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鄭建文
初中生物學概念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對生物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對生命的認識。但是,教師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不應只局限于教給學生課本知識,還應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學概念。
初中生物學學科的概念教學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名稱的介紹;第二,內涵的理解;第三,意義的延伸;第四,例證的鞏固。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任何學科課堂教學都需要完成的重要目標,生物學概念教學既要求學生對教材中的概念進行學習,還要求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生命科學,拓展自己的視野,開啟對生活更深層次的思考。
對于初中生來說,生物學是一門新的學科,而概念教學是學習生物學的基礎。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需要從基礎開始,這也是將核心素養貫穿于教學全過程的關鍵環節。
概念是學習的基礎,以文字解釋居多,但這些文字并不是靠死記硬背就可以的,而是需要學生消化和理解[1]。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能夠深入思考其中蘊含的生物學哲理。良好的生物學概念教學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仔細思考概念教學方法,豐富其教學形式,讓學生產生濃厚的生物學學習興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各個階段、各個學科的主要教學目標,也是每位授課教師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核心素養培養旨在促進學生自由、全面、健康地發展,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相應的學科能力。在生物學概念教學中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生物學概念教學的重要性,也能更深刻地體會到生物學的奇妙,從而對生物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逐步形成和提高自己的生物學思維。
新課程改革提倡教師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在生物學概念教學中,教師自然也應按照這一要求來組織教學活動。生物學概念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也是學生認識生物學、走進生物學的必然途徑。生物學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才接觸的,對于一個新鮮的事物,學生通常是抱有熱情的,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對這門學科的好奇心、新鮮感來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而這種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不斷豐富學科知識,這也就是我們所探討的核心素養培養與生物學概念教學的有效融合,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初中生的升學壓力也越來越重,他們中的不少人認為中考的勝利是學習的主要目標,有些教師也似乎默認和贊同學生這樣的想法。面對挑戰,認準目標,不斷努力,這雖然是值得鼓勵的精神,但學生在努力的過程中忽略一些重要的認知也是十分可惜的。初中生物學不是中考的主要科目,所以很多教師和學生對該門課程不夠重視。甚至初中生物學課程的課時會被一些主要科目的任課教師占用,從而使得生物學學科的教學時間一再被壓縮,教師講解的內容變少,概念教學也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此外,即使生物學課程的課時充足,教學中也會出現學生聽課不認真的情況,使得教學質量下降。因此,學校和教師加大對初中生物學教學的重視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初中生物學課堂上,有些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不符合初中生的成長特點和學習需要,教學效果較差。同時,生物學概念教學也沒有很好地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相融合,這大大削弱了在初中階段開設生物學課程的價值,減少了生物學學科對初中生的教育影響。
初中生物學概念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但由于初中生物學涉及的知識相對較為簡單,以及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沒有認真對待等原因,具體的教學活動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有所缺失。因此,生物學概念教學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融合度較差,這就需要教師改進教學方法,認真對待并有效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學習壓力明顯加大,這些壓力需要學生有一段時間的適應期。而生物學是新增加的一門學科,學生學習興趣不濃。而且很多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導致生物學教學課堂并不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甚至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這也是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和亟須解決的問題。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初中生物學概念教學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生物學學科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真正喜歡生物學課堂,發自內心地主動學習,教師才能從生物學概念出發,擴展和延伸教學內容,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達到良好的課堂學習效果[2]。所以,教師要盡可能地豐富生物學課堂教學內容,以興趣驅動學生體會生物學的奧秘。
例如,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七章“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包括兩個基本概念,一是環境污染,二是生物。這兩個基本概念的理解對初中生來說并不難,對于這種較為簡單的概念教學,教師應更加注重對其進行延伸和拓展。生物學教師可以組織開展“火眼金睛”活動,讓學生找出自己身邊的環境污染對生物有哪些影響,或者結合自己在自然界中的發現在班級內和其他同學分享,之后由全班學生投票,選出表現最優秀的學生,并由教師給予相應的獎勵。這樣的活動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鍛煉他們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同時促使學生對生物學學科進一步思考,使他們學會從不同的維度進行判斷,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傳統生物學課堂教學中,通常是教師講解知識,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被動地學習。這樣的生物學課堂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使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了限制,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很難得到顯著提高。所以,教師應讓生物學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培養其對生物學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引導他們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自己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先天行為和學習行為”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引領者,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進行主動探究,并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從字面意思理解“先天行為”和“學習行為”這兩個概念,然后逐步深入地展開教學,如兩種行為分別有哪些表現,生活中的哪些行為是先天行為,哪些是學習行為等。這樣,學生就能在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理解這兩個概念,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理性思維,還培養了學生的良好習慣,進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很多生物學知識是通過實驗得出的,因此,生物學學科的學習也需要借助實驗來進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合理開展相關實驗來輔助教學,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學概念,同時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探究興趣,讓其認識到科學的嚴謹,體會到生物學學科的魅力,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的相關知識時,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辨別細菌和真菌,很容易混淆二者。基于此,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開展實驗活動,讓學生觀察實驗過程,并記錄實驗結果。通過實驗,學生能更加直觀地感受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加深對這兩個生物學概念的理解,為接下來的學習打好基礎。在開展這個實驗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增強實驗的趣味性,為課堂教學增添一些樂趣,使學生都能參與進來。
生物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上文提到的“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是全球范圍內都十分關注的問題之一。教師可以針對這部分教學內容開展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認識到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環境污染對學生來說是比較常見的,如隨地可見的垃圾等。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有垃圾污染的草坪和干凈整潔的草坪,讓學生通過對比,直觀感受到植物在不同環境中的生長狀態,從而讓學生了解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同時,教師可以借助這一節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性,進而組織學生開展“守衛地球”活動,讓學生從自身出發,保持周圍環境的整潔,并通過自己的言行影響他人,共同守衛地球的環境。
將生物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加深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對貼近生活的生物學問題進行思考,可以激發探究熱情,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增強社會責任感。
學生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真正主體,教師應該多傾聽學生的想法。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處于學習狀態和發展過程的也是學生,只有學生最清楚自己感興趣的點,也最清楚自己的薄弱點,因此,初中生物學教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生物學教師可以不定期地設置“學生課堂”,讓學生自主安排這一節課的學習內容,教師從旁把關,營造輕松、和諧的生物學課堂氛圍,讓生物學概念教學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生物學概念本就是注重學生的理解,因此,教師把更多的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這個過程也是促進學生思考的過程。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在環境的影響下,對于某些晦澀難懂的生物學知識,如果讓學生轉換角色,他們的學習欲望可能會被激起,會想方設法地攻克難關。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學概念教學十分重要,是生物學的學習基礎。將生物學概念教學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相結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因此,初中生物學教師要不斷努力探索,研究和總結出更多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初中生物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