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殿舉
前不久,因籌備黨員干部紅色教育,我們3名同志先期來到河南新縣大別山干部學院,對接協調培訓事宜。到達新縣已是下午3點多,迎接我們的是學院外聯部韓宗平部長和熊燕老師,他們陪我們到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實地察看。令人感慨的是,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大別山時,就是熊燕作的講解。
之后兩天,熊燕全程陪同,聲情并茂地解說,讓我們在感動感懷感慨感恩中,進一步了解了大別山精神,了解了大別山精神背后令人錐心刺骨的血寫的歷史。
說實話,小時候從書本上、影視作品里,早就知道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但是,在走進大別山后,才知道這勝利是如此之難;早就知道先輩英烈為革命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在走進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和那片不足30平方米的“紅田”后,才知道這犧牲如此感天動地!
英烈廣場的英名墻,形似一本打開的名冊,上面鐫刻著鄂豫皖3省26個縣1萬余名烈士的英名。在漫長的革命歲月,如果只有這些犧牲那該多好,然而相比悲壯的歷史,這墻太窄太小,承載不下那么多的悲愴和巨痛!
從1927年8月土地革命戰爭打響,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大別山區有200多萬人參軍參戰,近百萬人英勇犧牲,僅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就有130351人。而當時不足10萬人口的新縣,卻有5.5萬人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是密密麻麻的名單嗎?不!這是一個個鮮活的年輕生命,是炮火硝煙中,大別山兒女前仆后繼、慷慨赴死的大無畏身影。
想當初,12萬劉鄧大軍在山東臨濮集至張秋鎮150公里地段上,一舉突破天險,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該是何等雄壯豪邁!然而,在敵人一次又一次喪心病狂地圍攻堵截下,到走出大別山的時候,這支為解放戰爭全面反攻做出重大犧牲、名垂青史的英雄隊伍只剩了不足7萬人。
我們來到了紅田慘案遺址,熊燕動情地為我們講述了又一段令人悲憤的歷史。在“黃麻起義”遭受挫折后,1927年冬天到1928年初的兩個月里,當地地主清鄉團勾結國民黨十二軍教導師一個營進犯箭廠河地區,瘋狂鎮壓革命群眾,竟然在眼前這塊不到30平方米的稻田里,屠殺了300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平均每平方米的土地,就堆疊著10多位烈士的軀體。英勇就義的烈士,在追求自由解放的道路上流盡最后一滴鮮血,也正是這一腔腔熱血染紅了整塊稻田,出于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當地群眾稱之為“紅田”。
鋼鐵般的意志來自堅如磐石的革命信念。熊老師告訴我們,紅田慘案中的300多名革命志士,之所以沒有一人投降,個個寧死不屈,是因為他們都是新縣箭廠河鄉“列寧小學”的學生。
“列寧小學”是所不大的院落,距離“紅田”不到1公里。1926年秋,箭廠河農民運動興起,吳煥先等黨組織領導人,選派共產黨員吳立子和進步知識分子劉雅亭,在此創辦“中山小學”。1930年,隨著根據地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和文化教育的發展,學校改稱“列寧小學”。他們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編成各種范本作為學校教材,為黨和紅軍培養輸送了一大批骨干力量,有80余名學生參加了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正是有了革命理論武裝,大別山廣大干部群眾才有了堅定的革命信念;正是有了革命火種的播撒,才使這里的革命烈火熊熊燃燒。大別山啊,英雄輩出的山。在這里,每一位烈士都有一段感天動地的佳話。
銘記,共產黨員程懷天。1927年秋,敵軍進犯紫云區南部(今箭廠河一帶),時任紫云區防務委員會經濟股長的程懷天,將中共的公款和賬冊隱藏后,又轉入地下斗爭,卻不幸被捕。敵人將他押到箭廠河審訊,數九寒冬,剝光了他的衣服,竹簽穿指、鞭抽鐵烙,逼他交出共產黨的賬款,供出共產黨的組織成員。大義凜然的程懷天,英勇不屈,只字未吐。惱羞成怒的敵人,把程懷天押到這塊稻田,將四肢用長釘釘在門板上,殘忍地砍掉了他的手和腳,直至熱血流盡,壯烈犧牲。
銘記,共產黨員汪心敏。被捕后敵人活活地將他的心臟挖出,強迫其叔父吃掉。
銘記,共產黨員肖國清。這個大別山的“劉胡蘭”,被捕后寧死不屈,被敵人挖坑活埋,而她還只是個年僅16歲的女孩!
銘記,大別山“江姐”晏春山。這個河南省新縣的女共產黨員,她積極協助革命武裝建立柴山保根據地,帶領農民參加“白沙關暴動”,擔任光山縣弦南區四鄉蘇維埃婦女主席后,組織婦女擁軍支前,一次就為紅軍送去30多個青年。1935年5月,她不幸被捕后,敵人給她灌辣椒水、上壓桿、釘竹簽、燒烙鐵,她始終凜然面對,寧死不屈。敵人逼她帶路去尋找紅軍游擊隊,她把敵人帶上懸崖,縱身跳下,英勇就義。
銘記,數不清的無名英雄。一位鄉親因為照顧和轉移了傷員,被敵人嚴刑拷打,寧死不說傷員的藏身之處。喪心病狂的敵人剖開他的肚子,把手榴彈塞進他的腹腔,一聲巨響,烈士肢體被炸得四分五裂,腸子、內臟掛到了樹上。
說到大別山,必然要說大別山根據地革命先驅——吳煥先!吳煥先是河南新縣箭廠河鄉人,1907年出生于一個頗為殷實的地主家庭。1923年在湖北讀書的吳煥先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氐郊亦l后,他當眾燒毀地契和債券,讓佃農有了田,為貧農銷了債,又傾盡家財用于革命發展。這些令人吃驚的舉動感染了當地的群眾,自此,眾多鄉親義無反顧追隨他投身革命。1927年11月,吳煥先等人領導了著名的黃麻起義,建立起大別山區第一個農民政權“黃安縣農民政府”和大別山區第一支革命隊伍“工農革命軍鄂東軍”,繼而開辟了鄂豫邊區根據地。
革命意味著犧牲!吳煥先參加革命后,他的父親、兄嫂和弟弟等6位親人,相繼被反動派殘暴殺害,但是,他的革命斗志絲毫未減,革命初心始終不變。
1933年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的艱難時期,吳煥先的母親和妻子以乞討為生。而當母親聽說正在攻打七里坪的部隊已經斷糧十幾天時,就讓兒媳曹干先,將娘倆乞討積攢下來的一袋百家糧背到了陣地前。曹干先本打算告訴丈夫自己已懷有4個月的身孕,但因吳煥先正忙于指揮作戰,夫妻倆竟沒能見上最后一面。當天,吳煥先把母親和妻子乞討來的糧食全部分給了戰士們,可他哪里知道忍著饑餓懷著身孕的妻子,在回去的路上耗盡最后一口氣力,餓死在荒郊野地。幾個月后,為躲避敵人搜捕,吳煥先的母親藏進自家的夾墻里,由于長久不見天日,也不得溫飽,最后竟活活困死在夾墻里。
都說共產黨人意志如鋼,吳煥先的意志比鋼鐵還堅強。1935年8月21日,紅二十五軍在甘肅涇川四坡村附近南渡汭河時,遭國民黨軍突襲,作為紅二十五軍“軍魂”的吳煥先在指揮部隊搶占制高點時,身中7彈,壯烈犧牲,年僅28歲。
這樣的故事很多很多,熊燕說,她幾天幾夜也講不完。
茫茫大別山,送出了多少英雄子弟干革命!浩浩江淮水,哺育了多少堅韌的百姓共患難!是他們用生命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歌,久久回蕩天地之間;是他們用鋼鐵般的信念鑄就了紅旗不倒的傳奇,在中華大地流傳。在新中國誕生73周年之際,讓我們親一親大別山,把共產黨人的初心檢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昂首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