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結合學校實際和具體學情,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既符合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有助于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教材為主線,開發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各種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豐富的課程資源引領下參與數學探索活動,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探索的科學方法,提升數學學習能力,從而實現全面可持續的發展。
1.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合理開發生活資源
數學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應使學生通過數學的學習,形成和發展面向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合理開發生活資源服務于數學教學,體現數學學科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分析、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通過創設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聯的生活化情境,可以為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討論開辟新的學習路徑,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多姿多彩、樂趣無窮。因此,教師在備課環節就要認真收集生活化的情境素材,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化數學探究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數學、理解數學、運用數學。如教學“循環小數”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提出問題:“同學們,我們知道一個星期有7天,但這7天是按照什么規律出現的?”引導學生感受現實生活,深刻體會一個星期是從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復出現,是循環不斷的。然后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找出類似的實例,如太陽東升西落、晝夜交替等,搭建學生探索平臺,為學習循環小數打好基礎。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體會“循環”與“無限”,再到他們自己舉例理解這一抽象的數學概念,凸顯數學課程資源與生活情境的密切聯系,使課堂探索活動順其自然地得以延伸與升華。
2.整合學科資源,實現知識遷移
新一輪課程改革突出強調要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以及缺乏整合的現狀。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本就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整合與數學學科資源相關聯的課程資源,充實課堂教學內容。
可以利用其他學科資源,滲透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之中。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理性思維要求較高,而有些學科(如語文等)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將不同學科的相關知識適時滲透于數學教學過程中,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實現感性認知與理性思維有機整合,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問題,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是基本的訓練形式,將其滲透于數學教學過程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如教學數學概念時,可以讓學生在直觀感知的前提下展開語言表達,學會根據自己的理解“說”數學活動,既能增強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也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
3.及時捕捉生成性資源,激發學生主動探索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大膽質疑,利用學生的疑問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如教學“圓的面積”時,無論是教材的設計還是教師的教學設計,通常都是把圓轉化為近似長方形,通過求長方形的面積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教師不妨引導學生質疑,利用學生質疑的契機分組展開討論:除了將圓轉化為我們熟悉的長方形,還可以怎樣轉化呢?實踐證明,教師如果善于營造生成空間,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課堂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學生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經歷錯誤、磨煉意志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善待學生的錯誤,并將之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為學生的探索活動搭建好平臺,這將有助于學生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關于小學數學課程資源,不僅包括以上幾個方面,還包括師生的情感資源、家庭教育資源、媒體網絡資源等,針對各種不同類別的資源素材,教師要認清它們對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適時、適度地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將課堂教學引向更為廣闊的空間,如此,既能充實課堂教學內容,又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