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珠
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以下簡稱為“自傷行為”)指個體在沒有明確自殺意圖的情況下,故意、重復地改變或傷害自己的身體組織,是一種不具致死性或致死性較低的、以自身為傷害目標的破壞性行為。[1]中學生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的閉鎖性和兩極性明顯,容易產生情緒困擾。中學生的自傷行為不僅會嚴重威脅本人的生命安全,還影響其他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探索中學生自傷行為的干預策略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父母關系不和或離異、家庭重組、父親缺位、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父母對孩子學業期望過高等都可能會影響中學生自傷行為的發生率。此外,當中學生遭遇情感挫折、同伴欺凌、學業挫敗、家庭變故、目睹他人自傷行為等負性生活事件且沒有獲得正確的支持和引導時,他們也有可能通過自傷行為宣泄情緒。部分中學生自尊水平較低,容易產生負性思維和情緒,情緒管理能力較弱,自傷成了其快速釋放情緒的方式。存在抑郁、焦慮、邊緣性人格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等問題的中學生是產生自傷行為的重點人群。[2]
當發現中學生出現自傷行為時,教師要立即制止,移走危險物,保障環境安全,并根據中學生的傷口深淺及時將其送至校醫或醫院進行施救,同時,教師要馬上上報學校,由危機干預小組介入,將中學生情況及時告知家長,重點關注該生,家校共同制定干預工作方案。
在保障中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教師要對他們進行自殺傾向的快速評估,再根據評估結果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評估可以參考心理學教授徐凱文提出的《自殺自傷評估表》:(1)是否有自殺自傷計劃;(2)既往或家人是否有自殺自傷經歷;(3)目前是否有現實壓力;(4)目前是否有社會支持資源;(5)是否患有精神障礙。[3]
若中學生自傷程度較輕、頻率較低,此時需要上報學校,學校和該生簽訂不傷害協議,并將學生情況及時告知家長,簽訂告知書,心理健康教師和班主任要及時跟進。
若中學生反復出現自傷行為,除了要上報學校、啟動危機干預外,還應建議家長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做好監督跟進,讓中學生遵照醫囑治療,定期復查,也建議家長與心理健康教師溝通孩子的就醫情況,為孩子成長提供照顧與支持,家校共育,幫助學生渡過難關。
若中學生有自殺傾向或者自傷程度較重,先保證該生的安全,立即上報學校,啟動危機干預,第一時間通知其家長,在家長到來前對該生進行24 小時監護,并讓家長盡快帶孩子到專科醫院進行評估和診治,心理健康教師和班主任及時跟進。
家庭支持是阻止中學生出現自傷行為的關鍵。學校應及時與家長溝通,不僅要告知家長孩子存在自傷行為,更要讓家長認識到孩子的生命安全第一,關注孩子的內心需要。心理健康教師要向家長科普心理健康教育基礎知識,幫助家長克服“病恥感”,能及時帶孩子到專科醫院就診。
有個別家長即使在危機干預小組評估其孩子危機狀態比較嚴重時,仍然拒絕帶孩子就醫。此時,學校需要撰寫中學生心理危機報告并上報給上級主管部門,請求其他部門聯動支援。若通過以上部門介入還是調解無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第二十八條,其近親屬、學校、當地公安機關應當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將其送往醫療機構進行精神障礙診斷。
學校可以通過宣傳欄、廣播、網絡等做好文化宣傳,舉行“慧潤好學生”評選等活動。在班級中開展“為生命賦能”“你最珍貴”等生命教育主題班會,通過生命教育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提升幸福感。
學校主動加強與家長的聯系,通過多種方式,如家長會、親子活動、家訪、培訓等,向家長傳播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交友行為與社交媒體的使用,避免在中學生間傳播美化自傷行為的信息,若發現立即上報教師,引導中學生推廣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
當中學生遭遇負性情緒自己無法排解時,要學會尋求朋友、家長、任課教師、心理健康教師以及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讓自己更好地應對目前的困難,順利渡過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