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獻
(南京市建鄴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0017)
21世紀教育信息化潮流高歌猛進,信息技術憑借其優勢,打破了時空的限制,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多選擇,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更多機會。具體來說,語文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靈動選擇、整合教學內容,采用更為便宜的教學方法,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落到實處;在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的選擇和設計上,教師可以圍繞教學目標設計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開展“學、思、達、展、評”等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特別是語文高階思維能力。
布魯姆在《教育目標分類學》中提出了“學習有深淺層次之分”的觀點,該觀點認為認知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六個層次,記憶、理解為教學初級目標,是較易達成的目標;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側重知識應用和問題解決,是高級教學目標。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更多關注初級目標的達成,對高級目標的重視不夠。筆者以為,傳統語文課堂高階目標落實不到位,主要的原因有實施手段相對落后、課堂教學流程不暢、媒介手段相對匱乏及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掌握不熟練、教學改革意愿不強等。基于此,筆者在智慧課堂探究活動中做了一次語文寫作教學改革的嘗試,將信息技術與學習任務設計有機融合,組織更為開放的,匯聚分析、評價、創造等高級目標的學習活動,有意識、有梯度地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下面,筆者以這次研究課——“學會合理想象”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和思考。
了解學情,如學生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和學習基礎,是教師備課和實施教學的前提。鑒于此,上課前,筆者通過南京師范大學開發的智慧教育平臺推送了前置鋪墊性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分兩步完成:第一步,課前觀賞推送的想象類影視文學作品,推薦內容為七年級上冊教材必讀名著《西游記》精彩片段、《安徒生童話》篇目、古代神話故事及影視《哈利·波特》片段;第二步,請學生觀賞后對作品特點進行歸納,形成300個字的報告,并將報告通過智慧教育平臺上傳給教師。通過前置鋪墊性學習任務,教師可以很快地了解到學生的完成情況,為后面學情分析提供必要的數據。由此可見,借助信息技術推送的前置鋪墊性學習任務可以把學生提前帶入想象與探究的學習情境中,能讓教師獲取精準學情,為教師備課和設計學習任務提供了抓手,更為接下來的課堂寫作教學明確了方向。
情境教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體場景,引起學生情感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調整課堂形態和學生學習的方式,用各種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和能動性,才能打造出高效的師生互動智慧課堂。
教學活動中,為了緩解學生緊張的情緒,增強師生的互動,筆者伊始便設計了情境交流環節。
師:請大家轉過身來看一看,今天教室里來了很多老師,他們接受邀請來聽我們的課,大家心情如何啊?假如請你用一個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表達此刻的心情,你會用什么呢?請你們看手中的平板,根據心情選擇一個事物來表達。
學生選擇平板里呈現的選項。
A.色彩B.線條C.太陽D.下雪的冬天E.錘子
F.心電圖G.動物H.音樂
教師根據數據進行小結。
師:如果請你形容人物的心情,你會用什么呢?下面進入學習任務一——創造想象。
師:請你們猜猜老師此刻的心情,通過想象把它轉化為一個具體形象。可以畫,也可以寫。你想象的形象要有具體顏色、形態及特點哦!任務完成時間四分鐘,音樂停,手中筆停,完成后即時上傳。
筆者通過情境交流和創造想象兩個初始任務,將學生引入課堂真實的情境中,讓學生從形象思維選擇延展到形象思維創造中,激發了學生想象創作的熱情。活動中,學生還能即時看到其他同學的作品,課堂氣氛瞬間就活躍起來了。以下是學生的想象和表達。
生:我此刻心情特緊張,我想章老師心情應該和我一樣,所以用連綿起伏的山脈來表現老師緊張的心情。
生:我覺得章老師心情就像這心電圖,既緊張又激動,所以就畫了心電圖。
……
課堂情境任務的設計來源于真實情境,更來源于課前對學情的了解。通過精心設計課堂學習任務,學生知道想象要合理,而做到合理想象就要關注具體情境、生活邏輯、人物性格。真實情境、真實情境任務、科技手段,三者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有效性,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讓想象作文課活了起來。
教學中,豐富、高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能讓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寫作環節中,筆者設置了學習任務二——想象仿寫。學生先欣賞《頭腦特工隊》動畫片段,感受豐富想象力的作用,學習如何通過想象展現某一個具體情境下人物的情緒。隨后,筆者再推送練筆任務,明確任務要求:根據你對好朋友的觀察,想象在某個具體情境中,他(她)頭腦里是怎樣的場景?筆者將要求通過平板推送給學生,學生完成后拍照上傳。
當堂習作中,有的學生速度較快,花費時間較短;有的學生速度較慢。在等待的時間里,教師和學生可以實時查看已上傳的習作。教師還可以挑選典型習作進行分享、講評。接著,筆者布置同組互評任務,要求學生根據講解的評分標準給組內其他習作打分,并將結果實時反饋到平板上。這時,筆者有了意外收獲,學生即學即用,互相做小老師,批改熱情高漲。更重要的是,在互評互批的過程中,學生能通過發現他人的問題來改正自己的問題,寫作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同組互評、實時互動,不僅豐富了課堂互動,還節約了大量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上,看到學生熱情高漲地投入想象與創作中,筆者欣喜于信息技術下智慧課堂的魔力。正是因為教師在教學中融合使用信息技術,精準設計學習任務,才有了共享、共進、高效的智慧課堂。
展示學習成果是檢驗各組學習效果、幫扶效果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即時展示分享學習成果的環節,即各小組借助平板討論組員習作的長處和不足,各組代表匯報展示習作修改意見及修改后的習作。經過展示分享,其他組員提出修改意見,學生對自己習作又有了新認識。借助信息技術,即時展示分享的環節清晰地呈現了學生的思維狀態與思維過程,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公眾演講能力,促進了學生分析、評價、運用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形成。
回望教學過程,這次教學實踐是筆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自覺融入信息技術的一次嘗試。筆者深感,要想實現語文智慧教學,教師要不斷提升教育信息技術和教學理論水平。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學情創設情境,精準設計學習任務,幫助學生提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