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科研誠信建設,作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學術監督機構之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監督委員會負責受理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科學基金”)相關的科研不端行為的舉報,并做出調查處理?;鹞槍Σ欢诵袨榈闹饕幚硎侄伟〞婢?、內部通報批評、通報批評等,并輔助以取消申請資格、撤銷項目、追回資金等處理。本文以基金委2015至2020年給予通報批評處理的不端行為案件為樣本,梳理了被處理人員的基本信息、學科分布、單位分布、涉及的主要問題以及處理尺度等內容,并聚焦高校相關人員展開分析,從而提出進一步強化高??蒲姓\信治理的意見建議。
2015年至2020年,基金委共公布139起處理決定,其中136起處理決定針對個人,3起處理決定針對依托單位。其中,針對個人的136起處理決定共涉及155人,沒有針對個人的重復處理。具體分布情況為:2015年共通報14起,涉及16人;2016年共通報47起,涉及55人;2017年共通報39起,涉及44人;2018年共通報6起,涉及7人;2019年共通報9起,涉及10人;2020年共通報21起,涉及23人。其中因標注了科學基金資助或在項目申請書、進展報告、結題報告等中使用過的論文存在不端行為被處理人數為104人,占比67.1%;因申請書存在抄襲剽竊、提供虛假信息、盜用他人成果等原因被處理的人數為47人,占比30.3%,體現了基金委注重申請信息的客觀真實。
有67人被撤銷項目并追回資金,包括被撤銷1個項目的54人,撤銷2個項目的8人,撤銷3個項目的5人。所有被通報人員均被取消了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資格,資格取消年限為2至7年。其中被取消資格2年的共3人,占比1.9%;3年的37人,占比23.9%;4年的31人,占比20.0%;5年的68人,占比43.9%;6年的2人,占比1.3%,7年的14人,占比9.0%。
所涉及的人員根據所在單位性質,可分為高校(含附屬醫院)、科研院所、醫院,其中所屬單位涉及高校(含附屬醫院)的141人,占比91%,有7人涉及2家以上單位,共涉及77家單位,另有5人未能匹配清楚其所在單位。從學校分類來看,“雙一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占比34%,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占比11%,合計45%。
高校141個被處理人員中,男性占比約76.3%,女性占比約23.7%;博士占比約76.4%,碩士占比約19.5%,學士占比約4.1%;生物醫藥類占比約75.9%,工學信息類占比約12.1%,農學占比約7.1%,理學占比約2.8%,人文社科類占比約2.1%,顯示生物醫藥等學科領域產生科研不端行為的風險較高。
根據被處理人員實施科研不端行為時的年齡情況(若處理決定中提及多篇學術論文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則以最早發表的論文的時間為準),其中36—40歲、41—45歲、46—50歲年齡段人數占比均超過20%,具體分布為:41—45歲人群占比最高,達24.8%;36—40歲人群占比次之,達22.9%;46—50歲人群占比約21.0%;31—35歲人群占比約12.4%;26—30歲人群占比9.5%;50歲以上及25歲以下人群也占據了一定比例,約為7.6%和1.9%。
根據基金委通報的科研不端行為案件,因買賣論文及同行評議造假、抄襲剽竊、不當署名、不當標注基金、數據造假、提供虛假信息、重復發表或重復申報等科研不端行為被處理的人數相對較多。其中因委托第三方代寫代投論文等買賣論文以及同行評議過程造假行為等被處理人數最多,共78人次,占比約為50.3%;其次為因在論文或基金申請書中存在抄襲剽竊行為被處理,共41人次,占比約26.5%;因在論文中不當署名或擅自標注他人基金的次之,分別為26人次及24人次;因論文中數據、圖片造假或申請書中研究基礎內容造假等被處理的為22人次;因在基金申請書中存在盜用他人學術成果、冒簽他人姓名、提供不實身份信息、編造論文信息等提供虛假信息行為被處理的為21人次;因論文重復發表、申請書重復使用等被處理的為12人次。
其中,論文買賣是近年來日漸增多的一種現象,對學術生態造成巨大傷害,而論文買賣現象的背后,往往同時伴隨著數據造假、一稿多投、偽造同行評議等種種現象?;鹞▓蟮陌讣?,因2015年施普林格、愛思唯爾、現代生物、自然四大出版集團集中撤稿中國學者論文事件被處理的有38人,因2017年施普林格集中撤稿事件被處理的有34人,所認定的主要不端事實一般為委托“第三方”進行論文撰寫和投稿、論文審稿人信息和同行評審意見虛假等。
此外,涉及比較多的科研不端行為還有違反學術倫理規范、濫用學術權力、違規使用科研經費等。
高校作為科學研究的主力軍,科研不端行為表現出在高校相對比較集中的現象,然而國內高??蒲胁欢诵袨轭l發的原因比較復雜,結合專家學者的觀點和基金委通報案例的分析結果,本文認為,大體可以分為社會環境風氣負面影響、人才評價制度不夠合理、監督懲處機制不夠健全以及科研工作者個體素養有待提升四個層面的原因。
從社會環境風氣而言,比起科學研究的興起之初,科學研究的社會化把科學研究從“為了知識而知識”的神壇上拉下來,變成一種社會時效性極強的社會生產行為[1]。而市場經濟的廣泛發展,也使得功利主義價值觀被普遍追捧。一方面,科研工作者被要求在較以往更短的時間內產出更多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第三方機構及一些期刊主辦方也不斷在謀求獲利的機會,主動邀請乃至鼓勵一些科研工作人員通過付費發表、偽造數據等方式獲取科研成果。
從人才評價機制而言,科研工作者往往會追求職稱、人才頭銜、項目獎勵等以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雖然國家出臺了系列深化改革評價的政策文件,科技部等五部委聯合開展了“清四唯”專項行動,教育部也在高校范圍內開展了“清五唯”專項行動,希望推進建立科學評估體系、完善人才評價制度。但不可否認,人才評價中唯科研成果的導向仍舊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特別是面對醫務工作人員的評價體系,要求臨床一線的工作人員在大量臨床工作業績的基礎上,靜心做研究出論文,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第三方代寫、代投提供了市場。
從監督懲處機制而言,目前我國對于科研不端行為的監督主要依賴于媒體曝光和投訴舉報,不端行為的曝光及被查處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監督機制還不夠完善。針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懲處總體而言不夠嚴厲,且懲處手段也主要集中在科研活動中實施科研不端行為的個人身上。事實上,科研活動管理單位、評審專家等的學術腐敗行為以及第三方機構的代投、代寫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存在,但目前針對這些主體還較為缺少監管機制。
從科研工作者個人素養而言,從前的科研工作者主要以其他方式謀生,對于科學發現是出于純粹的“好奇”,而當“探求真理”的活動變成一項職業,新的角色帶來了更多角色沖突和壓力[2],科研工作者“追名逐利”的意愿相對較強,受社會風氣影響較多,短視逐利行為、浮躁心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部分科研工作者對學術規范相關規定學習不深、了解不夠,對一些學術規范細節認識不到位,有的認為論文是自己撰寫的,數據是真實的,只是由第三方代為投稿沒有關系,對科研誠信警覺性不夠,對科研誠信基本規范認知不足、底線意識較弱。
綜上分析,科研不端行為的背后,一方面是科研人員的思想問題,科研人員對于科研活動本身的敬畏心不足,自律性不夠,在客觀環境或條件的影響下走上歧路;另一方面,是客觀環境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不妥當,高校對科研誠信的宣傳教育也仍有欠缺,特別是面向教師、醫生等群體的宣傳教育還比較不足。為加強高??蒲姓\信建設,本文提出治理建議如下:
強化科研誠信教育,切實提升科研工作者個人素養。高校應堅持以教育引導為主,失信懲戒為輔,將規范意識深深根植于研究人員的思想觀念中。一要注重誠信教育全員覆蓋,在重點關注研究生新生、新入職教師、新上任研究生導師等關鍵人群的基礎上,注重發揮院系及研究生導師的作用,強化面向全體教師和全體研究生的日常教育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宣貫科研誠信相關政策。二要強化警示教育,健全負面案例通報機制,要定期將國家及有關部委通報的負面案例在研究人員隊伍中進行宣貫,同時注重對校內案例的警示通報,用身邊人身邊事警示教育研究人員,讓實施科研不端行為的后果深入人心。三要豐富教育培訓手段,采取主題講座、自媒體小視頻、官方網站警示案例、校園視頻展播等多樣化的教育培訓手段,增加教育培訓內容的趣味性、深刻性和有效性。
深化人才評價改革,切實營造誠信至上的良好文化氛圍。評價科研人員素質的底線應該是科研誠信,高校要將科研誠信要求融入教師職稱評審、人才項目申報,學生評獎評優、學位獲取等各個環節。要完善人才評價體系,突出價值導向,強化科研成果質量的要求,注重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要健全人員分類評價制度,特別是醫務人員分類評價體系,對于臨床一線的醫務工作人員,減少論文、項目等學術要求,探索建立以臨床業務水平為主要指標的醫務人員評價體系。
完善科研誠信監督,建立多方參與的全方位監督管理體系。要夯實高校主體責任,督促高校構建從科研項目申請到科研成果申報的全過程監管,通過實施簽訂科研誠信承諾書、完善信息備案、健全失信行為負面清單、開展自查自糾、隨機抽查等多種形式手段,強化“事前預警”和“事中監管”。要發揮學術團隊內部自我監管作用,建立完善對團隊帶頭人、項目負責人及其他參與人員的問責機制,鼓勵內部加強監管,不斷自我凈化。要調動社會監管力量,構建以科研誠信主管部門接受舉報、主動發現為主要手段,學術團體、社會公眾等多方參與為輔助手段的全方位監督體系。要健全學術期刊預警制度,對發表在預警名單上的論文,不予報銷相關費用、不予獎勵或不予認可。
嚴肅懲處科研不端行為,健全公開透明的懲處問責體系。高校應進一步細化規范內部調查處理流程,強化對學術評價權力和行政處理權力的約束,將權力關進制度之籠。要加大對科研不端行為調查處理結果的通報力度,確??蒲姓\信調查結果可信度高、說服力強。聯動市場監管等部門,查處科研不端責任人的同時,嚴肅查處主動提供代寫代投等服務,撬動部分科研人員違反科研誠信的第三方機構。鼓勵實施科研誠信一票否決,對于科研不端行為,堅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寬容,確保真正起到震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