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成 向小琴 曹 姍
家校共育是家庭與學校之間互相合作,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產生疊加影響的雙向互動的教育活動。在家校協同育人的實踐推進中,教師需厘清家校共育的具體目標指向、立場邊界,提出具體可操作的實施路徑。
目標具有導向、激勵和評價的基本功能。協同育人視角下家校共育要有明晰的目標,用目標維系家校共育合作中各方的關系,引導家校共育的組織方向。因此,家校共育的必然要求是厘清協同育人、家校共育的價值追求,為家校共育實踐工作提供基本遵循。
首先,基本目標是指向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有序進行。家庭和學校連接了對青少年學生成長起重要作用的教育活動的主要場域,其中學校是規范性教育的基本場所,家庭是補充。學生形成基本規則意識的具體表現為:學生在校期間能夠自覺接受教師的管理,認真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這一基本要求延伸到家庭則表現為:學生能夠明確個人是家庭的一分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和義務,能夠自覺承擔責任,逐步形成良好的習慣。
其次,內隱目標是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的客體是青少年學生,喚醒青少年的“主體性認知”是家校協同育人的前提和保障。只有當學生有了內省性的需求,才能真正提升協同育人的實踐效度。在現實生活中,家長過于關注孩子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用各種培訓班、輔導班占據孩子的課余時間;而學校的課程面向的是學生群體,忽視了每一個學生的個體性需求,這些都影響了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眼中有人”是家校共育有為的基本要求。
最后,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家校協同育人根本上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有序合理的家校溝通,引導學生內化道德信念,形成行為自覺。家校協同育人應通過家校間的協作,提高家長、教師和學校的共育能力。家長應成為“有能力、有方法”的新時代家長,教師要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和能力,學校需提高教育管理的水平和層次,共同推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社會化和專業化。
家校協同育人實踐中極為關鍵的是家庭和學校的立場和邊界問題。立場是我們在認識和處理現實問題的時候所處的地位和所秉持的態度,而邊界則是具體認識和改造世界中一事物區別于另一事物的重要標志。就當前家校共育的實踐狀況看,家長呈現“邊緣性參與”“集體沉默”或“過度干涉”等異化現象,這些現象都反映了家校共育中立場和邊界劃分不清的問題。
首先,要保證家校共育各方責任不缺位。結合前文所述,家校共育中指向有為的目標,各方理應攜手前行、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而在現實推進中,家校雙方有時會出現理解和定位上的偏差,造成共育各方的責任缺位。事實上,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場所,在家校共育中占據主導地位,學校是育人的主陣地,教師和學校需要精準定位,在知識、能力及人格培育上學校都要嚴守立場。而家庭則在家校共育中處于主體地位,家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處于最基礎的地位,影響一個孩子的個性發展。家校共育關鍵在于家校的“共”,根本在于“育”,需要家校各方相互配合,各擔其責。
其次,要堅持家校共育中各方邊界不越位。明晰的邊界意識是家校共育的前提條件,各方必須明確職責,做到邊界不越位。具體而言,家校共育實踐中必須正確處理好分工與合作的關系,取長補短,協同育人。例如,目前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懲戒問題,學生在學校沒有遵守規則,教師進行教育懲戒,而要讓懲戒真正達成教育的目的,背后有著系統性的各方邊界不越位的問題。教師在實施懲戒前,學校必須在國家相關政策指導下通過民主方式制定適合學校的教育懲戒實施細則,家校各方必須保障細則施行的權威性。教師作為教育懲戒的主要實施者,通過懲戒手段幫助學生成長必須把握好懲戒的“度”,而家長則需相信學校和教師,并全力配合。學校教育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專業性,而家庭則更多指向情感的寄托。因此,學校教育應履行好系統性文化知識和思維能力培育的職責,而家庭應做好督促和補充,突出知識學習之外的個性發展、興趣愛好培養、做人做事的價值引領。總之,學校要調動家長參與家校共育的熱情,獲得家長對學校管理文化的認同,而學校則需尊重家庭教育的個性化,厘清家校共育中各方的邊界。
在家校共育實踐中,除了應該“有為”“有度”外,在具體實踐操作中,還必須從微觀層面明確基本實踐方法,也就是家庭與學校應該遵循的策略性問題。
首先,制定家校共育行為準則和指南。學校通過行為準則和指南增強對家庭教育的行為指導,提升家長的參與意識,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讓學生在學校習得的知識、培養的品德等,能夠在家庭中得以強化和鞏固。如“手機管理”問題,在學校整體強化手機管理的背景下,家庭應主動配合加強對孩子的手機管理,引導孩子增強自我管理的能力。家校共育行為準則和指南制定的參與主體應確保多元,保證有關各方意見能夠得到充分的尊重,細則的內容和形式要具體,需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并兼顧學段的差異,保證行為準則和指南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其次,暢通家校合作共育的溝通渠道。家校共育涉及多方,目前出現的很多家校矛盾問題往往都是因溝通不暢引發的。家長、學校和教師是共育的主要參與者,需要相互尊重與信任,在溝通協作中,學校方必須有效保障家長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同時家長也需要充分尊重和認可學校的辦學思想、理念,配合學校的工作安排。就具體家校協作溝通的渠道而言,家校溝通需要多元使用QQ 群、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化互動交流平臺,同時,也應探索實踐更多的專門溝通渠道,如“家校直通車”“家校學習平臺”等,不斷拓寬家校溝通的渠道,增進多元溝通,提升家校協同育人的效果。
最后,提高家庭與學校協同育人的合作層次。家校共育中家長與學校協同育人的指向和目標是一致的,而家校合作的凝聚力度是有層次的。在實踐中,家庭參與學校教育需要有正確的引導。學校需要吸引家長參與,引導家長由消極應對轉變為積極主動,讓家校協作真正從內容和形式上形成育人的合力。家校合作不能增加家長負擔,轉移教師責任。學校應適當設立“家長咨詢會”等專門機構,引導有專業能力的家長參與學校的治理;設立“家長學校”,編制“家長讀本”等,介紹家校共育的科學方法和成功經驗,包括正確的育兒觀、現代的人才觀,助力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進一步提高家長的素質和家庭教育的質量,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總而言之,厘清家校共育的目標方向,明確其立場邊界并尋找科學的實施策略,彰顯了家校共育的尺度和溫度。家校協同育人真正落到實處,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