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傾城
公司里有一位即將退休的女同事,一想到將不再有人需要自己,就心跳加快——她不打算逼女兒結婚生子,那么,此后日子,她將何以寄托?
我推薦她看一本書,叫《外婆出租中》。書中的老太太不是任何人的外婆,事實上,她孤身一人,無兒無女。隨著越來越老,她發現自己已經被時代甩下了。最后她心一橫,登廣告:外婆出租中。你需要一個噓寒問暖的外婆嗎?你需要一個能對你絮絮叨叨的外婆嗎?我不是一個很有力量的人,我沒有錢、沒有智能、沒有特異功能,但我有的是需要付出的心意。我把我的愛,全都給了你,希望你不要嫌它少。
我說:“只要你希望自己有用,愿意其他人需要你,你就可以是所有人的外婆。”
真正的孤獨是不被需要,而“不愿意被需要”才是現代人的自掘墳墓。
同事聽了我的話,若有所悟。有一天,她經過圖書館,忽然發現正在招募志愿者——她一生喜歡看書,僅限于此。她喜歡圖書館的窗明幾凈,從來沒想過要為之做些什么。她想起了我的話,于是走到前臺,問人家:“我什么都不會,我可以當志愿者嗎?”
忽然間她就成了學生——要當志愿者得先培訓;她有了同事——三十位志愿者;她被拉進了工作群——已經很久了,她進的每一個群都是購物群。
有一次,有幾個年輕學生問長問短,老師讓他們寫城市的歷史,他們不知道從何開始,只知道到圖書館找資料,但資料是什么?她耐心聽完他們的煩惱,帶他們去了方志的書架。經常有老人來借書還書,不懂得使用自助借還機,她壓低聲音——圖書館不能太吵,在他們耳邊一字一句地教。她不是不能一次性替他們完成,但他們不能次次求人。
就這樣,她突然發現自己的人生又多姿多彩起來。
“宅”現在似乎是一個被表揚的詞匯,許多孩子驕傲地說:我是宅男/宅女。有一句話很受推崇:我不給其他人添亂,其他人也別給我添亂。
這里有新的價值觀:邊界感、獨善其身。不想被干涉的人,也因此不想干涉他人。或者這里面又有隱約的怨氣:在我無助的時候,沒人幫助我,我為什么要幫助別人?
其實,幫助人是人的天性。
嬰兒是最無助的,餓的時候只能大哭,不能自己覓食;大小便了,只能睡在尿屎里。同時,嬰兒也不能幫助其他人,因為他們太弱小了。因此,當孩子們略略長大一點點,就會很愿意幫助人。那還在蹣跚的小毛頭,如果大人說:“來,幫媽媽拿個梳子。”他們會非常高興地答應,奔過去找梳子,抱著梳子奔回來給媽媽,為媽媽的表揚,他們樂得給自己拍手。
我從來沒見過一個小孩不愿意幫助大人,一個都沒見過。也因為,給予是一種定義方式。
我們為何愛我們的爸爸媽媽?因為他們一直在給予。
你會喜歡那個下課后還講題的老師,還是對學生不聞不問的老師?
而在用“給予”定義他人之前,要不要先用來定義自己?
你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嗎?
你是否像鐵、像銅一樣,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像我的同事一樣,她以每周兩次的付出,讓圖書館更美好。
(摘自2022年第5期《雜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