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思敏,高嘉樂,姚超明,袁巧菊
(廣州檢驗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1440)
羽絨服裝已成為冬季保暖的熱銷產品之一,但部分產品在其服用過程中所出現的跑絨現象卻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解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羽絨服裝的品質以及消費者的健康。因此,羽絨服裝的防鉆絨性能已成為檢測羽絨服裝產品質量的一個必檢項目。
隨著羽絨服裝加工技術的不斷發展,流通在市場上的羽絨服裝根據其面料類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紡織機織物為主要面料的羽絨服裝,即機織類的羽絨服裝;一類是以針織面料為主的羽絨服裝,即針織類的羽絨服裝。對這兩類羽絨服裝的防鉆絨性能的檢測也有相應的檢測方法。對機織羽絨服裝的防鉆絨性能的檢測參照現行標準GB/T 14272—2011《羽絨服裝》(以下簡稱GB/T 14272)中附錄E《織物防鉆絨性試驗方法 摩擦試驗法》執行;而對針織羽絨服裝防鉆絨性能的檢測則參照FZ/T 73053—2015《針織羽絨服裝》(以下簡稱FZ/T 73053)中附錄A《羽絨服防鉆絨性試驗方法》執行。
本文介紹了上述標準中所規定的兩類羽絨服裝防鉆絨性能試驗方法,并對兩種檢測方法的差異進行了重點分析,希望研究結果有助于企業對羽絨服裝品質的控制。
為研究現行的羽絨服裝標準中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本文從試驗原理、儀器和工具、試驗環境、試樣制備、試驗步驟以及試驗結果等方面對兩個標準所對應的防鉆絨性檢測方法進行匯總與比較,并對發現的差異進行分析。
在基于標準GB/T 14272—2011 中附錄E 的防鉆絨性能試驗方法的檢測原理為:先將被測織物制成具有一定尺寸、內裝有一定質量羽絨的試樣袋,再將試樣袋安裝在儀器上并經過摩擦作用,最后根據從試樣袋內套織物上鉆出的羽絨、羽毛的統計數值評價織物的防鉆絨性能。而基于標準FZ/T 73053—2015 中附錄A 的防鉆絨性能試驗方法的檢測原理為:將裝有羽絨樣品的標準尺寸袋子置于裝有硬質橡膠球的試驗儀器回轉箱內,并模擬各種擠壓、揉搓和碰撞等作用,最后根據從羽絨服中鉆出的羽毛、羽絨和絨絲的根數來評價羽絨服的防鉆絨性。
根據上述內容可知,兩種羽絨服裝防鉆絨性能試驗方法在原理上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相對于GB/T 14272—2011 中附錄E 規定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試驗時僅要求摩擦作用,基于FZ/T 73053—2015附錄A規定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更加全面、合理,因為該試驗方法是模擬羽絨服裝在日常使用過程中所受的擠壓、揉搓和碰撞等多種作用,更加貼近日常穿著環境。
GB/T 14272—2011 附錄E 規定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中,所列舉的儀器和工具主要包括:由一個轉速為135 r/min 的驅動輪、間距為(44±1)mm 的2個夾具組成的織物防鉆性試驗機,以及塑料袋、天平、鑷子、縫紉線和縫紉針等。而標準FZ/T 73053—2015附錄A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中,明確列舉的儀器和工具為:由一個內部尺寸為450 mm×450 mm×450 mm,且轉速為(45±1)r/min 的回轉箱和電器控制部分組成的試驗機,以及硬質橡膠球、黑色毛刷和鑷子等。
可見,兩種羽絨服裝防鉆絨性的試驗均需用到的工具為計數時所需的鑷子,但GB/T 14272—2011附錄E 的防鉆絨性試驗所用的防鉆性試驗機主要是為了模擬摩擦作用;FZ/T 73053—2015 附錄A 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所用到的試驗機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模擬羽絨服裝在使用過程中所受的擠壓、揉搓和碰撞等多種作用。此外,為配套相應的試驗儀器,兩種羽絨服裝防鉆絨性試驗方法用到的其他工具也不同。
標準GB/T 14272—2011 附錄E 規定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中,規定了A與B兩種制備試樣的方法。A 方法為沿著羽絨服裝內膽中絎縫的方向進行取樣。樣品采用橫向絎縫時,絎線間距以(90~130)mm為宜(否則采用方法B),利用內膽原本縫線為邊,以其絎距為試樣袋的寬度并沿其橫向取樣,使得試樣袋的規格為(110±20)mm×(210±10)mm,并填充標準規定的羽絨,最后在距試樣袋長度方向170 mm處將未縫合的短邊縫合,并對其四周縫線涂膠密封以完成縫線防鉆絨處理。當樣品采用格式絎縫時,取格子寬為(90~130)mm且其長度不小于170 mm較適宜(否則采用方法B),而后續的制備則與采用橫向絎縫時的相同。B方法則是根據客戶所提供織物和羽絨來制作試樣:在待測織物經緯方向上各制備至少一個規格為(140±5)mm×(210±10)mm 的試樣袋,再將織物反面朝外并距離布邊10 mm 縫上長邊,然后將織物翻轉并距布邊20 mm 縫上一側短邊,最后填充入羽絨,并縫合好試樣袋尚未縫合的短邊,且要求所選縫制工藝應避免縫線處鉆絨,具體見方法A。
標準FZ/T 73053—2015 的附錄A 中防鉆絨性試驗方法明確規定了試樣準備及制備方法:成品羽絨服1 件,取其成衣的背部,以其底邊為下邊并且居中向上畫出30 cm×30 cm 的正方形印記;待測羽絨褲1 條,打開其內側縫且在其大腿根部取樣,畫出30 cm×30 cm 的正方形印記。使用平縫機沿著30 cm×30 cm的印記進行縫合,且需選用11號家用縫紉針,針跡密度為(12~14)針/3 cm,起針與落針均要回復(0.5~1.0)cm;在距離縫邊向外(0.3~0.5)cm處,再縫一道線;沿著兩道縫線之間進行裁剪,使得樣品成近似30 cm×30 cm 的羽絨布袋。此外,除了待測羽絨服樣品原有的縫線外,在羽絨布袋的縫線處使用黏液來涂膠密封,避免羽絨鉆出。若需要測試和評價樣品經洗滌后的防鉆絨性能時,可將試樣布袋按照標準規定的程序進行洗滌、烘干。
對比分析上述試樣的制備方法,可以發現:GB/T 14272—2011附錄E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主要有方法A與方法B兩種試樣制備方法,且方法A還需要根據樣品所采用的絎縫種類而進行相應的制備操作,同時在制備試樣的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的試樣制備方法而選用標準規定的羽絨或客戶提供的羽絨,且都需要試樣袋的四周縫線涂膠密封。而FZ/T 73053—2015附錄A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對其試樣的制備要求則顯得較為簡單且易操作,這是因為該試驗方法無需額外提供羽絨和對原羽絨產品服裝的縫線進行涂膠密封。
GB/T 14272—2011 附錄E 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主要在開機摩擦2 700 r 后對塑料袋里所有的填充物以及突出試樣袋織物表面大于2 mm的填充物進行計數;而FZ/T 73053—2015附錄A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則需要依次在開機正向轉500 次、開機反向轉500 次后,分別對回轉箱內和橡膠球表面的填充物以及鉆出試樣布面或縫跡2 mm以上的填充物進行計數,且對洗滌后防鉆絨性能的試驗步驟也做出了明確規定。可見,GB/T 14272—2011附錄E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所規定的試驗步驟更加簡單化。
標準GB/T 14272—2011 附錄E 規定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對試驗結果進行了明確規定,即:當鉆絨根數小于50 根時,以鉆絨根數平均值作為試驗結果,取兩個試樣鉆絨根數的算術平均值為最終結果,并將其修約至整數位;當鉆絨根數超出50 根時,在試驗結果中要標注“大于50 根”。而標準FZ/T 73053—2015 附錄A 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對試驗結果的規定為:每件樣品的防鉆絨性(根)為正向與反向鉆絨根數之和,若有1個方向的結果超過50 根,則直接報“>50 根”;若測試試樣超過1 件,則取所有測試樣品結果的算術平均值為最終結果,并按GB/T 8170 修約至整數;若測試結果中,有的>50根,有的≤50 根,樣品>50 根的則標注具體的數值并參與平均值的計算。
可見,兩種羽絨服裝防鉆絨性試驗方法均以鉆絨根數的算術平均值(修約至整數)或者“大于50根”為其最終的試驗結果。但對于“鉆絨根數等于50根”時,GB/T 14272—2011附錄E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并未對該試驗結果進行明確規定,從而無法對羽絨服裝類產品的防鉆絨性能做出全面的評價。因此,FZ/T 73053—2015 附錄A 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對其試驗結果的規定較為全面。
(1)現行羽絨服裝標準中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主要有GB/T 14272—2011《羽絨服裝》附錄E和FZ/T 73053—2015《針織羽絨服裝》附錄A 的防鉆絨性試驗方法。
(2)兩種防鉆絨性試驗方法雖然試驗環境相同,但其在試驗原理、儀器和工具、試樣制備、試驗步驟及試驗結果等方面卻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3)若僅限于現行的羽絨服裝標準,建議結合上述兩種防鉆絨性試驗方法對羽絨服裝類產品的防鉆絨性能進行檢測,從而全面地模擬出產品在服用過程中可能受到的摩擦、擠壓、揉搓與碰撞等作用力,進而可綜合考核產品防鉆絨性能的質量。
(4)建議對防鉆絨性試驗方法進行改進:要使試驗原理更加合理化,可全面考核羽絨服裝類產品的防鉆絨性能;要使試樣制備與試驗步驟便于操作,以保證試驗的可行性及日常檢測的效率;要對其試驗結果做出明確規定,便于對羽絨服裝類產品的防鉆絨性能進行較為全面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