法,設計研究方案。具體實踐內容和時間按照不同種類藥用植物的生長發育階段、采收時間進行靈活安排,教師隨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可以充分調動學習主動性,激發創新積極性,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杜絕少數學生不愿意動手操作而偷懶的現象,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4]。
在平時的理論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前期實踐教學內容,讓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識變得鮮活生動,使學生既熟練掌握藥用植物在自然狀態下的外部形態特征,又深深記住它們經采收加工成為臨床上所用藥材及飲片的特點,增強了專業教學的趣味性,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了自主學習能力和勞動水平,最終全面提高了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豐富多樣的中藥資源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而對于各種中藥資源是如何從不起眼的植物變成具有獨特療效的良藥,學生充滿了好奇心與探究欲,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堅定致力于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信念,提升專業素養。
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將勞動教育滲透到專業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活動中,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和提升大學生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技術水平為基本目標,構建完善的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教學體系,使學生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更加貼近就業市場需求,成長為高素質綜合型人才[5]。另外,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緊密結合在一起,根據實際情況充分評估自身的學習水平、學習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盡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