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燕
學生以什么樣的生命狀態成長才是最好的?思量許久,我想應該是自然的、向上的。每一位學生都如一株幼苗,扎根于沃土,有樹友相伴,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自然生長,一切是剛剛好的美與愜意。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出:“全面減輕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我認為,要賦予作業新的生命,把作業設計得更加有趣、有效、有用。
怎樣讓作業變得有趣?奧蘇伯爾認為,在有意義學習中,認知內驅力是最重要而穩定的動機。因此,作業的一項重要功能是提高學生的認知內驅力。然而,長期以來,作業設計缺乏個體和環境的耦合,阻礙了學習的發生。我們要改變作業的形式與內容,遵循各年級、各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布置可以讓學生置身于熟悉和喜愛的情境中的作業,讓他們就像進入游樂園一般,既感到新奇有趣,又能主動深度思考。比如,以個人或小組合作形式為英文電影配音,用合適的音樂配樂演唱宋詞,應用二次函數知識設計家庭節約用電方案,手繪個性元素周期表等。
作業怎樣才能有效呢?如果作業設計呈現點狀思維,忽視系統性,那么作業便會機械重復、索然寡味;如果作業設計忽視學生的個體需求,超越認知負荷,那么便容易導致學生負擔過重。這些作業都是無效作業。作業布置要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重視單元作業整體設計與實施,這是目前可操作且有效的實施路徑。以單元為單位整體設計作業,有助于避免以課時為單位而產生的作業零散、孤立、割裂等問題,更加有助于知識學習的結構化、問題解決的綜合化。同時,還可以布置高質量的跨學科作業,避免重復機械作業。
怎么理解有用的作業?不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生活實際相結合的作業是虛假情境或沒有情景的。我們應創建與學生實際生活環境整體關聯的作業設計模式,充分保證作業有用性、可用性。我們可以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高探究能力、知識運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引領學生從理解、運用,走向分析、評價,實現深度學習。比如組織學生動手種植植物,觀察記錄植物的成長,學習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尋找可作為指示劑的材料,并運用指示劑為圖畫上色,強化對指示劑性質的理解;引導學生通過媒體關心國家大事,為大家做時政播音員,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建立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學記》中說:“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弊鳂I是課程與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茖W合理有效的作業,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培養習慣,幫助教師檢測教學效果、精準分析學情、改進教學方法。