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潔,陳 宏,馬 濤,馬雪玲,王華新,舒寶珍,唐 玲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急診科,北京,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外二乳腺科,北京,100078;3.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科研處,北京,100078;4.北京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北京,100102;5.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護理部,北京,100078)
中醫護理包含極具特色的中醫技術及食療、運動、情志護理等方法,重視人體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相互關系,其基于中醫基本理論,在長期的摸索與實踐中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中醫護理體系[1]。中醫運動療法是以傳統中醫為理論基礎,將養生保健和治療疾病融合到一起,形成了注重內外兼修、養生祛病的獨特方式[2]。中醫運動療法是中醫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本文從歷史脈絡角度整理了中醫運動療法的發展史,現梳理如下。
中醫運動療法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昔陶唐(堯號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郁悶而滯著,筋骨瑟縮而不達,故作舞以宣之”,其中“舞”應是為驅逐“陰”、“郁”之氣而祈禱神靈的巫術之法,它通過舞動身體、鳴奏鼓樂、呼喊發力來渲染氣氛,以通達神明,此時的“舞”很自然地起到了活利筋骨、排解郁悶的作用,原始的保健祛病的舞可以說是運動療法的萌芽,是后世導引術產生的源泉[3]。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為中醫運動療法的形成帶來了契機。導引行氣法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中醫運動療法體系的形成。《黃帝內經》的運動原則至今仍指導著人們的運動。
仿生類導引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篇·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4]。“吹呴呼吸,吐故納新”是做呼吸吐納的動作,“熊經鳥申”就是模仿熊類攀樹而自懸,模仿飛鳥凌空而伸展的形體運動,即軀體運動和呼吸運動相結合的運動[5]。
戰國時期出土的文物《行氣玉佩銘》記載著上古之人行之有效的行氣鍛煉方法。《行氣玉佩銘》言簡意賅,詳細表述了培養和運行真氣的全程感受和周天行氣的具體方法。《行氣玉佩銘》銘文四十五字,寥寥數語,其行修體驗和基本練法,與真氣運行法還有異曲同工之美[6]。
《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時期,構建了中醫學理論體系,養生防病是《黃帝內經》的重要思想之一,運動療法是《黃帝內經》養生學的一個分支,書中雖未明言運動療法,但其中記載的散步、導引、按蹺、吐納、冥想等一類運動方法,應為運動療法的先導[7]。《黃帝內經》提出運動要遵循四大原則:適度、動靜結合、四時有別、骨正筋柔[8]。黃帝內經》首次提出治未病的理念,是中醫養生理論的精華所在[9]。美國運動醫學大會年會報告也指出,《黃帝內經》是“運動是良醫”的起源之一[10]。
《呂氏春秋》成書于戰國末年,其積極主張“動以養生”的觀念,正如書中所載“流水不腐,戶樞不螻(《意林》作‘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此處以“流水”、“戶樞”為例,運用類比思維,用簡潔的語言生動論述了“生命在于運動”的思想[9]。
秦漢時期,周易、醫家、方仙道興起,中醫運動療法得到了初步發展。運動療法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但缺少運動進度相關的內容,此時期形成了導引專著,其中五禽戲的創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漢代前期,導引術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不僅有繪制的導引圖,且有系統的導引專著。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導引圖》及1983年在湖北江陵張家山247號漢墓中發現的導引專著《引書》,均有關于行氣導引之法的記載[11]。
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導引圖》,這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發現的第一幅導引養生保健圖,具有以下特點:肢體運動和呼吸運動結合;既有徒手運動,又有器械運動;健身與治病相結合。《導引圖》中各個圖像是獨立的,未反映出彼此之間的聯系,說明西漢時期還沒有形成相互聯系的成套術式[12]。
《引書》:張家山漢墓出土的《引書》成書于公元前168年,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導引專著[13]。《引書》共記載了55個有名稱的導引術式,分為徒手導引、仿生運動、器械運動、呼吸運動、兩人合作完成的導引等5類,出現了16種仿生術式,是仿生功的濫觴,提出了對癥練功,重視導引的療疾效果,形成了較完善的理論體系[14]。
《導引圖》被稱為圖證,《引書》被稱為書證,相關的文獻證據表明,漢代導引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導引術的內容、功能作用、普及程度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和進步[15]。《導引圖》與《引書》標志著中醫運動體系逐漸形成,防病與療疾的目的并存[16]。
華佗五禽戲的出現是導引術發展史上一次質的飛躍,是古代導引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和轉折點,具體要表現在:它完成了孤立的單個動作到相互聯系、連貫成套的動作套路的轉變,既簡單易學,應用范圍也更加寬泛。從“熊經鳥伸”及《導引圖》的單式導引到五禽戲的連貫成套的術式,中國導引術進入了套路發展的新階段[12];開創了導引發展的一個新的分支系統——仿生導引功法,以后陸續出現了不同種類的仿生導引健身法,如梁代的三十六勢《導引養生圖》,明代高濂《遵生八箋》收錄的《婆羅門導引十二法》,明清時期出現的《五禽書》及各種形意拳都是在華佗五禽戲的啟示下發展起來的;東漢張仲景在其《金匱要略》中將導引、針灸、膏摩諸法作為養生保健、預防康復的有效手段,強調防患于未然、防重于治的原則理念[17]。
魏晉隋唐時期關于中醫運動療法的著作逐漸增多,進一步充實和發展了中醫運動理論。
該時期除了肢體運動,還包括一定的呼吸、意念等輔助調節手段,強調動靜結合、內外兼修,以達到暢通氣機、調攝精神的功效。《抱樸子》記載了“龍導”、“虎引”、“熊應”、“龜咽”、“燕飛”、“蛇屈”、“鳥伸”、“猿據”、“兔驚”等九種導引術的名稱;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則輯錄了眾多前代導引術的內容,如《導引經》中的熨眼之法、握固法,《內解》中的啄齒、熨目、熨耳、摩面、摩身法等;陶弘景還對華佗的“五禽戲”進行了總結和改進,對其具體動作分別作了詳細解釋和說明,使這一時期的導引之術更加豐富和完善[18]。此外陶弘景也研究出一套獨特的行氣方法,他歸納出行氣六字訣:“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有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19]。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亂頻發,人們居無定所,生活環境惡劣,影響了導引養生學的發展。但該階段實行的中央集權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經濟的發展。在這種社會環境下,統治者注重收集整理各學科文獻,恢復禮樂,對中醫導引養生學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晉唐時期,導引養生學在曲折中得到了進步和發展[12]。葛洪在《抱樸子》一書中記載有“龍導”、“虎引”、“熊應”、“龜咽”、“燕飛”、“蛇屈”、“鳥伸”、“猿據”、“兔驚”等各種運動名稱。切對導引的應用作了論述:“夫導引不在于立名,……夫導引療未患之患,通不和之氣,動之則百關氣暢,閉之則三宮血凝,實養生之大律,祛疾之玄術矣”。《抱樸子》一書的出現,說明導引術結束了支離破碎的歷史局面[15]。著名醫家陶弘景師承葛洪,他推崇道家的養生思想,擅長武術、導引,主張動靜結合,無所偏廢,方可獲得健身延年的功效。司馬承禎在《服氣精義論導引論》中,對導引的理論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了闡述和說明,在導引理論方面,他首次用中醫的經脈、榮衛等對導引作了系統的闡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導引術健身防病的理論和應用[12]。
《諸病源候論》為隋代太醫令巢元方主編,全書突出“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的導引療疾思想,針對內、外、婦、兒、口腔等多科的110種病證開出287條導引法,并對施功的時辰、方向、次數、頻率等有明確要求[16]。《諸病源候論》中導引的特點是以體操為主,配合有吐納和自我按摩,其中記載有關導引行氣的如“龍行氣”、“蛤蟆行氣”、“鶩行氣”等[12]。巢元方強調:導引應順應天時,“調身”與“調息”相配合,重在“未病”而補虛。
孫思邈在《千金方》和《攝養枕中方》中重點論述了導引養生的理論和方法:理論上強調運動的重要性,認為如能“調身按摩,搖動肢節,導引行氣”,“可活得一兩百年”;強調疾病早期的運動干預,“小有不好,即按摩按捺,令百節通利,泄其邪氣”;重視導引,將其作為養生保健之用,“每日必須調氣補瀉,按摩導引為佳”;提倡運動健身,同時強調“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認為運動要控制運動量,適當運動有利健康,但不可過度勞累[8]。
隨著醫學流派的興起,中醫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全新局面,中醫運動療法也逐漸完善成熟。導引有了新的進展,如對導引資料的匯集、整理和總結,發展了坐功,簡化了導引術,出現了八段錦等。
宋代劉詞書中的《混俗頤生錄·飲食消息第一》章節講述了飯后的運動方法如摩肚、呵氣、散步等;《保生要錄》記錄了導引按摩、調氣養生的做法,書中的《保生要錄·調肢體門》章節記載了“小勞之術”,意思是通過一些簡單輕便的導引和按摩動作來調養身心,可以調暢氣血,疏通筋脈,消化飲食而不至于過度疲勞;北宋政府編撰的《圣濟總錄》多次提到導引術,并把“安養神氣”與“完固形體”作為導引鍛煉的兩大目標,書中第199卷載有兩部導引功法,上部無名;下部收錄了孫思邈《千金方》中的“太上混元按摩法”及“天竺國按摩法”[20]。宋代許多詞作都有關于描寫氣功導引的,僅《全宋詞》中就有數百首詞作是描寫或者提及我國古代體育項目,如五禽戲、八段錦、馬球等。
金元四大家的寒涼派劉河間,對六字訣的應用深有心得:“仙經以息為六字之氣,應于三陰三陽,臟腑六氣……吹去腎寒則生熱。呵去心火則生寒”(《素問玄機原病式》)。補土派李東垣提倡靜坐,指出“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蘭室秘藏》)。攻下派張子和將導引列為汗法之一。滋陰派朱丹溪也提倡“氣滯痿厥寒熱,治以導引”[21]。
北宋年間就已出現八段錦,八段錦分為文八段和武八段兩種,文八段是坐勢進行,武八段是站勢進行。由此可見,此時的導引術式是以坐勢和站勢為主[12]。八段錦動作簡單易行,動作規范化、程序化、套路化、歌塊化,易于記憶。后世的“坐式八段錦、十二段錦、十六段錦”等均是在八段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八段錦的出現使古代的導引術走向簡約化,導引動作由復雜到簡單,動作幅度變小。由于坐功的發展,動作術式也由臥式過渡到坐式和站式,功效由單一到多樣化。
明清時期,導引養生理論和實踐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并且出現了一些非仿生類導引,如太極拳、易筋經,使得運動療法的發展趨于完善。
冷謙《修齡要指》是一部導引養生專著,書中除了“四時調攝”及“起居調攝”僅涉及導引養生外,其余七篇都是專門論述導引氣功的內容,收集了延年六字訣、長生一十六字訣、十六段錦、八段錦、導引祛病歌訣等多種功法。明初朱棣與滕碩、劉醇等人編寫的《普濟方》中載有導引引氣法數百條,涉及病種有頭痛、耳聾、虛勞等幾十種。明代杰出醫學家李時珍,積極提倡導引鍛煉,并身體力行,提出了“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的著名論斷[19]。胡文煥的《養生導引法》《類修要訣》《修真秘要》按照不同疾病精選了導引功法,又如《夷門廣牘》《保生心鑒》《三才圖會》《養生四要》《攝生要義》《錦身機要》《養生類要》《萬壽仙書》《紅爐點雪》《保生秘要》《醫林類輯要》等。清代吳尚先《理瀹駢文》中記載了按摩補五臟法、導引治諸病法、導引去五臟風邪積聚法等,總結諸法,如易筋經的舉、提、拉、按、抱、抓、墜、推等八法,提倡在醫療中的應用[10]。
明代對古代導引術的整理和改造上,出現各種立式導引養生術,如易筋經、太極拳等,動作簡單,連貫成套,運動全身,運動量適中,改坐式、臥式為立式,與近代體育保健運動比較接近。健身運動是對古代導引術的改造與創新,其中太極拳是武術和導引相結合的新導引養生術[12]。
明清時期,中醫運動療法不僅在理論上有所建樹,應用上也越來越注重實踐性與普及性,發展與傳播的勢頭也是前所未有的。該時期,導引與中醫學的結合所形成的運動方法得以發展,以動功為主的導引術在此時也形成高潮,如“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得到空前的發展與普及[22]。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各方面均處于停滯狀態,中醫運動療法發展也非常緩慢,但也出現了一些如“卻病延年法”、“易筋經”、“因是子靜坐法”等運動療法[21]。新中國成立后,導引術發展出現了新的產物——氣功,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導引氣功的發展,氣功事業發展迅速,并在50~60年代、70~90年代形成了2次氣功發展的高潮[23]。1953年,中央衛生部成立氣功醫療小組,對幾種疾病的氣功治療進行研究。1955年,氣功療養院、訓練班、進修班等逐步開展。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傳統功法再次迎來了發展高潮。20世紀以來,國家加強了對醫療氣功的規范化管理,并先后頒布了《健身氣功管理暫行辦法》和《醫療氣功管理暫行辦法》等規范,成立了醫療氣功考試委員會,這些都標志著氣功事業開始進人了規范管理、健康發展的時期[23]。2001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成立了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組織專家和學者編創了四種健身氣功,即“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并在全國各省市推廣。
當代,很多醫學家嘗試將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六字訣等應用于糖尿病、慢阻肺、冠心病、肥胖、慢性腎病、抑郁、失眠等的預防和治療。在“治未病”的健康工程中,傳統運動療法具體應用在:未病之時,采用傳統運動療法如八段錦、六字訣、太極拳等,培補正氣,提高人體抵御外邪的能力,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將疾病預防在未發生之時;發病后,利用傳統運動療法舒筋活血,促進氣血流通,盡早康復,防止疾病傳變;病愈之后,體質尚虛,習練傳統運動療法,培補元氣,防止疾病復發[24]。近年來,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太極拳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及輔助治療手段被廣泛應用于腫瘤、高血壓病、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骨質疏松癥等多種疾病治療與康復[25]。
中醫運動療法具有悠久的歷史,由無數醫學家與養生家的智慧積攢成了豐厚的傳世典籍與運動療法思想。縱觀人類運動療法的發展史,從公元前3 000年的大舞、《呂氏春秋》(公元前241年)中關于“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記載、2 600多年前《黃帝內經》中的“上醫治未病”,到東漢末年(184—220年)華佗所創的“五禽戲”,再到唐朝永徽三年(652年)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大小勞”對健康作用的描述,均表述了運動在促進健康、防治疾病中的作用[26]。目前,在“治未病”領域里,中醫運動療法如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中醫運動療法由單一的動作發展成了成套的功法,目的性由最初的治療拓展到了預防和康復,并有運動季節、時辰、方位、主治病證等更細化的內容,這也是中醫“天人相應”和“辨證施治”的具體表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服務”[27]。在中醫走向世界的今天,作為醫療行業的人員更應傳承與創新中醫運動療法,促使中醫運動療法與時俱進,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這也是當代中醫人肩負的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