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第三幼兒園 管麗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教學手段之一,在游戲中不僅可以讓幼兒收獲相應的喜悅感和滿足感,還可以開闊其眼界,增加幼兒的知識儲備量,從而促進他們的智力發展。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幼兒園的教育主要以游戲為主,在此基礎上開展一切教育活動。”由此可見,游戲不僅僅可以促進幼兒自身的發展和進步,還可以讓其在此基礎上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球類運動符合3~6 歲的兒童參與游戲的要求和標準,讓其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學會基礎的體育動作,以此愉悅其身心,因此,教師要針對幼兒球類特色活動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
幼兒年齡較小,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經歷。在開展球類游戲過程中,教師會害怕幼兒在游戲中摔倒或受到傷害,在幼兒進行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會保護他們,尤其在幼兒摔倒或受傷后,教師的關懷和鼓勵都可以安撫幼兒的心靈,讓他們真正將教師當作自己的朋友,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以此快樂度過幼兒園時光。
在球類游戲開展的過程中,幼兒會針對游戲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找尋更多的球類玩法,并且球類游戲活動不僅限于個人玩耍,還可以讓很多幼兒進行玩耍,這樣一來就可以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玩耍,讓其在玩耍的過程中收獲相應的喜悅感和滿足感,積累經驗。例如,如果在傳球的過程中,其中一個小朋友沒有接到球,那么這時候他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求助于其他幼兒,這樣他們自身的反應能力和溝通能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
在球類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幼兒會盡量發揮自身的潛能和活力,在游戲中竭盡全力,從而獲得成功。在獲得成功后,其自信心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例如,像運球這樣的游戲,看似十分簡單,但是很少有幼兒會將運球的動作全部記住,這樣一來,在他們第一次嘗試后,就會感到失望。這時,教師要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并對他們說:“老師相信你們一定可以做到的!”幼兒聽到教師鼓勵的話語后,會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可以成功。
教師在了解球類活動對幼兒發展所提出的優勢后,還應該對幼兒園所開展的球類活動現狀進行相應的分析,了解其中不足的方面,進而有效地將其加以改善,這樣才能切實利用多元化的球類運動,開發幼兒的智力、想象力以及創造力。
就球類運動教育現狀來看,最為突出的一項問題就在于教育性不夠強,因為球類運動是激發幼兒運動意識、創造力,并調動其自身情緒的重要方式,所以這一活動本身的教育性應該是相對較強的。但就當前的球類活動所開展狀況來看,教師往往會在活動教育中占據更為主動的地位,在將活動游戲全面設計和完成后才將規則告知給幼兒,而幼兒也只需要根據教師既定的活動規則完成相應活動于游戲即可。這樣的活動方式下,幼兒的創造力發展就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礙,整體活動的教育性便也會相對較弱。
除了教育性方面存在不足之外,當前很多幼兒園教師在活動組織的過程中,也沒有充分考慮其中的娛樂性,進而使很多活動游戲與幼兒的身心發展之間存在差距,無法利用活動引導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習到真正的內容,也無法使其得到相應的能力提升。因此,幼兒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時,還應該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狀態以及需求進行了解,進而保證游戲活動的娛樂性,調動幼兒的參與熱情,以便提高對幼兒能力的相關培養。
幼兒園球類游戲的開展,除了能將幼兒的協調性加以提高外,教師還可以利用這種集體式教學活動方法,培養幼兒自身的社交能力、協作能力等。但就當前對幼兒園的調查研究結果來看,大部分教師在設計球類游戲活動時,都沒有完全意識到球類運動的團隊性質重要性,所以既定的運動學習目標也多聚集在培養幼兒個人協調性的發展方面,而在這種教育觀念下所展開的活動形式,就會使活動的整體開展呈現一種交流性不強的現狀。
教師充分理解當前幼兒球類游戲活動的開展重要性與不足后,就可以以上述內容為依據,進行全面健康的游戲革新設置,并在保證游戲活動自身教育性、娛樂性、交流性的前提下,達成良好的培養幼兒協調能力發展的最終目的。
幼兒的年齡較小,很容易被自己身邊新鮮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很難將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在游戲活動中,因此教師要在開展球類游戲的同時,采用一些較為創新和豐富的游戲材料,在選擇的過程中結合幼兒興趣愛好和生活經驗,利用一個廢紙和紙盒制作較為簡單的球類玩具,讓幼兒將球類玩具進行涂色,可以讓他們將球類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幼兒手型問題,因為他們的手掌較小,不能在傳球的過程中及時把握住球,還會為此受傷。所以在制作球類的過程中,需要制作相應的織布球、毛毛球、動物球,這樣不僅可以激發他們自身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可以保證球類運動多樣性和豐富性,讓其對球類游戲有著全新的認知和感受。
球類運動的開展往往需要較大的活動空間,不同球類運動的場地設置和器材都不相同,為了讓球類游戲順利開展,幼兒園要針對活動區域合理規劃,在戶外活動區域劃分出足球區、籃球區、排球區等大型球類游戲區域,在室內、走廊等區域則可設置乒乓球、手球、彈力球等小型游戲區域,并在戶外活動區域設置一些輔助性器材,如呼啦圈、輪胎等,按照幼兒的實際年齡特征組織他們參與不同類型的球類游戲活動,以適宜的場地環境和器材投放為保障,保證幼兒積極參與球類游戲。當然,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引導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感興趣的球類游戲,從中指導不同球類運動的技巧,讓幼兒自主參與和體驗。同時,教師須根據幼兒的年齡、身高和運動能力適當調整器材設施。以籃球游戲為例,幼兒要完成投籃的動作,教師則要對籃筐的高度和距離適當調整,保持一個適中的難度,既有一定的挑戰性,又不會因為過于簡單或過于困難而影響幼兒的自信心。
在球類游戲中,教師要結合相應的游戲內容制定與之符合的游戲形式,當幼兒剛剛接觸或參與球類游戲,他們會表現出好奇,進而會研究球類運動。長此以往,他們就會產生疲憊的心理和厭倦的心理,不再愿意繼續玩耍。因此教師要增加游戲的開展模式,激發他們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1.可以開展室內區角球類運動,讓幼兒學會原地拍球抱起。將幼兒分為兩人一組,一名幼兒負責將球往下拍,而另一名幼兒需要及時接住球,在反復多次后,需要讓兩名幼兒轉變身份,再次進行傳球,然后一個人完成相應的動作。2.讓幼兒將家中使用過的易拉罐拿到幼兒園,將易拉罐作為靶子,讓幼兒坐在距離靶子1 米之外的操場空地上,將他們自己手中的球滾過去擊倒易拉罐。3.將英語歌曲融入球類游戲,讓他們聽著音樂的節奏開展傳球游戲。4.現代足球起源于英格蘭,對現階段幼兒而言,他們難以理解一些足球的比賽規則和方法,而教師也會略過上述內容,直接講解足球的使用技巧和方法。但是在多元化文化的影響下,教師要將足球的歷史通過短片或動畫的方式展現出來,讓幼兒可以了解到不同時期足球的發展過程,讓其在觀看的過程中理解到不同的文化。5.將班級中的幼兒分為兩支隊伍,在比賽的場地中設置一些障礙物,要求幼兒在運球和傳球的過程中回答相應的文化題目,只有答對題目才能繼續前進。
教師在開展游戲的過程中,要觀看和注意幼兒自身的表現和行為,在此基礎上正確引導他們參與游戲。在游戲進行的過程中,一些幼兒往往會沉浸在該游戲情境中,并沒有針對游戲的規則和球類游戲的規則進行了解,這樣一來就會嚴重的阻礙和制約球類游戲的開展和實施。例如,在進行“玩喂小青蛙”游戲中,主要讓幼兒進行側身投擲球類的練習,但是由于幼兒已經置身其中,很容易將球類直接扔出去,忽略了側身投擲球類的內容和要領。這時,教師要及時提醒他們要注意側身投擲球的主要內容,以此糾正他們自身的錯誤行為,達到游戲開展的目的和效果。在必要時,想要吸引幼兒的興趣,教師可以先示范一遍相應的基礎動作,讓他們進行學習。
球類游戲的有效開展對幼兒的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包括協調性、平衡能力、靈敏度、速度等基本素質。但幼兒的各項身體機能發育都不完善,操作不當時很容易出現意外受傷事故,因此,教師要注意培養幼兒的肢體協調性,指導他們學習基本的發球、接球、拍球等技巧,使其學會發力,讓肢體保持一個平衡的狀態,盡可能避免因為發力不當而造成手部受傷。同時,游戲內容和形式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設計,增加游戲游戲模式的同時控制游戲區域的安全性,及時消除一些安全隱患,按照由簡到難的流程開展游戲活動,貼合幼兒的實際身體情況。另外,教師要全面關注球類游戲過程,觀察幼兒的反應及其遇到的問題,必要時適當干預,合理調配游戲時間和休息時間,讓球類游戲能達到發展幼兒身體素質和增強體質的目的。
綜上所述,通過開展不同的球類運動,可以讓幼兒形成自主、獨立的學習狀態,更好地達成教育目的。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能力和思維發展水平,結合他們自身的興趣和愛好以及性格特征,開展球類游戲運動,讓其在游戲中可以提升自身的運動水平和能力,掌握相應的文化和知識,為后續的學習和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以此推動幼兒園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