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鎮湖幼兒園 毛姝懿
大自然所具有的豐富自然資源,可以讓幼兒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促使幼兒在大自然中釋放自己的天性,為今后發展奠定基礎。同時,與大自然的零距離接觸,農村幼兒具有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引導農村幼兒感受和親近自然,大力培養親自然情感,讓幼兒在游戲和探索中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享受大自然帶來的樂趣,對幼兒的教育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結合農村幼兒親自然情感培養現狀,引導農村幼兒正確認識自然、親自然場所的建立和規范、親自然活動的效果、如何促進教育成果化以及同伴的積極影響成為教師研究的重點。
人類和自然密不可分,尤其是幼兒,其天性就是親近自然。幼兒在成長階段,自然所能提供的情感體驗,是城市生活無法比及的。農村幼兒由于有天生條件,與大自然的接觸更為頻繁,這對幼兒的體魄、觀察力、想象力、審美力都有明顯的提升作用。農村幼兒親自然情感的培育,最主要的是在農村幼兒教育中,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和利用大自然。幼兒早期的親自然體驗,對幼兒情感和印象的塑造具有深遠的意義,從而由此形成理性的認識和知識。將幼兒階段對美、對新事物的各種情感培育出來,自然也使幼兒獲得了相應的知識。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玩耍和探索是幼兒的天性,玩耍的場地源于大自然廣闊的空間,探索發現的對象則來自大自然中豐富的物種。大自然間的一草一木和小動物,都會在不經意間給幼兒帶來驚喜,并讓幼兒產生分享喜悅的情感,正是這種情感促使幼兒不斷獲取新的知識。讓幼兒融入大自然是當前幼兒教育的一個重點,對農村幼兒親自然情感的培育,其教育應是自然本身。在眾多親自然情感培育和傳統幼兒教育的對比研究中發現,在親自然教育中幼兒的身體素質和特質被運用得更加廣泛,使這些幼兒相比其他同齡人更加靈活和敏捷,更為顯著的差別在于游戲的過程中,他們的創造性大大超過了傳統教育下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提出:“要教會孩子用腦,有勞動的身手,有科學的頭腦,手腦并用才能創造。”創造良好的自然角環境有利于幼兒學習,促進幼兒積極參與有效的學習活動,并使自然角充分發揮其生命力,讓幼兒與教師互動探索學習。在種植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強調教學的開放性,強調以幼兒為主的觀察,強調以教師為主的師生互動,強調教師與幼兒之間的分享與交流。幼兒飼養小動物,每天在自然的角落里通過喂食和飲水測試小動物的生長情況,也許小動物在喂養的過程中有問題,應該如何解決?這一系列的活動可以讓自然角落充滿生機與活力。在幼兒教育中,教師不僅要讓幼兒了解世界,掌握各種知識,更要促使他們提升勞動意識,認識到勞動是光榮的。由于不少幼兒社會接觸面較小,長期處于幼兒園到家庭這“兩點一線”的生活環境,很少融入大自然,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自然角的方式讓幼兒參與勞動,進而提升他們的親自然情感。
一方面,傳統幼兒教育中多依賴人造玩具器械所提供的娛樂,相應的游戲規則和方法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幼兒的創造性。另一方面,在大自然中進行玩耍和探索的幼兒,他們的游戲性質則區別于傳統教育中娛樂方式。對神秘的大自然,幼兒的想象空間不再受限制,相互間的社會關系更依賴于他們的語言技巧、創新能力和發明能力。因此,可以了解到,大自然更能發揮人類的天性,無限的空間和時間才能給幼兒帶來無限的想象和多樣化的創造,不斷完善幼兒的人格和認知能。
自然角指的是在幼兒園中開辟一個小角落,讓幼兒飼養小動物、栽培植物,引導其觀察動植物的生長,了解其成長過程。為了促使幼兒體會到勞動創造的快樂,教師在設計自然角的時候也不能越俎代庖,而要鼓勵幼兒自主參與設計,勾畫勞動藍圖。幼兒可以自主為自然角取名,計劃勞動項目,這樣他們能更好地感受勞動的樂趣。自然界有很多原始資源本身就充當了很好的探索材料,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是很強烈的,教師應給幼兒選擇參與的內容,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收集自己喜歡感興趣的東西放入自然角,讓幼兒帶來一樣或幾樣東西照顧動植物,比比誰可以讓它長得更好。當自然角是幼兒親手建立起來的時候,自然就成為幼兒心目中最美的地方。教師應提供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幼兒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東西,主動探索,培養幼兒的膽量,讓幼兒成為自然角的主人。在越來越多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與自然親近對幼兒的成長和提供良好的營養以及充分的睡眠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廣闊豐富的大自然,給幼兒的成長環境提供了鍛煉身心的條件,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還能促進幼兒掌控自己身體的能力、情緒的穩定、建立積極的社會關系等諸多方面的發展,在自然實踐中,也能更好地讓幼兒體驗到與家長及同伴之間的互動,促進幼兒心理發育。對那些患有注意力缺陷綜合征的幼兒,在自然環境下有助于其集中注意力、消除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經常接觸自然,能使在自然中游戲的幼兒具備一定的應急抗壓能力。在遇到突發壓力事件時,大自然有效地發揮了緩沖作用。在幼兒期接觸自然,與自然建立關系,其積極作用會一直延續到幼兒成年后,成人對自然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在幼兒時期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進一步促進成人對自然的熱愛與愛護。因此,大自然在促進幼兒成長的同時,也深受幼兒成長所反饋的積極心理影響,這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積極調動促進作用。
幼兒在與自然相互作用的時候,任何的認知行為,其基礎都是通過感知形成的。簡單的光影感知,還有對其他生物的觸感,對其他物種所表現出的各種各樣的生物性行為都會對幼兒今后學習及成長產生影響。英國生物學家威格斯福斯就曾經回憶道,其在五歲的時候,獲得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一只毛毛蟲向蝴蝶的轉變。這個發現與其后來為生物學發現保幼激素比起來微不足道,但往往就是在幼兒時期,獲得的自然體驗對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比在不同領域有卓越貢獻的人物,他們的成就都根源于他們幼兒時期的自然體驗,因此,幼兒時期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產生超越自我的巨大力量。
教師首先引導幼兒為自然角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幼兒分別提出了“青草地”“寶寶農場”等名字,最后選定了“開心果樂園”這個名稱。此后教師又讓幼兒說說希望參與哪些勞動項目。如有幼兒提出:“我喜歡桃花,我想種一棵很大的桃樹。”“可是,我們的房間那么小,能種桃樹嗎?桃樹那么高,小朋友能爬上去給它修剪枝葉嗎?”由此幼兒認識到要結合自己的實際能力選擇項目,最后大家決定種植蘿卜、大蒜等便于觀察的植物,同時還飼養小蝌蚪、烏龜和金魚。教師再引導幼兒嘗試畫出平面圖,規劃一下自然角的分區,看看如何合理分配,幼兒還可以思考一下在自然角中有哪些不同的勞動項目。
現在的農村幼兒教育,逐漸被傳統幼教覆蓋,也在逐步實現幼教城鎮化,從而忽略了貼近自然的天然條件。在親自然情感培育中,農村幼兒更具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能充分與自然接觸,形成有效體驗和感受。另外,讓幼兒接觸自然,是使其釋放天性、穩定情緒、發揮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把引導幼兒正確認識自然作為中心工作,主要以親自然情感培養為首要任務,其次是認知培養。在對幼兒的培養中,主要是不能把自然知識和生物名稱強加給幼兒,因為這些都是人為探索后的結果。而由于農村的地域性,神奇的大自然就在幼兒身邊,更多的是讓幼兒自主體驗自然。同時,也要將在自然中體會快樂作為教育重點。對幼兒一味地灌輸各種各樣的知識,并不能滿足幼兒的真正需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側重情感目標的培養,設計的活動要讓幼兒盡情地玩耍,通過幼兒在自然中的自發探索,找到幼兒的興趣點,從而更加深入地提出問題和挑戰,使幼兒更加深刻地感受自然現象。
相較于城市幼兒園中人工建設的花草樹木,農村中具有未經雕琢、純天然的自然資源。擁有天然的親自然培養環境,是農村育兒的天然條件。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不用擔心會破壞花花草草,從而可以更加自由地探索自然。當然,親自然培育場所的建立和規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依托農村現有的條件,在進行農村校園建設的過程中,除必要的房屋設施以外,其他的教學娛樂場地可以利用原有自然條件進行建設;二是農村幼兒園可充分借助農村獨特的風景,與農家樂、農場等聯系,建立天然的親自然的定點場所,以此讓幼兒在除校園內外,還可以貼近大自然。從某種程度來講,雖然精致的花壇和人工水泥地,以及優雅的現代化設施能使幼兒園看上去更加高端,但這些始終只是外在于生命的物質存在,對幼兒親自然情感培育的積極作用很小,只有那種未經人工雕琢的生機盎然的青草地才是幼兒的精神天堂。
在活動中,工具能很好地使幼兒與大自然進行溝通,也能有效地提升幼兒探索和發現的效果,提高幼兒的專注度。在農村,工具的種類繁多,適用于多樣化的情況。在工具的發放上,教師要按類型,逐步有序地讓幼兒接觸各種各樣的工具。單一的工具有助于幼兒在使用過程中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避免多樣選擇帶來的干擾,從而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比如,在讓幼兒親近自然的過程中,可以發放部分農具,讓幼兒跟隨教師的腳步,一起種菜或植樹,進而通過這種方式,讓幼兒體會到農耕文化;又如,讓每一個幼兒種下自己喜歡的花在花盆中,并讓幼兒固定時間澆花,及時施肥等,最終看幼兒培育的效果。而通過這種方式,也讓幼兒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同時要控制發放工具的數量,促進幼兒間相互協作的能力,同時改變幼兒在親自然體驗中所表現出的自私、吝嗇等不良習慣,增強幼兒相互間的交流和學習,提高鍛煉幼兒的溝通協調能力。
在農村幼兒親自然情感的培育中,不僅僅是讓幼兒自由自在地體驗自然,更要使幼兒因此能發現更多的有趣的食物、激發幼兒的思考,以此提升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是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榜樣,主動投身自然,與自然接觸,當幼兒感受到了成人的激情,這就極大地引起了幼兒的模仿興趣,此時就是教師與幼兒分享知識的有利時機。其次,是教師要善于觀察和捕捉幼兒在與自然接觸時的興趣點,結合幼兒興趣設計與相應知識相關的小活動、小游戲,引導幼兒思考,采用新穎的、實效的設問方式,巧妙地將知識融入游戲,既滿足了幼兒的心理需求,又將知識進行了拓展,有效地促進了教育成果化。
相比于城鎮中的高樓大廈,鄉村的平房更容易使幼兒同伴之間產生更大的交集,而同伴間的相互影響比成人對幼兒的影響要大很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探索的逐步深入,幼兒對與同齡人的溝通交流也越發渴望。在親自然情感體驗中,一個幼兒的發現,可能會使一大片區域的其他幼兒產生同樣的興趣;一個人的行為,甚至會帶動全村幼兒的模仿;幼兒相互間的語言交流,也會形成思維上的強烈碰撞。這樣的影響可以使幼兒對自然探索更為深入和持久。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帶幼兒走入大自然,通過真實的自然體驗,讓他們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在親近自然的同時,加強幼兒的交流,通過不同的思想火花,激發幼兒對自然的熱情,繼而帶動周圍的同伴積極地探索。
幼兒階段是培養和發展親自然情感的關鍵時期,3~6 歲的幼兒對大自然有著本能的親近和喜愛。在他們的意識里,萬物有靈,他們天生具有與自然萬物交流、對話的能力和興趣。幼兒階段的教育應維系并加強這種聯系,開展有效的親自然活動,促進幼兒親自然情感的建立。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能有效調動家長和幼兒的積極性,促進幼兒健康發展,進一步提高幼兒教育水平。因此,家園共育,培養農村幼兒親自然情感必須從小開始抓起。總之,農村幼兒親自然情感培養有著天然優勢,但是通過上述的分析看出,農村幼兒在親自然教育方面,在具體的方式上還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不斷探索,以此才能找到更合適的途徑和方式,最終促進農村幼兒親自然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