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在“十四五”期間,縣城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載體,縣城的建設成為協調新型城鎮化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切口。
縣城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載體:縣城是連接城市和鄉村的紐帶,一頭連接城市,一頭服務鄉村,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節點。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強化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破除城鄉分割的體制弊端,加快打通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性通道。”因此在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過程中,應當以協調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為基礎,以城鄉融合的思路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國家發改委于2022 年3 月印發的《2022 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提出要“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支持一批具有良好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經濟條件較好的縣城發展。”縣城的高質量發展成為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的核心要求和重要抓手。從新型城鎮化戰略的角度來看,推進縣城建設,有利于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布局,完善城市與農村的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城鄉融合的戰略指引下,促進城鄉資源的雙向流動,形成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持續動力。從鄉村振興戰略的角度來看,推進縣城建設,有利于發揮縣城輻射帶動鄉村的能力,以縣為紐帶,暢通城鄉之間的要素流動,促進縣、鄉、村的功能銜接互補,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綜上所述,縣城是打破城鄉二元化,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載體。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三點建議:第一,因地制宜加強縣城的發展建設,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一是功能定位要分類引導。應當結合縣城自身特點,明確發展方向,根據不同的城鄉形態、不同的區域和不同的功能定位,來制定縣城建設的政策。比如,《意見》指出,通過加快發展大城市周邊縣城、積極培育專業功能縣城、合理發展農產品主產區縣城、有序發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和引導人口流失縣城轉型發展等分類方式,引導縣城因地制宜發展。二是要加強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從產業配套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入手,提升縣城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水平,提升縣城居民的生活便利程度,增強縣城內居民的幸福感。三是要提高縣城的城鄉治理水平。著力提高縣城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推進縣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縣域基層社會治理,強化和鞏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作用。第二,進一步提高縣城輻射帶動鄉村的能力,推動農業農村發展。一是要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發展資源向鄉村輻射。建立城鄉統一的基礎設施管護運行機制,進一步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二是要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大力發展縣域范圍內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推動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就業渠道,提升經濟發展承載力和支撐力,提升縣城和鄉村就業和生活的吸引力,帶動就地城鎮化。三是要進一步打通縣城要素向鄉村地區流動的通道,促進縣城人才、資金、技術等各類要素更多流向鄉村最需要的地方,以縣城為紐帶和中樞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合理規范引導縣城的資本下鄉,為鄉村發展提供資金等支持。第三,明確以縣城為載體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目標,促進城鄉協同。一是要強化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增強城鄉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二是要推動縣、鄉、村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積極引導在縣城和城市之間流動就業的農民工就地城鎮化,促進農民就地、就近進行就業和創業。推進縣城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縣城人口及其子女獲平等的教育、醫療、保險等權利。三是暢通城鄉資源要素流動,在鄉村形成多元化發展資源的良性循環,以當地產業和農業作為經濟基礎,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形成城市與鄉村發展互相補充、工業與農業互相促進、通過全面融合促進共同繁榮的新型雙向關系。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是結合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所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方式。這種發展方式重新把握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尺度,既要以縣城為載體實現城鎮化的目標,同時還要能發揮縣城帶動鄉村發展的作用。為此需要以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深入推進縣城的發展建設,提高縣城吸收城市發展資源、輻射帶動鄉村的能力,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目標,以進一步推動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