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蕊
“立德樹人”是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教師要力求在各方面做到“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筆者在多年的寫字教學實踐中,以方法為引領,以文化育人為理念,讓學生在橫豎撇捺的筆墨氤氳中,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鑄就美好的品格。
古往今來,許多著名書法家的故事感染、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筆者認為,在寫字教學實踐中,講好漢字文化歷史與古人的寫字故事,可以為學生樹立榜樣,激發學生的寫字熱情。
漢字具有一定的結構規律,筆畫的長短、粗細、位置高低,不同章法中蘊藏著深厚的處事之道。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實踐中,要引導學生學會把握漢字的結構,在掌握規律寫好字的基礎上,讓學生在一撇一捺中體悟中華文化,感悟為人處事的道理。
比如“日”字是封閉結構,筆畫較簡單,整體字形偏瘦小,延展性不夠。因此,當它和別的部件組合到一起時,無論出現在什么位置,都不宜寫大。此時,教師便可以與學生聊一聊“日”字的“謙遜”,盡管其在任何字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總是謙遜地只占較小的位置。
而“木”字恰恰相反,它是四面開放的結構,上下左右延展性都非常強。和別的部件組合到一起時,大多數情況都要寫高(在左)或寫寬(在上),或者又高又寬(在右、在下)。此時,教師便可以和學生聊聊“木”字的“自信”,無論在哪里,其總是對自己的占位充滿信心。
再如“意”字,意=立+日+心。心上立起太陽,意為相信世間所有的溫暖,都是與人為善的心意。此時教師便可以和學生聊一聊“意”字的“善良”。和學生共同體會在生活中,如何給予身邊人溫暖,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漢字的一筆一畫,都蘊含著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承載著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教師應在課堂中與學生共同追溯漢字的由來,發掘其中育人的因素,一起在領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過程中,習得其中優秀的精神品質。
例如,筆者讓學生了解“習”字的字源時,講述了一個小鳥學習飛翔的勵志故事:有一只小鳥,為了飛得比所有鳥都高,每天在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就不停地練習飛翔,那只小鳥最后成功地展翅翱翔于藍天之上,成了它自己夢想中的那只鳥。小鳥經過努力最后獲得成功的故事深深地打動著學生。此時,再與學生暢談小鳥身上堅持不懈、追求夢想的品質,水到渠成。
在漢字教學中,教師應以方法為引導,在學字、寫字過程中不斷啟迪學生智慧,扣好他們人生第一粒扣子,讓他們走好求知治學的第一步。
在寫字教學中,觀察、描摹、臨寫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引入適切的教學方法。如筆者在帶領學生觀察漢字感受其美時,引導學生這樣去觀察:首先觀察字的結構、筆畫順序及位置,看這個字由哪幾部分組成,再進行書寫練習,做到正確書寫;其次觀察筆畫形態特點,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筆畫的形態之美;最后觀察獨體字的筆畫,合體字各部分的大小、高矮、寬窄。觀察之后,教師和學生共同回顧觀察過程,總結觀察的方法,并在后面的寫字學習中運用這一方法。這不僅僅是寫字的過程,更是學生學會體驗、總結和運用的過程,是一種思維的開發、智慧的啟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為學生的寫字提供原動力。筆者認為,在激發學生寫字興趣的同時,同樣可以啟迪學生智慧,挖掘出他們更多內在的潛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
如運用豐富的寫字活動、編寫漢字小故事、對字源和漢字結構的想象等方法,以興趣驅動的同時,打開學生的智慧之門,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將聽、說、讀、寫有機融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實現在實踐中育人,在實踐中啟發智慧。
良好書寫習慣的養成來自日復一日的積累、訓練。但是練習不能盲目,不可一味圖“快”,否則就會事倍功半,甚至前功盡棄。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在寫字教學中以“慢”促寫,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中取得成效,他們的學習心境在寫字的過程中也能得到很好的調整。
那么,如何以“慢”促寫呢?小學階段是學生寫好字的黃金階段,需要教師在培養學生寫字素養的啟蒙期分時間、分階段,有針對性地為不同學生制訂不同的寫字計劃。筆者將“隨堂練”和“天天練”相結合,堅持做到將課上講解、練習、勘誤、修正、再練習形成良性循環。學生課下應養成“一天一練”的良好習慣,比如制訂每晚練習半小時左右的寫字計劃,久而久之,漸見成效。在這樣一個有長遠規劃的寫字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練習,逐步養成“慢”的心境,在學習中學會沉淀,最終形成良好的書寫、學習習慣,從而讓學生在學字、寫字的過程中潤澤心靈。
漢字的橫豎撇捺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根據不同條件融入“拼、對、組、拓、印、吟、刻、寫、涂”等不同方式,帶著學生進行漢字藝術體驗。學生既能從中了解到漢字藝術的起源、演變過程等歷史知識,也能了解到漢字藝術的廣泛應用,還能了解到古老的傳拓技術,以及現代科技在漢字藝術上的應用。置身其中,仿佛有穿越之感,讓學生在領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與此同時,筆者在開發學生悟性、挖掘潛力、培養創新力上下足功夫,進而促進和帶動他們在其他文化學科上的進步,幫助學生從小養成從寫字中汲取中華文化精髓的能力,助力學生文化自信力的形成。
寫字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寫好字,還要讓他們在寫字的過程中,感知中國漢字獨特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追溯歷史: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都湮沒在了歷史的黃沙中,只有中國文字能流傳至今。再如秦國的大將軍蒙恬制筆,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這些故事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使學生再拿起筆時,心中不禁情感升騰,愈加重視自己筆下的字。
由此看來,在寫字的過程中,帶領學生感受華夏文字的魅力,對于傳承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民族藝術,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砥礪品行,具有積極地影響。
我們以“方法語文”關于寫字教學的理念為指導,引領學生在撇捺間“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在筆墨揮灑中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努力踐行學科育人,培養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